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拼音:shù)是汉语二级通用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人执戈,本义是防守边疆。引申指戍守部队,甲骨文多用此义。用作名词也指驻守的士兵。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图1、2)的“戍”字由“人”和“戈”组成。戈是一种用于砍杀的兵器,普遍用于商周时期的战场上。“人”在“戈”旁,像是人在持戈守卫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伐”字也由“人”和“戈”组成,但是甲骨文“伐”字戈刃与“人”头部交叉,以强调砍杀。
图3-7是金文,戈柄开始变弯,脚叉成了斜线,顶钩变为“Y”形了。到了小篆阶段,这个会意字讹变更大。“人”背向戈柄,戈脚变为长弧线。图10是汉隶的“戍”,是继承小篆的形体发展过来的,但己把小篆圆匀连转的线条变成点、横、折、捺等笔画,而且有了波势。至于小篆里的“人”,已变为一撇一点。以后,又相沿汉隶的形体,发展成为楷书 。
详细解释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shù | 动词 | 守边,防守。 |
遏止。 | ||
舍。 | ||
名词 | 守边之事。 | |
守边的士兵。 | ||
边防驻军的城堡、营垒。 | ||
唐代军事区划名。 | ||
参考资料 |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十二下】【戈部】伤遇切(shù)
守边也。从人持戈。
说文解字注
【卷十二下】【戈部】
守边也。
《春秋》曰:公子买戍卫。
从人,持戈。
会意。伤遇切。按古音读如兽,在三部四部。卫公叔戍,世本作朱,古音朱读如州。 [9]
说文通训定声
【卷十二下】【戈部】
守边也。从人持戈。会意。按:伐者,左人右戈,人持戈也;戍者,下人上戈,人何(通“荷”)戈也,与从戊从一之戌迥别。《诗·扬之水》:不与我戍申。《韩传》:戍,否也。《管子·地数》武王立重泉之戍。注:戍,名也。《尔雅·释言》:戍,过也。注:戍守,所以止寇贼。
广韵
伤遇切,去遇书 ‖戍声侯部
戍,遏也。舎也。从人荷戈也。伤遇切。八。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部】 戍
《广韵》伤遇切。《集韵》《韵会》春遇切,竝输去声。《说文》:守边也。《尔雅·释言》:遏也。注:戍守,所以止寇贼。《广韵》舍也。《诗·小雅》我戍未定。
又《正韵》殊遇切,音树。义同。
字形书法
【笔顺】
①一(横)②ノ(撇)③丶(点)④㇂(斜钩)⑤ノ(撇)⑥丶(点)
方言集汇
粤语:syu3
客家话:[梅州腔] shu5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u3 [台湾四县腔] su3 [客语拼音字汇] su4 [宝安腔] su3
English
defend borders, guard frontiers
音韵汇集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王力系统 | 侯 | ɕ | ǐwɔ |
董同龢系统 | 侯 | ɕ | juɡ | |
周法高系统 | 侯 | stʰ | jew | |
李方桂系统 | 侯 | sth | jugh | |
南北朝 | 虞模 | ju | ||
隋唐 | 高本汉系统 | ɕ | i̯u | |
王力系统 | ɕ | ǐu | ||
董同龢系统 | ɕ | juo | ||
周法高系统 | ɕ | iuo | ||
李方桂系统 | ś | ju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戍 | 遇 | 去声 | 十遇 | 书 | 合口呼 | 三等 | 全清 | 伤遇切 | ɕjuo | |
集韵 | 戍 | 遇 | 去声 | 十遇 | 书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清 | 舂遇切 | ɕio | |
中原音韵 | 恕 | 去声 | 鱼模 | 审 | 撮口呼 | 全清 | ʂiu | ||||
中州音韵 | 入作上声 | 鱼模 | 叶须上声 | ||||||||
去声 | 鱼模 | 叶书去声 | |||||||||
洪武正韵 | 树 | 去声 | 四御 | 禅 | 时 | 全浊 | 殊遇切 | ʒy | |||
分韵撮要 | 庶 | 阴去 | 第四诸主著 | 审 |
该文章由作者:【呆呆熊】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