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汉语词汇,拼音héxié,意思是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解释
①和睦协调。
《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汉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唐·李商隐《杂纂》:“诸妇和谐,不嫌麤辣。”明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充满在两人中间的和谐气氛给破坏了。”
②指使和睦协调。
宋司马光《瞽叟杀人》:“所贵於舜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
③谓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
《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清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秦牧《艺海拾贝·最后的晚餐》:“细部好了,还得结构和谐完整,才能够构成卓越的整体。”
④和解;和好相处。
《魏书·萧赜传》:“赜初为太子时,特奢侈。道成每欲废之,赖王敬则和谐。”元郑廷玉 《楚昭公》第一折:“此剑原是吴国之宝,他既来索取,不如做个人情,送还了他,两国和谐,可不好那!”
⑤做动词。现在指不合规格,违反规则,而被处理掉了。例如:你今天在论坛上发言被和谐了吧。意思就是因为不文明,有碍于论坛和谐气氛而被处理掉了。
基本理念
(一)西方的“和谐”理念
1.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
2.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
3.文艺复兴后许多思想家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
4.马克思真正把握了“和谐”理念,提倡社会和谐。
(二)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
1.“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
2.政治和谐,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
3.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
基本内涵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和谐中的统一是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统一,不是相安无事、互不影响、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统一。和谐中包含的相同是相同相成、共同发展,不是相同相毁、同归于尽。和谐中包含的不同是相辅相成、互助合作的不同,不是相异相毁、相互损害的不同。和谐中包含的对立是相反相成、互促互补的对立,不是相反相毁、相互倾轧的对立。和谐不是要取消对立,是要求放弃破坏和谐的对立,向后登往前走的对立是相反相成,消耗体力的锻炼增强体力,失败是成功之母,生于忧患死于安逸,否定的意见使肯定的意见深化完善,艰难险阻造就人才,这种相反相成的对立永远需要。用批评斗争来限制不和谐,用强制手段制止破坏和谐,永远需要。
和谐文化中的全部思想理念,如:真理、价值、发展、审美、道德、理想等,都是以和谐为前提,建立在和谐内涵的基础之上。
只有在认识上深化理解、准确把握、正确运用和谐的内涵,才能在实践上有效地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目标:
到二〇二〇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该文章由作者:【上海文庙】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