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著伦理学著作)

《道德情操论》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创作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商印本于1997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该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该书是情感伦理学的早期代表作,对现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有重要影响。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过六次。全书共有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在该书中继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他反对神学家用天启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把他认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

图书目录

告读者

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篇论合宜感

第一章论同情

第二章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第三章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

第四章续前章

第五章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论各种不同的适宜的激情程度

第一章论从肉体产生的各种激情

第二章论由于想象的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而产生的那些激情

第三章论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章论友好的激情

第五章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论幸运和不幸对人们判断行为合宜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

第一章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但是它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第二章论野心的起源,兼论社会阶层的区别

第三章论由钦佩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所引起的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论优点和缺点;或,报答和惩罚的对象

第一篇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引言

第一章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感激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得到报答;同样,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愤恨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受到惩罚

第二章论合宜的感激对象和合宜的愤恨对象

第三章不赞同施恩者的行为,就几乎不会同情受益者的感激;相反,对损人者的动机表示赞同,对受难者的愤恨就不会有一点同情

第四章对前面几章的扼要重述

第五章对优点和缺点感觉的分析

第二篇论正义和仁慈

第一章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章论对正义、悔恨的感觉,兼论对优点的意识

第三章论这种天性构成的作用

第三篇就行为的优点或缺点,论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引言

第一章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二章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程度

第三章论这种情感变化无常的最终原因

第三卷论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一章论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第二章论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喜爱;兼论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畏惧

第三章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论自我欺骗的天性,兼论一般准则的起源和效用

第五章论道德的一般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以及它们被公正地看作造物主的法则

第六章在什么情况下,责任感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唯一原则;而且在什么情况下,它应该同其它动机一起发生作用

第四卷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第一章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一切艺术品的美,兼论这种美所具有的广泛影响

第二章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人的品质和行为的美,以及关于这种美的概念可能在何种程度上被看成一种原始的赞同原则

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一章论习惯和风气对我们有关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论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论有关美德的品质

引言

第一篇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对自己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

第二篇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可能对别人的幸福发生影响而言

引言

第一章论天性致使个人成为我们关心和注意的对象所依据的次序

第二章论天性致使社会团体成为我们慈善对象的次序

第三章论普施万物的善行

第三篇论自我控制

第六卷结论

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

第一篇论应当在道德情感理论中加以考察的问题

第二篇论已对美德本质作出的各种说明

引言

第一章论认为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论认为美德存在于谨慎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论认为美德存在于仁慈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四章论放荡不羁的体系

第三篇论已经形成的有关赞同本能的各种体系

引言

第一章论从自爱推断出赞同本能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论把理性视为赞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论把情感视为赞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四篇论不同的作者据以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译后记

人名译名对照表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道德情操论》是应运英国社会的急切需要而写的。进入18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市场经济在国内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这也是卡尔·马克思要在英国成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商品,不在市场经济相对不成熟的德国而跑去英国研究的主因。当时的英国,渐趋成熟的市场经济使英国工场手工业极为发达,中世纪被禁锢的人身自由和致富动力得以释放,个人追求自身权益的冲动和愿望十分迫切。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既潜放,个人追求自身权益的冲动和愿望十分迫切。

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平等意识的升华,又带来一些误区,如金钱至上的重商主义,甚至像当时的盂德维尔推行一种极端利已主义,提倡“私人恶行即是公众利益”。在这个时候,亚当·斯密拍案而起,在感情论的基础上,把合宜性作为他的伦理学主体的重要原因,激烈地批判了孟德维尔的极端利己哲学,抨击孟德维尔这种极端利己哲学是“放荡不羁的体系”和十分有害的学说。

创作过程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作为道德哲学教授的讲义,是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辞世前的1790年最后定版的一部著作。在这31年间,斯密五次修补,构成了《道德情操论》的六个版本。第一次是对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的修订,其最为重要的修改是他延伸了有关公正的旁观者的理论,鲜明指出良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1767年在斯密着手撰写《国富论》之时,他又修订出版了《道德情操论》第三版,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将他的《论语言的起源》作为附录附在该版书后。

1774年,当斯密即将完成一套有关国民经济完整理论的《国富论》时,再一次修订出版了《道德情操论》的第四版,其中包括一些实质性和非实质性的修改,包括若干用词现代化方面的修改。1781年,斯密又修改了《道德情操论》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细节,以使其文字和阐述更加完美,由此形成了《道德情操论》的第五版。1789年,这是斯密在其一生的最后一年修订《道德情操论》的,由于年事已高,重病压身,斯密预感来日无多,意识到这是最后的定型版,因而非常仔细,直至1789年12月完成修订,

在1790年斯密逝世前几个月才出版,这就是后来人们称为最完美的《道德情操论》1890年版,也就是第六版。《道德情操论》的最后版本的重要修订是增加了现在所看到的第一篇第三章第三节《论钦佩富贵与藐视贫贱的心理倾向腐化我们的道德判断》。此外,在1890年版本中还包括对良心、公正的旁观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自我控制”这一主题的论述,对道德理论的实际运用和对谨慎、正义、仁慈等美德的论述等等。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举世公认的现代经济学之父,同时他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又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了6次修订,正是在修改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甚至《国富论》首页上还强调“《道德情操论》的作者”。

作品思想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对哈奇森、休谟等人的情感主义细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以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学说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以“同情”为基础的伦理学体系。

亚当·斯密指出,他提出的“同情”概念与休谟的“同情”是有所区别的。休谟的“同情”主要是指对社会道德所起到的作用,而并非怜悯;但亚当·斯密所阐述的“同情”包括怜悯,还包括对他人幸福的同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亚当·斯密的“同情”学说是广义的,也是一种更为客观的论述。

在亚当·斯密看来,同情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情感特质,而且每一个人都具备,无论是高洁的圣人或是卑劣的顽徒,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同时也制约着人们对个人财富和名声的过度追求。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具有目的性,它旨在让双方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人与人之间对彼此的好感,从而引导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然而,亚当·斯密指出,这样的一种同情也必须建立在一致情感的基础上,只有彼此双方的情感一致,才能发挥同情的作用。比如一个人在悲伤、喜悦时,作为旁观者,能理解他的情感,并表现出与其一致的情感基调,那么他便能从中获得抚慰,从而获得满足。与此同时,自己的目的也达到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这一点上说,自己也得到了满足。这便是同情在人类交往中所发挥的一个重要作用。

亚当·斯密还认为,尽管每个人都是存有私心的,对自己的爱护必定会多过他人,但他们却都不会将这种自私的态度表露出来,也不会公开以这种态度行事。否则的话,他将得不到他人的支持,甚至招来敌对的态度。人生存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下,必定依赖于他人的支持才能生存和发展。一旦失去他人的支持,必定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为了获得他人的支持,人们必然会压抑自己的私心,使其下降到他人能够接受的程度。而在本质上来讲,即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同情。

以“同情”为基础原理,亚当·斯密还对正义、仁慈、良心等伦理范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全面的构架了自己的伦理体系。

作品评价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

英国经济史专家埃里克·罗尔:“我们不能忘记《国富论》的作者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作者。如果我们不了解后者的一些哲学知识,就不可能理解前者的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学家梁小民:“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该文章由作者:【邻苯二甲酸氢钾】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