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戴的玉石(古人佩戴什么玉)

在清朝时期,朝珠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官员都要带着?

根据史料记载可知,清代的朝珠源于藏传佛教的佛珠。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清朝政府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做礼品进贡。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脱胎于藏传佛珠。

戴朝珠是区别各级官员的官阶,跟头上戴的乌纱帽,朝服一样,是区别官阶的三大象征。

朝珠,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挂在颈项垂於胸前。朝珠 据说象徵著四季,而朝珠的质料也不尽相同。由於清朝皇帝笃信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

朝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纪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称背云。

 中国的珠子文化源远流长,清朝的朝珠更是特别的讲究,这里面有官家的体面,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代表着大清王朝的礼制,丝毫乱不得。

皇帝,宫中的朝会大典,明黄色朝袍佩挂东珠朝珠;天坛祭天,蓝色朝袍佩挂青金石朝珠;地坛祀地,明黄色朝袍挂蜜珀朝珠;日坛朝日,红色朝袍挂佩红珊瑚朝珠;月坛夕月,越白色朝袍佩挂绿松石朝珠。

朝臣,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文、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

对于有些文吏,如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承、助教、学正等人,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也可以悬挂朝珠,但礼毕即不准使用。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使用朝珠。

朝珠也是表现大清皇室对于上天的信奉。众所周知,清朝佛教盛行。而皇室又是借着上天的威严来治理黎民百姓,所以必须要依靠一个信仰。

如此一来,”佛教”便成为了统治者的一个”统治工具”,借用佛教来稳固朝政。既然佛教有利于朝政的统治,那么统治者自然是要以身作则的,所以这朝珠也是经佛珠改良而来,也可以看做是对”佛教”的虔诚以及对上天的敬重了。

朝珠非常的美观,清朝的朝珠用材选料都是很讲究的,通常可能会用到沉香木,雕瓷,翠玉猫眼石,南红玛瑙等较为名贵的玉石,再经过一些大师的加工,自然显得无比美观。朝珠并不仅仅好看,它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属于清朝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清代皇帝戴的玉石(古人佩戴什么玉)

清朝皇帝25枚传国玉玺现在在哪里?

清朝的玉玺一共是25颗,现在如数都在故宫博物院内。

该玉玺大系由清朝历代十三位帝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和慈禧)曾经使用过的可诏令天下的部分龙玺而重新复制;材质选用素有国家美誉的和田青玉,每樽95*95*95mm,玉料千里挑一,通体一色,碧绿光润,每樽重1.7公斤左右。

整套共重达惊人的22公斤之多,价值连城,玺以龙威至尊,特查阅清宫造办处史料,寻苏州子冈工传人亲手雕刻,龙形灵动,威慑天下,工质极致,精美绝伦,另配有被称为帝王之木、寸檀寸金的黑檀木博古架陈设,由木雕大师手工雕刻皇家古典纹于其上,尊贵非凡,气势磅礴,重现皇家御宝之辉煌气象。

发展历程

大清历代皇帝玉玺大系选遍各类名玉,千里挑一,方以国玉和田之青玉试制成功,颜色正好与传说的传国玉玺为碧色吻合,昭示兴盛,实属天意。

和田玉是中国玉的极品,历来人们对和田玉的向往、爱好、追求几乎达到了神秘、痴迷的境地,更有“一两和田玉,一两千足金”的说法。这样珍奇的人间瑰宝,随着采集的艰难与稀少,建国以来,和田玉原料的价格涨幅以达万倍,而且现今仍已50%的速度快速增长,其惊人的增值速度震撼了整个投资和收藏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清十三御玺

有关康熙皇帝带的玉

玉在古代代表着冰清玉洁

古代也有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

且还有一种说法

就是佩戴玉器可以辟邪

保证一些污秽阴灵之物不能近身

同时玉还有一定的疗效

古人认为,玉是阴阳二气的纯精,是和谐的物化表示,相信对人体健康肯定有神奇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玉石有神奇的生、化和物理特性,经过打磨的玉石会将效能积聚,形成一个电磁场,佩戴在身上,能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促进人体机能的协调运转。生、化、物理研究表明,玉石含十多种微量元素,如金、银、硅、锌、铁、硒、镁、锰……等等。而锌、硒、锰等微量元素的功用现在的电视广告快吹破荧光屏了,自然不须我来绕舌。经常佩戴、把玩、使用玉器,这些微量元素可以通过皮肤和穴位的浸润,进入人体,同时摩擦产生的电磁效应也与人体谐振,从而达到调节人体机能,促进健康的目的

所以康熙佩玉,也少不了是以上几个原因。

乾隆手指戴的玉叫什么?

扳指,又称搬指或班指,是古代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拉弓射箭所用的工具

清以前扳指多以象牙骨头制成,呈黄色,年久变为浅褐色,以有眼的为贵。

由于清代皇帝十分喜爱扳指,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员纷纷将扳指进贡宫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乾隆巡游山东,据清代《内务府奏底档》记载,沿途有蒙古王、巡抚官员,各处盐政、织造等,陆续“恭进”金锭、朝珠、衣料等大量财物。九江关监督全德“恭进”掐丝珐琅扳指20个;广东总督李侍尧“恭进”子儿皮钉花扳指50个、象牙扳指50个等等。为博皇帝欢心,众大臣还挖空心思地在扳指面上饰以浮雕纹饰,雕有“万寿无疆”、“古稀天子”及御制诗等。

清乾以后扳指实用性逐渐丧失,以装饰性为主,做工越来越精益求精,质料非常讲究,出现了玉石、翡翠、玛瑙、珊瑚、茶晶、墨晶、水晶、金、银、铜、铁、瓷等品种。其中以翡翠为最珍贵。当然这些扳指质脆,根本不能用于挽弓了。但由于清代满族尚骑射习性的影响,男子喜以扳指为饰,用各种美玉材料制作,有的雕饰龙马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纹饰和图案,镂刻细腻。

该文章由作者:【芳草斜阳外】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