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汉语文字)

宁(拼音:níng,nìng,zhù)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宁”和它的繁体“寧”原是两个不同的字,简体“宁”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一说像上下及两旁有立柱,中空可贮物的容器,本义为贮积,读zhù。由贮藏引申出盛放、久远等义,再由久远引申出久立,这个意思后来写作“伫”。再由“伫立”引申指人伫立的地方,古代宫殿的门和屏之间,以及正门内两侧屋之间都称“宁(zhù)”。“寧”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室内的桌上安放着器皿,“皿”可盛放食物,表示丰衣足食,生活安定。由安宁引申为问安,作动词用。读níng。“宁(寧)”也有宁愿的意思,表示主观上有所选择。“宁(寧)”也作副词,指比较后做出选择,相当于岂、难道,以上义读nìng。

南京在隋代以后历为江宁县及江宁郡、江宁府治所,所以别称宁(Níng)。

“甯”是“寧”的异体字,由“寧”分化而来。用作姓氏的“甯(Nìng)”仍作“甯”,与“宁(Nìng)”是不同的姓氏。

宁(汉语文字)

字源演变

简体宁本读zhù,在甲骨文(甲组图1)中是象形字,有人认为它像上下及两旁有立柱,中空可贮物的容器,本义是盛放、贮藏。徐灝《说文解字注笺》说宁(zhù)字“象门屏之形,视朝所立处,因之有宁(zhù)立之义,又有待义。相承增作伫,又作贮。”周代在宫殿正堂即大厅内设置一块屏障,大门和屏障之间的空处称“宁(zhù)”。君主上朝时当宁(zhù)站立,大臣或诸侯站立在空处两边,中间有宁(zhù)相隔,以示君臣有别。这一制度盖始于商代,然而卜辞中难以判断是否用了宁(zhù)字的本义,更不可能从商朝宫殿遗址发掘中找到实物证据。周代典籍则有明确记载。如《尔雅·释宫》:“门屏之问谓之宁。”郭璞注:“人君视朝所宁立处。”邢曷疏:“谓路门之外,屏树之内,人君视朝宁立之处,因名为宁。”甲骨文金文“宁(zhù)”字不论何种形体,均可看成南北向之门屏间空处形。

金文(甲组图2)沿袭甲骨文的写法,另有异体作横置状。小篆将中间部分改为曲笔作甲组图3、4,致使隶定后上半部分变形为“宀”,而下半部分变形为“丁”。

繁体字“寧”的早期甲骨文作乙组图A,上部是“皿”字,是盛器的形象,有时也用于祭祀。下部的“构件D”,一说是“示”字,即祭台的象形,代表人们祈福的对象。稍晚的甲骨文,在上部加上了房屋的形状(宀)。这几个象形象意的独体组合起来,以表示“祭神祈福祷安宁”的心意,反映了初民迷信的生活风俗,属会意字。后期加上的“宀”表示在室内进行。这一构型也可以理解为屋中有盛食物的“皿”,表示有地方住、有吃有喝,生活安稳。也有人认为下部的“构件D”是“丂”字,“丂”字有老人的意思,老人最担心晚年无依无靠,生活得不到保障。老人有器皿盛食物,可以吃饱肚子。故字从丂、皿,义为心里平静,生活安定。

安宁是心中的希望,故有的字形从“心”作乙组图2、3、4。部分字形将D构件省去,隶定作“寍”(乙组图3),这一形态延续到秦汉之后;部分字形将“寧”下部的“构件D”和“皿”讹写成“用”(乙组图7),隶定作“甯”。隶书(乙组图13)承自战国文字,所从“皿”变易作“罒”。楷书“寍”“甯”“寧”“寕”等一组异体字,都源自商周,并有安宁、宁愿义,是一源之派生分化。秦汉后,“寍”字已久无用例,自然淘汰。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了“甯”“寕”二字,确定“寧”为规范正体。2013年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恢复“甯”为规范字,但限于用作姓氏,其他意义上仍为“宁(寧)”的异体字。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根据群众的创造,用保留轮廓的办法,把“寧”简化作“宁”,与“宁(zhù)”为同形字。“宁(寧)”本义是安宁、安定。引申为问安、慰问。由本义还引申为安静、止息。由问安义引申为已婚女子归望父母。以上诸义都读níng。“宁(寧)”引申为副词,表示宁愿、宁可,即内心安于某种选择。有时相当于“岂”或“乃”“曾”等语气副词。以上副词用法都读nìng。

汉字简化时,“寧”简化为“宁”,为了避免“宁(zhù)”与“寧”的简化字混淆,伫、贮、纻等原以“宁(zhù)”为偏旁的字,“宁”均简化为“㝉”。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宁níngㄋㄧㄥˊ

1.平安,安定:~静。~谧。息事~人。

2.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亲。归~。

3.守父母之丧,丧假:「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三年」。

4.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

5.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

宁nìngㄋㄧㄥˋ

1.情愿:~肯。~死不屈。~缺毋滥。

2.岂,难道:王侯将相~有种乎?

