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7(代号:J-7,英文:ChengduJ-7或F-7,北约代号:Fishbed,中文:鱼窝)战斗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后转产至成都飞机制造厂和贵州飞机制造厂)制造的单座单发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该机参照苏联的米格-21Ф-13型仿制和发展。
歼-7是中国研发的第一种两倍音速喷气战斗机,大量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场前线制空权,也可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属于典型的第二代战斗机。歼-7的技术特点是突出高空、高速特性,具有轻小灵活的特点,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维护简单等。歼-7战斗机曾批量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1953年6月,当朝鲜战争快结束时,苏联部长会议就通过了加快军用飞机研制工作的决议,要求国内各飞机设计局尽快研制性能更好的超音速歼击机。此前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15飞机在朝鲜上空大出风头。
沿袭着米格-15的成功设计经验,米高扬设计局的设计师们又先后研制出来性能更好的米格-17以及飞行速度超过音速的米格-19,而这两种飞机气动布局与米格-15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采用了机头进气的后掠翼布局。通过这些飞机的研制,米高扬设计局掌握了丰富的高速喷气式飞机的设计经验,开始全力投入新的前线歼击机的研制。
朝鲜战争的经验及喷气技术的发展使当时包括米高扬设计局在内的所有东方和西方的飞机设计师们确信,将来喷气式战斗机的空战必然会在更高的高度和速度下进行,飞机的飞行速度将大于两倍音速,战斗机设计的终极目标就是高空高速!
为了使飞机达到两倍音速以上的飞行速度,米高扬设计局采纳了苏联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建议的一种带有中心可调节激波锥体的机头进气形式,通过这个激波锥产生的斜激波对迎面而来的气流进行压缩减速,同时通过锥体的前后移动来改变进气道口气流截获面积,实现进气流速、流量和发动机进气需求之间的最佳匹配,保证发动机能够在各种飞行条件下都能稳定地工作。
另一方面歼击机的机翼形式也进一步的改进。负责空气动力学研究的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除了建议米高扬设计局继续加大后掠机翼的后掠角度外,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57度后掠角三角翼的机翼选型方案。台湾联合新闻网援引台湾清华大学荣誉讲座教授张延廷的分析称,歼-7是第三代机型,今天的编组说明大陆在全方面练兵。张延廷称,大陆今天派出第三代机型,表明不怕台方的第四代战机,也传达出对电子战信心在握。
经过研究试验,三角翼方案的性能优异,特别是在高空高速性能方面大大超出了军方所预想的战术技术指标,于是最终采用三角翼的方案被选中为新一代的前线歼击机,并被正式命名为米格-21。其后安装了推力增大的Р-11Φ-300型发动机的米格-21Ф型(亦称:米格-21F)飞机于1959年正式投入了批生产,开始装备苏联空军前线歼击航空兵。
米格-21服役后很快被西方的情报人员发现,北约组织为了方便识别称其为“鱼窝”(Fishbed),从此“鱼窝”的大名为人们所熟知,当时各国的航空杂志上都充斥着米格-21的照片。
从六十年代开始,米格-21飞机被大量生产,各种改进改型累计多达几十种,总生产数量超过了5,000架。在生产的高峰时期,苏联国内同时有五条生产线同时进行,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和中国这三个国家还引进了该机的生产许可进行了仿制。此外米格-21还被苏联大量出口到世界上许多国家,至少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了这种飞机,几乎参加过六十年代之后的所有局部战争,至今仍然是很多国家的主力歼击机,造就了一代名机的不朽传奇。
