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主义(网络词语)

拜金主义就是对金钱痴迷,为金钱不顾一切。事事为了钱,时时刻刻想着怎么不择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钱,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起源

拜金主义的蔓延,既有思想根源,也有社会历史根源。

拜金主义的产生,与中国的封建文化的长期影响有关。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鄙视利益、耻于金钱的。在义与利的取舍上,总是以义为先,崇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另外一面,有的人赤裸裸地宣扬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如春秋时期的杨朱,就公开宣扬“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民间也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之说。这些思想观念在封建社会的实际生活中一直为统治阶级所信奉。必须看到,这些腐朽、没落、消极的思想观念在新中国建立后并没有完全消失,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又沉渣泛起,为一些人所奉行。

拜金主义在封建社会就已经产生,但它真正成为盛行的观念却是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后。资本主义和拜金主义恰如一对孪生姐妹,或者说,拜金主义是附着在资本主义身上、去除不掉的毒瘤。资本主义之所以会盛行拜金主义,就在于资产阶级的本性(实际也就是资本的本性)就是无休止地聚敛财富,追求资本的增值;就在于金钱作为财富的化身,在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左右一切。

应当说,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拜金主义的危害,并展开了对它的批判,但是拜金主义并没有被清除,也不可能被清除。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在引进资金、技术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这些腐朽思想也传了进来。从社会历史根源看,拜金主义的滋生与市场经济规则不完善有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它有利于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但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

诱发因素

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一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二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追求利益或利润的最大化。

同时,市场经济还是一种“消费经济”,靠消费引导生产,依赖消费拉动经济。结果是:一方面,物质利益和物质财富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突显,这就有可能诱发人的趋利性,刺激人对物或金钱的欲求,从而滋生出对金钱的过分崇拜心理,导致“一切向钱看”。

另一方面,“一切向钱看”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都要讲等价交换,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都被看作金钱利益关系。比如,看到有人落水,先权衡利弊再救人;看到歹徒抢劫,先谈好价钱再去抓歹徒,等等。

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与财富和经济活动的符号化也有一定关系。市场经济离不开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离不开货币,作为中介的货币因而成为财富、商品的化身,成为普遍价值的代表,拥有了货币似乎就可以购买一切、占有一切。

这就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货币无所不能,使人产生对货币、金钱的崇拜,诱发对货币的无限制的追逐和占有,从而走向拜金主义。从拜金主义的产生看,拜金主义表面上是对金钱的崇拜,但这种崇拜的背后实际上是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作祟。一个贪图享乐、极端自私的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表现为拜金主义。

社会现象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衡阳经济的腾飞,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为了追求利益最高化,满足个人的某种私欲,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生蔓延扩张;假冒伪劣、欺诈行为成为社会公害;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腐朽文化和消极书刊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在衡阳特别突出。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兜里的钱也多了自然是好事,但钱多怎么花可是大学问,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大众来说,从国民经济大局来看,勤俭节约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传家宝,依然是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特色社会主义最动听的旋律。在衡阳可偏偏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处处攀比之心严重,衡阳人以能在牌桌上打50-100元的大牌为荣;以天天能上豪华餐厅为兴;特别有些靠矿产资源暴富的人,以花钱大手大脚寻找快感,用钱包养大学生等等恶劣败坏社会风气的现象屡屡皆是。

像这类事所投下的阴影在平民百姓中也日益蔓延:豪华吃不尽高档宴席;婚丧嫁娶走不完的人流车队;1万多的皮包买者如云,25元一碗的过桥米线餐厅竟高朋满座,1314元(含义:一生一世)“粉色情人节”最低消费的消费者还需要提前三天订位。可以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越来越大胆地牵动人们的衣襟。在许多人眼里,斗富、显阔、纵欲被称为“潇洒人生”、“过把隐就死”;把大款、大腕当作崇拜的偶像;金钱、别墅、宠物被看成辉煌人生的象征。

这种现象它鲜明地反映出衡阳一些人价值观、道德观,这种奢侈之风正在污染着社会环境,污染着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带来的是劣性刺激和心理的严重影响。不少人比吃比喝比享受,比下课有什么车接,但就是不比学习,不比创造、不比贡献。艰苦奋斗,克勤克俭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值得骄傲的美德。从“粒粒皆辛苦”的古训到周恩来总理衬衫上的补丁,我们民族的文明史上一直闪烁着这种崇高节操的光彩。

如今的市场经济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人际关系不只是金钱关系,等价交换的原则决不能移植到思想道德领域,物质与精神永远是人类文明进步这架天平的两端,失去那一端,社会都会出现歪斜。金钱我们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更需要追求,艰苦的年代如此,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同样如此。如果让金钱的“铜臭味”包裹着我们美好的精神世界,那人类的文明将是残缺的,人格将是病态的。

该文章由作者:【亚姐】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