3.语助,无实际意义:不~唯是。

4.姓。

宁zhùㄓㄨˋ

1.贮藏;积聚。同「贮」。

2.久立。同「伫」。

3.大门与屏风之间

详细释义

寍、寧níng

〈形〉

(本作「寍」。从宀(mián),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后世假「寧」为「寍」,「寧」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寧」简化字。「宁」本读zhù,是「贮」的本字。本义:安宁,平安)

同本义[peaceful]

寍,安也。——《说文》。经传皆以寧为之。

三日康寧。——《书·洪范》

惟若寧侯。——《考工记·梓人》

归寧乃邦。——《仪礼•觐礼》

身欲寧。——《礼记•月令》

鸡狗不得宁。——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宁汝于斯。——清·袁枚《祭妹文》

幸宁心哉。——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心神不宁;宁吉(安宁吉祥);宁息(安宁平静);宁和(安宁和平);宁泰(安宁太平);宁康(安宁康乐)

安定[stable]。如:宁一(安定统一);宁止(安乐);宁平(安定太平);宁昌(安定昌盛);宁居(安居);宁殷(安定富庶);宁晷(安定的时刻)

平静;宁静[quiet]

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西游记》

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三国演义》

又如:宁贴(妥贴,妥当);宁晏(平静;安定);宁俗(使民风宁静和睦);宁极(宁静至极之性);宁息(安宁;平静)

词性变化

寧níng

〈动〉

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也泛指省亲[visitone’sownparents]

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又如:宁省(探望年长的亲属);宁亲(省亲);宁觐(返里省亲)

使安定[stablize]。如:宁人(安定民众);宁内(安定国内);宁民(安民,使人民安定);宁神(安定其心神);宁家(使家庭安定);宁乱(平息灾祸战乱);宁亲(使父母安宁);宁边(使边境安定)

守父母之丧[mourn]

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汉书•哀帝纪》

又如:宁丧还家;宁告(古代官吏告假奔丧);宁考(亡父)

安心[settledown]。如:宁奈(忍耐);宁耐(忍耐);宁心(安心;耐心);宁候(安心等待);宁业(安心从事其所为之业);宁意(使之安心)

返回,回[goback]

干连的人,尽数保放呆家。——《水浒传》

如:宁家(回家)

寧níng

〈名〉

南京的别称[anothernameforNanjing]。如:沪宁线。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theshortfortheNingxiaHuiAutonomousRegion]。如:陕甘宁边区。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汉·贾谊《过秦论》

另见nìng。

基本词义

寕、婡洎寜頭、甯n條ìng

<连>

宁可;宁愿[rather;wouldrather]

宁,愿词也。——《说文》

宁适不来。——《诗·小雅·伐木》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宁赴常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不逊也宁固。——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宁斩吾头。——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宁请汝先死。——清·林觉民《与妻书》

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清·刘开《问说》

又如:宁个(宁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词性变化

寧nìng

〈副〉

岂;难道[couldtherebe]

子宁不来。——《诗·郑风·子衿》

子宁不嗣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宁有政教。——《史记•货殖列传》

宁不哀哉。——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宁止不避。——唐·李朝威《柳毅传》

宁知此为归骨所。——清·袁枚《祭妹文》

(3)又如:宁渠(难道;如何);事之可怪,宁有逾此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宁部】直吕切(zhù)

宁,辨积物也。象形。凡宁之属皆从宁。

【卷三】【用部】乃定切(nìng)

甯,所愿也。从用,寕省声。

【卷五】【丂部】奴丁切(nínɡ)

寧,愿词也。从丂寍声。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宁部】宁

宁,辨积物也。辨今俗字作办,音蒲苋切。古无二字二音也。《周礼》:以辨民器。辨,具也。分别而具之,故其字从刀。积者,聚也。宁与贮盖古今字。《周礼》注作?。《史记》作积著。《释宫》:门屏之间曰宁。郭云:人君视朝所宁立处。《毛诗传》云:宁立,久立也。然则凡云宁立者,正积物之义之引申。俗字作伫、作竚,皆非是。以其可宁立也,故谓之宁。《齐风》作著。