中国引进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对前苏联米格-21产生了兴趣,计划从苏联引进米格-21。当时由于中苏关系已出现裂痕,苏联并不想提供该型号战斗机给中国。
但随着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形势的变化,苏联需要中国支持,于是1961年中苏签署协定,授予中国米格-21F-13飞机及R-11F-300发动机的制造特许权,由苏联提供包括全套生产技术资料,飞机、发动机散装件,以及当时国内缺少的成品、原材料。
1961年3月,以刘亚楼任团长,丁仲和徐昌裕任副团长以及包括有一批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材料方面专家在内的中国航空技术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开始进行引进谈判。在谈判期间,中方的专家们分专业对米格-21进行了初步了解,还参观了当时生
产米格-21飞机的高尔基城飞机制造厂,此前这个工厂还从没有让中国人参观过。经过二十几天的谈判,3月30日刘亚楼代表中方与苏方签订了《关于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有К-13导弹的米格-21Ф型飞机的生产许可权、技术资料和关于生产带有К-13导弹的米格-21Ф型飞机方面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援助的协定》。
协定规定苏联政府在1961年8月至1962年10月期间将无偿地向中方提供米格-21Ф-13型飞机(含Р-11Ф-300型涡喷发动机和К-13型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全套生产图纸和技术资料(注:协定并没有规定包含飞机相关的设计资料),并有偿地提供120架份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的飞机、发动机、导弹所需的部分原材料、毛坯、成品及附件,同时还向中方提供一架样机、两台发动机以及飞机、发动机、导弹的部分散装组合件,整个协议共需支付给苏联的费用为人民币9,032万元。
同时中国空军还将直接购进12架米格-21Ф-13型飞机,首先装备在空军第十一航空学校,通过该航校对飞机性能进行熟悉为后续其他部队换装打下基础。米格-21Ф-13型飞机引进装备部队后被称为一九六二年式歼击机,简称六二式歼击机。空军第十一航空学校是1953年1月5日成立的一所飞行学校,后来专门负责空军战术技术训练试飞的任务,并常年担负战备值班和打击高空侦察机及无人机的任务。
两倍音速的米格-21成为中国引进的最后一种米格歼击机,之后不久,中苏两国关系再次陷入低谷,而长达十年的苏联对华航空技术援助也就此走到了尽头。
技术摸透
1962年5月18日,中国航空研究院与航空工业局发出《关于共同组织米格-21飞机技术摸底,为仿制及进一步自行设计做好准备的联合指示》。
但随着中苏交恶,苏联并没有完全履行协议,实际上中国没有获得米格-21的大部分的技术资料,到手的文件又有很多错误,实际对歼-7的研发生产有用的就只有几架样机,这给试制带来了困难。最后经过负责此项目的沈飞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的技术摸透和研究,根据苏联提供的米格-21样机制造出歼-7原型机。
在此之前中国飞机设计科研机构曾构思过东风-113高空高速战斗机的方案,但因工业基础薄弱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很快被迫放弃。
1961年国内开始对米格-21进行系统的“技术摸透”工作,并赋予这一新歼击机代号“62式”。
1962年5月,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业局联合做了“技术摸透”部署,目的是为自行设计先进的歼击机准备好技术基础。
