沛(读作pèi)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中。“沛”本义指水名,沛水,后指水流大。古时也指古郡名;县名;地名。也多用于充盛、旺盛的意义。
字源演变
“沛”始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图1)。《说文》中的“沛”字两边结构大致相同,只是与左边相比,在右边的结构上两点向上弯曲连成一条曲线。到了汉代文字(图2),这一条曲线变成了一条直线,且下方的两点连接成“冂”形。随后,在汉代逐渐发展成两边结构已经完全分明了,此时也成为了“沛”字的现代雏形了,后面发展也没有太大变化了。
“沛”字是形声字。《说文》中说“沛,水。出辽东番汗塞外,西南入海。”这里的“沛”指的是水名。从水,从巿。水表意。篆书之形像流水一般,表示水势大,巿有草木茂盛的意义,表示“沛”的意思是水流大,也有茂盛之义。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1.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沛然。沛沛。
2.充盛的样子:充沛。丰沛。
3.有水有草的地方。
4.跌倒,倾仆:颠沛(挫折困顿)。
5.古同“旆”,旌旗。
6.沛县(今江苏沛县)简称
详细字义
〈名〉
1.形声。从水,市(bèi)声。本义:沛水
2.同本义[PeiRiver]
沛,沛水。出辽东番汗塞外,西南入海。——东汉·许慎《说文》
3.泽名。沛泽
齐侯田于沛。——春秋·左丘明《左传·昭二十年》。注:“沛,泽名。”
4.多水草的沼泽地
大陷于沛泽之中。——《公羊传·僖公四年》。注:“草棘曰沛。”
犹逸禽之赴深林,蝱虫内之趣大沛。——《后汉书·崔骃传》
5.蓄积用来灌田的水
浙中…少水,人家多于山上置闸蓄水,遇旱岁开以灌田,名之曰沛,取沛然之义也。——《三余赘笔》
6.通“旆”。旗,幡
丰其沛,日中见沫。——《易·丰》
7.江苏沛县简称,昔沛县西有大泽,故称沛地为沛泽。至春秋末,楚国灭宋,的沛地置县,始改称沛县,简称沛。
〈形〉
1.水势湍急的样子,泛指盛,大
沛,水波流也。——《一切经音义》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焚沛泽。——《管子·揆度》。注:“大泽也。”
沛焉竞溢。——王褒《洞箫赋》
河水沛沛,比夫众川,孰者为大?——《论衡·自纪》
2.又如:充沛;沛沛(水盛大的样子);沛若(盛大的样子);沛然(充盛的样子;盛大的样子);沛发(大量涌出);沛泽(盛大的恩泽)
3.通“霈”。雨盛大的样子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孟子·梁惠王上》
冻雨沛其洒涂。——张衡《思玄赋》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普盖切
水。出辽东番汗塞外,西南入海。从水巿声。
说文解字注
沛水。出辽东番汗塞外,西南入海。
番音盤。汗音寒,辽东郡番汗。二志同。今奉天府辽阳州,汉辽东郡治也。番汗未闻。前志番汗下曰: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沛水亦未闻。
从水。?声。
普葢切。十五部。今字为顚沛,跋之假借也。大雅荡传曰沛,拔也是也。拔当作跋。又本部渿下云沛之也,卽孟子沛然莫之能御意。葢勃然之假借也。
宋本广韵
博盖切,去泰帮‖巿声祭3部
沛,郡名。又姓,出《姓苑》。又匹盖切。
普盖切,去泰滂‖巿声祭3部
沛,流皃。亦滂沛。又水名,出辽东。又音贝。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唐韵》《集韵》?普盖切。音霈。水名。《说文》:沛水出辽东番汗塞外,西南入海。
又泽名。《左传·昭二十年》:齐侯田于沛。
又草生水曰沛。《公羊传》注:草棘曰沛。《风俗通·山泽篇》:沛者,草木之蔽茂,禽兽之所匿也。
又县名,属沛郡。《汉书注》:秦泗水郡之属县。
又行貌。《楚辞·九歌》:沛吾乗兮桂舟。《左思·吴都赋》:直冲涛而上濑,常沛沛而悠悠。
