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拼音:yīng,yì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本义一般认为是“理当如此”,作助动词,读yīng。西周金文以“䧹(鹰)”为“应”,战国文字加“心”分化出“应”。应又读作yìng,指由相关事物引起的回应,引申指接受、答应,又指随身相和或回答。另外也指对待、应对。
文字源流
“应”与“鹰”古代曾是同一个字。“鹰”,西周金文写作图1,隶定作䧹或?。右下是“隹”(指鸟)字。右上一说是亦字的异体,在这里是声旁。应本是借用䧹字来表示答应的声音,“应”指应当、应该,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据实造字。“䧹”的古音与人们答应时所发的声音接近,犹如现代汉语中的嗯(g)字一样,也是表示答应的声音。后来䧹字的意义发展为答对、为当、为允许,因此又加上了一个“心”旁,成为从心䧹声的形声字。从心,表示内心的状态。战国文字将左上构件讹为“疒”。因为疒与广形近似的缘故,汉隶(图5-6)、楷书将“疒”写作“广”。繁体字写作图8。现代汉字简化时又依照图8字形的草书写法简化为应。
“应”是答应的应,回答是对问话的应付,所以由本义引申为“应付,对付”,“应付”又进一步引申出“顺应,适应”义,如“应时”是适应时势的变化,“应用”是适应需要,以供使用。别人有问话,自己应该回答,因而“应”由本义又引申为“应该,应当”,用此义时读yīng。
详细释义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yīng | 动词 | 出声回答。 |
助动词。 该当;表示理所当然。 | ||
认为是;是。 | ||
允许;承诺(做)。 | ||
通“膺”。惩罚;判处。 | ||
形容词 | 本期的(只用于毕业生) | |
副词 | 所有,全部。 | |
表示动作、行为是立即进行的。相当于“很快”“立即”。 | ||
表示推测或想象。相当于“恐怕”“大概”。 | ||
名词 | 古国名。在今河南省鲁山东。 | |
(Yīng)姓氏用字。 | ||
yìng | 动词 | 满足要求;接受。 |
回答;作出反响。 | ||
顺应;适合。 | ||
证实;印证。 | ||
对付;处理。 | ||
支付;供给。 | ||
感应;应验。 | ||
名词 | 古乐器名。小鼓。 | |
古乐器名。长六尺五寸,其中有椎,撞地以发声。 | ||
用于地名 | ||
参考资料 |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十】【心部】於陵切(yīng)
当也。从心?声。
说文解字注
当也。当,田相值也,引伸为凡相对之偁。凡言语应对之字即用此。大徐言部增譍字,非也。诺下,讎下、唉下、对下譍字皆当改正。
从心,?声。於陵切,六部。
广韵
於陵切,平蒸影 ‖鹰声蒸部(yīng)
应,当也。又姓,出南顿,本自周武王后。《左传》曰:“邦晋应韩,武之穆也。”汉有应曜,隐於淮阳山中,与四皓俱徵,曜独不至,时人语之曰:“南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八代孙劭集解《汉书》。
【校释】邦,当作“邘(yú)。《左传·僖公二十四》:“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杜预注:“四国皆武王子。”
於证切,去证影 ‖鹰声蒸部(yìng)
应,物相应也。《说文》作?,当也。於证切。又音膺。三。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应·康熙笔画:17 ·部外笔画:13
(yīng)《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竝於陵切。音膺。《说文》:当也。从心?声。徐曰:?,鹰字也。本作?,今作应。
又料度辞也。唐诗应须、祇应皆是也。
又《周语》:其叔父实应且憎。注:犹受也。
又国名。《括地志》: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在汝州叶县。
又姓。出南顿,本周武王后。《左传·僖二十四年》:邗晋应韩武之穆也。汉有应曜,与四皓偕隐,曜独不出,八代孙应劭,集解《汉书》。
又通作膺。《书·武成》:诞膺天命。注:当也。
(yìng)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竝於证切。音譍。《集韵》:答也。《广韵》:物相应也。《易·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
又乐名。《周礼·春官》:笙师应乐。注:应长六尺五寸,象柷有椎,连底,左右相击,以应柷也。《乐书》:应乐,犹鹰之应物,其获也小,故小鼓小舂谓之应,所以应大也。小鼙曰应鼓。《周礼·春官·小师》:击应鼓。注:鼙也。
又天子之门曰应门。《诗·大雅》:廼立应门。注:正门也。
又州名。鴈门地,唐置应州。
又叶於容切。音雍。《易·蒙卦》: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陆贾《新语》:事以类相从,声以音相应。◎按,应字,向来经史皆作平去二音,《正字通》止作去声,误。
字形书法
“广”从上、左包围“⺍、一”,底部“广”低。“广”,首笔点起笔于竖中线右侧。“⺍”,第一点在田字格中心左下侧,第二点在田字格中心右侧,撇在横中线上;末笔横起笔于“广”的下侧,右端超出上部。
音韵集成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ʔ | i̯əŋ | |
王力系统 | 蒸 | 0 | ǐəŋ | |
董同龢系统 | 蒸 | ʔ | jəŋ | |
周法高系统 | 蒸 | ʔ | iəŋ | |
李方桂系统 | 蒸 | · | jəng | |
西汉 | 蒸 | |||
东汉 | 蒸 | |||
魏 | 蒸 | jəŋ | ||
晋 | 蒸 | jəŋ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蒸 | jəŋ | |
北魏后期北齐 | 蒸 | jəŋ | ||
齐梁陈北周隋 | 蒸 | jə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ʔ | i̯əŋ | |
拟音/王力系统 | 0 | ǐəŋ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ʔ | jəŋ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ʔ | ieŋ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 | jəng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ʔ | ǐəŋ |
字形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应 | 膺 | 曾 | 平声 | 下平十六蒸 | 影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於陵切/音膺 | ʔjəŋ | |
应 | 曾 | 去声 | 四十七证 | 影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於证切 | ʔjəŋ | |||
集韵 | 膺 | 曾 | 平声 | 下平十六蒸 | 影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於陵切 | ʔieŋ | ||
应 | 曾 | 去声 | 四十七证 | 影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於证切 | ʔieŋ | |||
韵略 | 平声 | 蒸 | 於陵切 | |||||||||
去声 | 证 | 於证切 | ||||||||||
增韵 | 平声 | 蒸 | 於陵切 | |||||||||
去声 | 证 | 於证切 | ||||||||||
中原音韵 | 英 | 阴平 | 庚青 | 影 | 齐齿呼 | 全清 | iəŋ | |||||
暎 | 去声 | 庚青 | 影 | 齐齿呼 | 全清 | iəŋ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庚青 | 衣京切 | |||||||||
去声 | 庚青 | 叶英去声 | ||||||||||
洪武正韵 | 英 | 平声 | 十八庚 | 影 | 乌 | 全清 | 於京切 | ʔiəŋ | ||||
应 | 去声 | 十八敬 | 影 | 乌 | 全清 | 於证切 | ʔiəŋ | |||||
分韵撮要 | 英 | 阴平 | 第七英影应益 | 以 | ||||||||
应 | 阴去 | 第七英影应益 | 以 |
该文章由作者:【老崔】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