“技术摸透”的步骤,首先是根据仿制需要,摸清主要的生产技术问题,包括技术关键和材料;其次是仿制,通过试验研究,摸透其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技术特点。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对米格-21的“技术摸透”中,完成了飞机强度计算报告的校核、机头锥强度计算、机翼的强度与刚度计算、飞机战斗性能分析、空气动力特性校验计算等39项课题;进行了27项3300次高低速吹风试验;安排了进气道、飞机共振、座椅地面弹射、飞行等64项试验。通过这些计算和试验,一方面补充和校核了设计技术资料,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原设计的方法,为设计生产积累了经验。
研究所前后开展对西方国家5种歼击机和高空侦察机的系统分析,提出了研究报告,绘制了部分图纸,搜集整理了某些飞机可供借鉴的技术。沈阳飞机厂和发动机厂还在试制中逐一解决了钛合金件成型、整体壁板化学铣切、整体机头罩加工、整体密封油箱装配、非金属蜂窝锥体制造等工艺技术关键,完成了各项技术攻关。其中包括26种新合金、涂层等新材料,试验并掌握了46项新技术和新工艺。“技术摸透”为歼-7的研制和自行研制更先进的歼击机,准备了比较充分的条件。
1964年,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正式将“62式”改名为歼-7。
歼-7的原型机于1964年初开始生产,1965年11月完成机体静力试验。第一架生产型歼-7,与早期制造的歼-7一样,由沈阳飞机工厂制造,并于1966年1月17日,首架歼-7在沈阳飞机厂首飞,试飞员是葛文墉。
设计特点
气动布局
歼-7是一种设计紧凑、气动外形良好的轻型单发战
斗机。该机采用了三角形机翼、后掠尾翼、细长机身、机头进气的总体布局。大后掠切尖三角形中单翼,翼展7.15米,翼面积23.0平方米,前缘后掠角57度,后缘垂直于机身轴线,下反角2度。采用对称翼型,机翼根部相对厚度5%,翼尖相对厚度4.2%,翼根弦长5.97米,翼尖弦长0.46米,展弦比2.22,尖削比12.5,安装角0度,没有设置前缘扭转角。
采用三角翼使歼-7飞机得以在发动机推力并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飞行速度达到了M2.0以上,升限也超过了20,000米。为了阻止机翼上表面附着面层向翼尖的堆积而引起失速,左、右机翼上表面靠近外侧处各安装了一个小翼刀来进行阻挡,以减缓翼尖气流分离。
机体结构
歼-7飞机的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复合结构,圆形横截面。机身结构由4根大梁、36个主隔框及长桁和蒙皮等组成。为便于检查和拆装发动机,机身分为前后两段,对接面用快卸螺栓进行连接。机身各隔框、长桁和蒙皮材料主要为硬铝,而少数承受较大载荷的加强框则用铬锰硅合金钢制成。
前机身段内设有驾驶舱、电气无线电设备、机身机炮、前起落架、燃油箱和液压冷气系统附件等。后机身段安装有一台发动机及其加力燃烧室、发动机喷口、操纵系统、燃油箱和减速伞舱等。
机身前段是由机头进气道口到机翼翼根末端,共有28个主隔框和4个辅助隔框。机身的最前端为采用整体加工的一个机头罩,形成进气道的进气口,中部隔框两侧装有与机翼相连的接头。机身前段的4根大梁都布置在机身上、下大的舱门开口部位,是此段机身结构中承受弯矩的主要构件,也是舱门开口处的加强构件。机身前段蒙皮普遍较薄,在机头罩后两侧进气道的外壁采用厚3.5毫米的单层整体壁板,以适应超音速飞机为减小阻力而要求进气道唇口较尖锐的需要。机身前段后部大开口较少,采用的蒙皮较厚。
机身后段由隔框、长桁、蒙皮和机尾罩等组成。其结构特点是长桁数量多,桁条结构较强,没有设置大梁,弯矩引起的轴向力由长桁和蒙皮承受。机身后段共有8个主隔框和5个辅助隔框,机身后段开口较少,大多数长桁是连续贯穿整个后机身的。
尾喷管采用了引射式收敛喷管,机尾罩分为两段安装在隔框上,前段由铝合金板材制成,后段由高温合金钢板材制成,将发动机喷管完全包住形成固定外罩的引射器。这种结构的特点是重量轻、喷管及后体的综合设计较为简单,但是亚音速巡航阻力大和超音速推力损失大。