象形。其旁有御,其下有阯,其上有颠,办积之形也。直侣切,五部。

【卷三】【用部】甯

甯,所愿也。此与丂部宁音义皆同,许意宁为愿词。甯为所愿,略区别耳。二字古皆平声,故公孙宁仪行父,《公羊》作公孙甯也。汉《郊祀歌》:穰穰复正直往甯。师古曰:言获福既多,归于正道,克当往日所愿也。甯音宁。

从用,宁省声。此不云寍省声云宁省声者、以形声包会意也。乃定切。十一部。隶隶变作?。非。

【卷五】【丂部】寧

寧,愿词也。其意为愿,则其言为寧,是曰意内言外。寍部曰:寍,安也。今字多假宁为寍,宁(寧)行而寍废矣。《古文尚书》盖有寍字。陆氏于《大禹谟》曰:寍,安也。《说文》安寍字如此。宁(寧),愿词也,此陆氏依许分别二字。今本经宋开宝间改窜,不可读。

从丂,寍声。奴丁切,十一部。

广韵

直鱼切,平鱼定 ‖宁声鱼部(zhù)

宁,门屏间。又音伫。

直吕切,上语定 ‖宁声鱼部(zhù)

宁,门屏之间。《礼》云:“天子当宁而立。”

奴丁切,平青泥 ‖寧声耕部(nìng)

寧,安也。《说文》曰:“愿词也。”亦州名,《禹贡》古西戎地,秦为北地郡,亦为豳州,又为宁(寧)州。奴丁切。九。 [20]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宁·康熙笔画:5·部外笔画:2

(zhù)《唐韵》直吕切。《集韵》《韵会》展吕切。竝音伫。《尔雅·释宫》:门屏之间谓之宁。《礼·曲礼》:天子当宁而立。注:门内屏外,人君视朝所宁立处。

又《集韵》:通作著。《诗·齐风》:俟我于宁乎而。今作著。

又《广韵》直鱼切。《集韵》《韵会》《正韵》陈如切,亚音除。义同。

又《说文》:宁,辨积物也。象上隆四周之形。按积物,与《尔雅》正意相背。《韵会》六麌分注。

【午集上】【用部】 甯·康熙笔画:12·部外笔画:7

(nìng)《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竝乃定切,音佞。《说文》:所愿也。徐曰:甯,犹宁也。今俗言宁可如此为甯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春秋·僖七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甯母。注:高平方与县东有泥母亭。《左传·文五年》:晋阳处父聘于衙,反过甯,甯嬴从之。注:甯,晋邑,汲郡修武县也。《水经注》: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更名甯曰修武。

(nínɡ)又《集韵》《韵会》囊丁切。《正韵》奴经切,竝与宁(寧)同。《前汉·郊祀歌》:周流常羊思所幷,穰穰复正直往甯。注:言获福既多,归于正道,克当往日所愿。

又《王莽传》:永以康甯。

【寅集上】【宀部】 寧·康熙笔画:14·部外笔画:11

古文:寍

(nínɡ)《唐韵》奴丁切。《集韵》《韵会》囊丁切。《正韵》奴经切,竝佞平声。《说文》:愿词也。从丂,寍声。

又安也。《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诗·大雅》:文王有声,遹求厥宁。《书·康诰》:裕乃以民宁。注:行宽政,乃以安民也。

又《书·洪范》:五福,三曰康宁。注:无疾病也。

又女嫁归省父母曰宁。《诗·周南》:归宁父母。

又予宁居丧也。《前汉·哀帝纪》:博士弟子父母丧,子宁三年。

又无宁,宁也,愿辞也。《左传·隐十一年》: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又《襄二十六年》: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又丁宁,属付谆复也。《前汉·郎顗传》:丁宁再三。俗作叮咛。

又丁宁, 钲也。《左传·宣四年》:著于丁宁。正义:言著于丁宁,则丁宁是器。《晋语》:伐备钟鼓,声罪也。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是丁宁,战之用也。

又州名,秦北郡,魏置华州,西魏改宁州。

又姓。

(nìng)又《集韵》乃定切,音佞。通甯。《前汉·郊祀歌》:穰穰复正直往甯。师古注:叶音平声。言犹福既多,归于正道,克当往日所愿也。

又叶乃挺切,佞上声。张战《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丹冥换投烽,青徼释警。

又叶女良切,音娘。苏轼《富郑公碑》:堂堂韩公,与莱相望。再聘于燕,四方以宁。望平声。

《韵会》:本作?,经史作宁(寧),俗作寜。

该文章由作者:【材料人】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