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拼音:dù),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指通过水面,后引申出通过、渡口等义。
字源演变
会意兼形声字。形旁为水,表示其本义与水有关。声旁为度,表示其读音与“度”相近。从水从度会意,表示其本义指通过水面。
《说文》中解释“渡,济也”,《史记·项羽本纪》中“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都是用其渡水之本义。后引申为凡通过、越过之义,如《史记·高祖本纪》中“淮阴已受命东,未渡平原”,即为此义。又由本义引申为渡口、摆渡处,如唐代王维所作《归嵩山作》中“荒城临古渡”,唐代韦应物所作《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都是此义。又通“度”,表过去义。也用作古州名。
详细释义
词性 | 词义 | 例句 |
动词 | 过河;通过水面。 |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
通过;跨过。 | 《史记·高祖本纪》:淮阴已受命东,未渡平原。 | |
名词 | 渡口;摆渡处。常用于地名。 | 《晋书·杜预传》:预又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河桥于富平津。 |
同“度”。过去。 | 《广雅·释诂二》:渡,去也。王念孙疏证:渡者,《九叹》“年忽忽而日度”注云:“度,去也。”度与渡通。 |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渡
济也。从水度声。徒故切
说文解字注
(渡)济也。上文济篆下无此义。此补见。《邶风》传曰:济,渡也。《方言》曰:过度谓之涉济,凡过其处皆曰渡。假借多作度。天体三百六十五度,谓所过者三百六十五也。从水,度声。徒故切。五部。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渡
《唐韵》《集韵》《韵会》徒故切。《正韵》独故切。并音度。《说文》:济也。《广雅》:去也,通也。
又通作度。《前汉·贾谊传》:度江河亡维楫。《集韵》:或作?。
近义辨析
渡、度
在古汉语中,是先有“度”再有“渡”的,“度”和“渡”是古今字。“度”的本义指计量长短的标准,后引申出尺度、法度、限度等义,再引申出度过、通过之义,“渡”的本义就是承担了“度”字中通过水面这一义项。据王力《同源字典》:“在度过的意义上,‘度’‘渡’实同一词。后世分用,渡河不写作‘度’。”
在现代汉语中,“渡”和“度”都有表示由此及彼的义项。两者的区别在于,“渡”指与空间相关的概念,如渡海、渡轮、远渡重洋;“度”指与时间相关的概念,如度日、度假、虚度光阴。
方言集汇
粤语:dou6
客家话:91;沙头角腔93;tu591;东莞腔93;tu591;陆丰腔93;tu691;梅州腔93;tu591;台湾四县腔93;tu591;宝安腔93;tu591;海陆丰腔93;tu691;客语拼音字汇93;tu491;客英字典]tu5
该文章由作者:【重庆洗浴】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