动力系统
歼-7飞机的后机身安装一台按照苏联的Р-11Ф-300发动机的图纸和技术资料仿制的涡喷-7型发动机,这是一种带有加力燃烧室的轴流式双转子涡轮喷气发动机,由双转子轴流式压气机、环管燃烧室、双转子燃气涡轮、加力燃烧室与可调尾喷管四大部件组成,此外还有燃油系统、起动系统、冷却系统、防冰系统等主要系统以及带动发动机和飞机附件的传动装置。
发动机全长4.6米,最大直径0.9米,总重1,151公斤,最大推力3,900公斤,加力推力5,750公斤,最大耗油率0.97公斤/公斤推力.小时,加力耗油率2.3公斤/公斤推力.小时,体现了苏联五十年代中期喷气发动机的技术水平。
座舱设计
歼-7飞机的密封式座舱位于机身第6~11隔框之间,由座舱左右壁板、前后隔框隔板以及座舱地板和座舱盖组成,为气密式座舱。座舱内的仪表设备根据工作的重要性、使用的经常性方面的考虑分别配置在仪表板、左右操纵台和座舱左右侧壁及驾驶杆上合理的部位。
仪表的配置是将一些飞行员需要经常观察的航行驾驶仪表和发动机仪表配置在前方中央仪表板上,以便飞行员迅速准确地进行判读。而像一些飞行中不需要经常观察的或比较次要的辅助仪表如液压、冷气等系统的压力表则配置于左右仪表板与左右操纵台上这些不大醒目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在需要时查看这些辅助仪表,又不至于挤占经常需要看的重要仪表的安装位置。
一些同类的、性质近似的或需要对照观察的仪表配置在一起,例如升降速度表、航空地平仪和空速表比较集中地安装在飞行员的正前方,使飞行员能够方便地根据这三个仪表的指示来操纵飞机的上升或下降。将发动机的仪表及液压系统压力表集中配置在一起,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发动机和液压系统总体的工作情况。
武器系统
歼-7飞机配装有航空机炮、空空导弹、空空火箭弹等多种武器。歼-7飞机安装的是口径为30毫米的30-1型机炮,是西安昆仑机械厂(847厂,西安昆仑工业公司)仿制苏联НР-30型管退式单管航空机炮,其采用后坐力加燃气复进,靠射击时产生的火药燃气压力带动各活动部件自动完成全部射击循环。
机炮由炮管、进弹机、冷气装弹机构、炮箱、机心、电发火机和总装零件共6种部件、163种零件组成,结构简单,装拆方便。全长2.15米,宽0.18米,高0.186米,重量66公斤。采用电操纵射击,射击初速为780米/秒,射速900发/分钟,寿命为2,000发。机炮供弹方式为弹链弹带供弹,装弹方式为气压装弹,弹药类型一般为杀伤爆破燃烧弹。
歼-7飞机是国产歼击机机载武器由以机炮为主转变到以导弹为主的转折机型,从歼-7到歼-7I、歼-7II,机炮由一门增加到两门,而到歼-7E、歼-7G又减少到一门。而空空导弹则从两枚增加到最多可挂四枚,从只能尾追定轴发射提高到全向离轴发射。
歼-7系列飞机的机翼下挂架除能挂载导弹和副油箱外,还可悬挂两组57毫米口径的57-2型空空火箭弹或90毫米口径的90-1型空地火箭弹发射器,也可以挂载多种航空炸弹用于对地攻击。特别是多用途功能增强的歼-7III型飞机可以挂载8枚100-2型或4枚250-2型或2枚500-2型航空爆破弹。
性能数据
歼-7战斗机参考数据:
机型 | 歼-7基本型 | 歼7EG/G型 |
乘员 | 1人 | |
长度 | 13.95米 | 14.88米 |
高度 | 4.10米 | 4.10米 |
翼展 | 7.15米 | 8.32米 |
机翼面积 | 23.0平方米 | |
后掠角 | 57° | |
空重 | 5275千克 | 5292千克 |
最大起飞重量 | 8655千克 | 9100千克 |
动力系统 | 一台涡喷7加力发动机 | 一台涡喷13F加力发动机 |
加力推力 | 56.388千牛 | 68.65千牛 |
载油量 | 2080千克(内部油箱) 1530千克(副油箱) | 1926千克(内部油箱) 1400千克(副油箱) |
载弹量 | 1000千克 | 1500千克 |
最大飞行速度 | 2.05马赫 | 2.0马赫 |
实用升限 | 18700米 | 18000米 |
航程 | 1480千米(内部燃油) | 2200千米(内部燃油) |
作战半径 | 600千米 | 800千米 |
爬升率 | 180米/秒 | 200米/秒 |
翼载荷 | 376千克/平方米 | 395.6千克/平方米 |
