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汉语汉字)

舞(拼音:wǔ)是汉语常用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舞的初文是无(繁体),“无”的古字形模拟一个人手持兽尾等舞具跳舞,舞则由无(繁体)字加旁分化而来。舞本意有名、动两用,作动词指表演舞蹈,即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作名词指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后来“舞”词义扩大,指手、脚的动作。

舞(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会意兼形声字。“舞”的古字是“无(繁体)”。在商代甲骨文中,“无(繁体)”像一个人张开双手,拿着两条牛尾(或鸟翎、草把子之类)在蹁跹而舞(图1),这就是“舞”字的初文。商代卜辞提到“舞”字时,十有八九会提到雨,例如《合集》12835:“其舞,㞢(有)雨。”《合集》12836反:“贞:舞,㞢(有)雨。

”可见当时人们跳舞是为了娱神求雨。后来“无”字被用来表示“没有”“不”“不要”“不论”等意思。于是,西周早期的“隁侯舞铜泡”的“舞”字下部增加了两脚向下跳踏的形状“舛”(新附① ),同时人所持的兽尾上端多了个“口”形的东西,这可能是一种花饰;战国时代的“仆儿钟”(图3)里的“舞”以“无(繁体)”表音、以“辵”表意。“辵”左部的“彳”是示行意符,右部的“止”是示动意符;同时“口”形变为“廿”形,兽尾变为“木”字形。秦代篆书(图5)沿袭从“舛”的形体。汉代隶书(图6-8)又将笔画合并简化。以后,又据此发展为楷书“舞”。

现代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名词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文言〉指钟体的上部。

〈文言〉通“庑”。屋宇。

动词

表演舞蹈。

手持某种道具、器械跳舞或表演。

挥动;舞动。

飘动。

〈文言〉振奋;鼓舞。

〈文言〉嘲弄;玩弄。

〈文言〉干,做;摆弄。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五】【舛部】文抚切(wǔ)

乐①也。用足相背,从舛②,无声。

?,古文舞从羽、亡。

〖注释〗①乐(yuè):蔡邕《月令章句》卷上:“舞者,乐之容也;歌者,乐之声也。”②从舛:象两足左右舞蹈。从羽:舞者所持。

说文解字注

乐也。用足相背。

注:说从舛之意。

从舛,无声。

注:文抚切。五部。按诸书多作儛。

?,古文舞,从羽亡。

注:亡声也。攴部曰:?,读与抚同。然则以亡为无也古矣。

广韵

文甫切,上麌明 ‖无声鱼部(wǔ)

舞,歌舞。《左传》曰:“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也。”《周礼》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敎国子小舞也。”《山海经》曰:“帝俊①八子始为舞。”又姓,出何氏《姓苑》。

【校释】①俊,原作“後”,据四库全书原本、重修本及《山海经》改。《山海经·海内经》:“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康熙字典

【未集下】【舛部】 舞·康熙笔画:14 ·部外笔画:8

古文:?

《唐韵》文甫切。《集韵》《韵会》罔甫切。《正韵》罔古切,竝音武。《说文》:舞乐也。《玉篇》:足相背也。《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左传·隐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前汉·高帝纪》: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又锺体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注:此四名者,锺体也。

又变弄也。《前汉·张汤传》:舞文巧诋。又:舞知以御人。

又官名。《周礼·地官》:有舞师。

又地名。《战国策》:秦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则南国必危矣。《前汉·地理志》:舞阴,县名。

又姓。

字形书写

【笔顺】①ノ(撇)②一(横)③一(横)④丨(竖)⑤丨(竖)⑥丨(竖)⑦丨(竖)⑧一(横)⑨ノ(撇)⑩フ(横撇)⑪丶(点)⑫一(横)⑬㇗(竖折)⑭丨(竖)

【写法】❶上半部居上半格;第三笔横居中,略宽于上部“?”;四竖两两分写在竖中线左右;末笔长横写在横中线上侧。❷“舛”,居下半格,“夕”略窄,“?”略宽;“夕”,短撇起笔于横中线;“?”,㇗(竖折)的竖段在竖中线。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韵系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九麌

合口呼

次浊

文甫切

mjuo

集韵

上声

九噳

合口呼

次浊

罔甫切

ɱio

韵略

上声

罔甫切

增韵

上声

罔甫切

中原音韵

上声

鱼模

合口呼

次浊

ʋu

中州音韵

上声

鱼模

叶无上声

洪武正韵

上声

五姥

次浊

罔古切

ɱu

分韵撮要

阳上

第十二孤古故

该文章由作者:【蓝色是一种暖色调】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