又有馀貌。《公羊传·文十四年》:沛若有馀。
又大貌。《前汉·五行志》:沛然自大。
又雨貌。张衡《思?赋》:冻雨沛其洒涂。
又滂沛,雨盛貌。别作霈。
又旛幔也。《易·丰卦》:丰其沛。通作旆。
又蓄水灌田之名。《三馀赘笔》:浙中少水人家,多于山上置闸蓄水,遇旱岁开以灌田,名之曰沛。
又竹名。《神异经》:南方荒中有沛竹,可以为大船。《僧赞宁·笋谱》:又沛竹笋。
又沛艾,姿容俊伟貌。司马相如《大人赋》:沛艾赳螑。又滞沛,奔扬貌。司马相如《上林赋》:奔扬滞沛。
又姓。
又《广韵》《集韵》《韵会》?博盖切。音贝。义同。
又疾也。《前汉·郊祀歌》:灵之来,神哉沛。注:沛,补盖反。
又偃仆也。《诗·大雅》:顚沛之揭。传:沛,拔也。正义:遽离根本之言。
又《韵补》叶方吠切。音避。扬雄《甘泉赋》:云飞扬兮雨滂沛,于胥德兮丽萬世。
又叶蒲迫切。音白。左思《魏都赋》:揆旣往之前迹,叩将来之后辙。成都迄以倾覆,建业则亦顚沛。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p | wɑd | |
董同龢系统 | 祭 | p | uɑd | |
周法高系统 | 祭 | p | war | |
李方桂系统 | 祭 | p | adh | |
两汉 | 西汉 | 祭 | ||
东汉 | 祭 | |||
魏 | 泰 | ad | ||
晋 | 泰 | ad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泰 | wɑi | |
北魏後期北齐 | 泰 | wɑi | ||
齐梁陈北周隋 | 泰 | wɑi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p | wɑi | |
拟音/王力系统 | p | ɑi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p | uɑi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p | ɑi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p | âi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p | ai |
韵书集成
字形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沛 | 贝 | 蟹 | 去声 | 泰 | 帮 | 开口呼 | 一 | 全清 | 博盖切/匹盖切 | puɑi | |
霈 | 蟹 | 去声 | 泰 | 滂 | 开口呼 | 一 | 次清 | 普盖切/音贝 | pʰuɑi | |||
集韵 | 蟹 | 去声 | 夳 | 帮 | 开口呼 | 一 | 全清 | 博盖切 | pɑi | |||
蟹 | 去声 | 夳 | 滂 | 开口呼 | 一 | 次清 | 普盖切 | pʰɑi | ||||
蟹 | 去声 | 夳 | 并 | 开口呼 | 一 | 全浊 | 蒲盖切 | bɑi | ||||
山 | 入声 | 末 | 精 | 合口呼 | 一 | 全清 | 宗括切 | tsuɑt | ||||
韵略 | 去声 | 泰 | 愽盖切 | |||||||||
增韵 | 去声 | 泰 | 博盖切 | |||||||||
去声 | 泰 | 普盖切 | ||||||||||
去声 | 泰 | 蒲盖切 | ||||||||||
中原音韵 | 配 | 去声 | 齐微 | 滂 | 次清 | pʼui | ||||||
中州音韵 | 去声 | 齐微 | 滂切切 | |||||||||
洪武正韵 | 配 | 去声 | 队 | 滂 | 普 | 次清 | 滂佩切 | p‘uei | ||||
去声 | 队 | 并 | 蒲 | 全浊 | 步昧切 | b‘ei | ||||||
分韵撮要 | 配 | 阴去 | 滂 |
该文章由作者:【特级上将】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