推重比 | 0.66 | 0.77 |
实战运用
击落无人机
1966年1月3日14时26分,中国雷达在云南蒙自以南270公里处,发现美国无人驾驶侦察机1架,从河口侵入中国国境,直窜蒙自,尔后经开远、马关地区回窜。中国空军驻蒙自高空作战分队共起飞歼-7飞机2架,歼-6飞机3架截击。航空兵飞行员鲁祥孝以时速1300公里速度向敌机逼近,用活动光环瞄准,在距敌880米时,一次发射火箭32枚,击中敌机。敌机残骸坠落于越南境内。
斯国作战
歼-7G是在歼-7E型飞机基础上主要对雷
达和火控电子设备进行改进的而成的,作战性能比歼-7E有了很大提高,它是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歼-7型号,能接受预警机指挥配合其他战斗机进行体系作战。作为歼-7G型机飞机主管副总工程师方锦星,承担了该型号的研制工作并如期完成。
歼-7G的中国产多普勒雷达配合头盔瞄准具可以充分发挥“霹雳”空空导弹的离轴发射能力,弥补了老式歼-7由于瞄准具视场小,限制“霹雳”空空导弹打击范围的缺陷。再加之“手不离杆”的设计,使飞行员能够通过设置在操纵杆上的按钮和开关来实现雷达、发射武器的所有功能。
2007年中航技与斯里兰卡签订歼-7GS外贸飞机合同。根据斯里兰卡空军的要求,该型除更换部分机载设备外,其他与歼-7G飞机基本相同。交机后的2008年,歼-7GS在首次出战中,驾驶歼-7的斯里兰卡飞行员一度锁定了猛虎组织的飞机,但飞行员对头盔瞄准具系统掌握不熟练,加之猛虎飞机飞的又低又慢,歼7速度较快,因而痛失战机。
2008年9月9日3时许,瓦武尼亚空军基地防空雷达突然发现,一个不明身份的飞行目标从猛虎组织驻地穆莱蒂武方向飞来。3时31分许,瓦武尼亚空军基地防空雷达发现,另外一架猛虎组织的兹林143轻型飞机也飞了过来。空军司令部立即下令起飞3架歼-7GS战斗机进行空中拦截。
两架歼-7GS战斗机已经分别飞往伊拉纳马杜和普特胡库里普,使用航空炸弹破坏了猛虎组织的两条跑道,使两架轻型飞机难以降落。剩下的一架歼-7GS开始使用机载雷达搜索,发现了一架飞往穆莱蒂武的轻型飞机。3时50分许,飞行员请示基地,获得攻击指令后,打开火控雷达,按照方锦星教授的办法锁定前下方低空飞行的轻型飞机,随即发射了一枚空空导弹。几秒钟后,轻型飞机中弹爆炸。
服役情况
中国装备
地图中蓝色为歼-7现役国家,红色为歼-7曾经服役国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290架J-7,40架JJ-7(已退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30架J-7D/E(已退役)
外国现役
孟加拉国:空军:23架F-7MB/BG在役
埃及:空军:74架F-7在役
伊朗:空军:21架F-7和FT-6在役
缅甸:空军:25架F-7M和6架FT-7在役
纳米比亚:6架F-7NG和2架FT-7在役
尼日利亚:空军12架F-7和2架FT-7在役
朝鲜:空军134架F-7在役
巴基斯坦:空军144架F-7P/PG(2015年退役,由JF-17替换),7架FT-7在役
斯里兰卡:空军:9架F-7/GS/BS和1FT-7在役
苏丹:空军20架F-7在役
坦桑尼亚:空军11架F-7在役。2013年新购12架F-7TN战斗机和2架FT-7TN教练战斗机。
也门:空军18架F-7在役
津巴布韦:空军7架F-7在役
外国退役
阿尔巴尼亚:空军12架F-7A在1969-2004年在役,在1980年代早期升级过,现已退役
莫桑比克:空军已退役
伊拉克:空军80F-7,已退役
对美出售
美国是美洲地区唯一的一个使用歼-7飞机的国家。在越南战争中苏制米格-21战斗机的出色表现使美军大为意外,于是美国除了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这种飞机的技术情报外,还开始设法来弄到米格-21来进行实际飞行测试,试图找到这些飞机的弱点并用这些飞机对美军飞行员进行假想敌模拟训练。
1966年的一天,一名伊拉克飞行员驾驶米格-21Ф-13飞机叛逃到了以色列,后来这架飞机被以色列交给美国,使美国得以第一次有机会真正接触到米格-21。然而当时这种靠个别飞行员的叛逃行为来获得苏制战斗机的机会毕竟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对美国空、海军飞行员的大规模假想敌训练,于是美国还从以色列进口了一批被称为F-21的“幼狮”战斗机来模拟米格-21,因为这种飞机的飞行特性与米格-21比较接近。
