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简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为国际MAB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年召开一次大会。中国于1972年参加这一计划,成为该组织的理事国,并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了该计划。
简介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一项国际性的、政府间合作研究和培训的计划。其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政治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结合,对生物圈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的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寻找有效地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途径。
现状
人与生物圈计划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有的国家已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于1972年参加这一计划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我国有10个课题被纳入人与生物圈计划,有2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生物圈保护区是按照地球上不同生物地理省建立的全球性的自然保护网。世界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把全世界分成193个生物地理省(分布在我国范围内的有14个),在这些生物地理省中,选出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保护区。它不仅要具有网络的特征,还要把自然保护区与科学研究、环境监测、人才培训、示范作用和当地人民的参加结合起来,其目的是通过保护各种类型生态系统来保存生物遗传的多样性。
生物圈保护区具有3个特点:首先,它是受保护的典型环境地区,其保护价值需被国内、国际承认,它可以提供科学知识、技能及人类对维持它持续发展的价值。其次,各保护区组成一个全球性网络,共享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研究资料。第二,保护区既包括一些受到严格保护的“核心区”,还包括其外围可供研究、环境教育、人才培训等的“缓冲区”,以及最外层面积较大的“过渡区”或“开放区”。开放区可供研究者、经营者和当地人之间密切合作,以确保该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中国的加入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于1978年成立后,长白山、鼎湖山、卧龙这三个自然保护区于1979年作为中国第一批成员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截止2021年2月1日,中国加入该网络的生物圈保护区共有34家。这些成员分布于中国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划,保护着中国相当大部分的生态和生物资源,风光秀丽,可持续发展实践活跃,是落实“人与生物圈计划”和践行“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典型代表和优良平台。
该文章由作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