进入八十年代,中美两国的关系日益密切,开始进入一段“蜜月期”,于是美国有了从中国获得在飞行性能上几乎和米格-21一样的歼-7飞机的可能。作为中美一系列军事技术合作的内容之一,美国先后从中国购买了15架歼-7II出口型和1架歼-7M型飞机。
这些飞机装备在拉斯维加斯西北部托诺帕试验靶场的空军4477“红鹰”测试评估中队。2003年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至少还将两架缴获的伊拉克空军的歼-7B飞机运回了国内进行测试。
事件动态
驾机叛逃
1983年8月7日,孙天勤架歼-7Ⅱ叛逃事件歼-7M首飞前夕,1983年8月7日,空军试飞团第二大队副大队长孙天勤借试验飞行之机,驾驶试飞团045号歼-7Ⅱ(已改装英国马可尼公司雷达,为歼-7M的研制做试飞)战斗机从辽宁大连机场起飞,飞抵韩国汉城。此次叛逃创造驾机叛逃者中职务最高、机型最新的双记录。
1983年5月初,孙天勤作为试飞小组成员,被派到大连周水子机场执行歼-7M试飞任务。期间孙天勤秘密策划了准备叛逃飞行过程的各个细节。当日起飞后,孙首先迅速关闭应答机,按住无线电通话系统发话按钮。
让僚机无法与塔台通话(两机共用一信道与地面联络),然后掉转机头,紧急下滑转弯,飞机高度从原来的8000米急剧降到1500米,同时故意急迫喊到:“座舱冒烟!座舱冒烟!”,以使航管人员以为飞机发生故障。当飞机继续下降到500米高度,又喊:“不行了!我要跳伞了!”,然后不再回答,随即贴海以高亚音速飞往韩国。飞行15分钟后,为节省油料,重新爬升到6000米高度。下午14点33分(汉城时间为15点33分)降落在汉城K16空军基地。。
坠毁事故
2012年12月4日上午9点,广州军区空军某部在组织正常飞行训练时,一架歼-7飞机在起飞上升过程中突发机械故障,飞机状态无法控制,坠落在广东省汕头市郊区,飞行员跳伞成功。地面4名受伤群众被第一时间送到医院治疗。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
2012年7月11日,巴基斯坦空军一架歼-7战斗机在进行常规训练时坠毁在旁遮普省。飞行员则安全逃生。现已确定安全,飞行员在跳伞后安全着陆,只受了一些轻伤,已入院治疗”。此外,事故未造成平民伤亡。巴基斯坦三军公关部表示,飞机坠毁可能是因为“技术原因”。
白色涂装
2014年2月,网络上曝光了部分白色涂装
的歼-7型战斗机。该机依靠本身具有飞行性能好、轻小灵活、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维护简单等技术特点。在中国空军的战斗序列里,曾经有一小部分歼-7战斗机刷涂了纯白色的涂装方案,十分罕见。
机载武器
1门30毫米航炮,可外挂2枚霹雳-2空空导弹或38枚火箭。配备2门30mm航炮,有5个挂点,能挂空空导弹,火箭弹和各种航弹。通用挂架可使用中国、美国、法国的多种制式武器。
总体评价
歼-7系列战斗机,是中国自行研制、大量装备并批量出口的一型优秀的第二代战斗机。
美国战略之页网站2013年5月29日报道,中国根据俄罗斯原版设计图纸制造米格-21系列战斗机中的歼-7战斗机已有50年历史。歼-7战斗机的总产量超过2400架。直到2013年,中国还在出口歼-7改型战斗机。从很多方面讲,歼-7战斗机都是米格-21系列中最先进的机型。(“新华网”评)
据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2016年9月30日报道,自1965年第一架真正中国生产的歼-7首飞以来,这个歼击机家族就不断衍生发展,到2006年停产,40多年时间里,中国总共生产了超过4000余架,除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外,还向多达30多个国家出口,是中国最知名的军机出口品牌。(《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评)
该文章由作者:【吴爱英】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