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发达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最低的一系列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英语:Least developed country,缩写:LDC、LDCs)是指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联合国所颁布的人类发展指数最低的一系列国家。最不发达国家"一词最早出现在1967年"77国集团"通过的《阿尔及利亚宪章》中,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正式把最不发达国家作为国家类别的2678号决议,并制订了衡量最不发达国家的3条经济和社会标准: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美元以下;2、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低于百分之十;3、人口识字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下。根据这个标准,当时联合国把24个成员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即所谓"最穷国"。

最不发达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最低的一系列国家)

历史

1981年,负责复审和评估这项工作的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下属的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把第一条标准改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美元以下,当时全世界有39个最不发达国家。

1991年3月,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又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划定作出新的规定。这一规定把最不发达国家定义为那些长期遭受发展障碍的低收入国家,特别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和有严重结构性缺陷的国家,并将其衡量标准调整为: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600美元以下;

(2)人口不超过7500万;

(3)扩大的实际生活质量指数(包括预期寿命、人均摄取热量、入学率、识字率等)不超过47点;

(4)经济多种经营指数(包括制造业、工业就业比重等)不超过22点。 

标准

1971年联合国大会2768号决议: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美元以下;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低于百分之十;

人口识字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下。

根据这个标准,当时联合国把24个成员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

1981年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把第一条标准改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美元以下,当时全世界有39个最不发达国家。目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每年会推出《最不发达国家报告》。

1991年3月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600美元以下;

人口不超过7500万;

扩大的实际生活质量指数(包括预期寿命、人均摄取热量、入学率、识字率等)不超过47点;

经济多种经营指数(包括制造业、工业就业比重等)不超过22点。

后来第一条标准又提升至750美元。

代表国家

这个世界上,有富有的国家,也有贫穷的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名单中,各国按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GDP计算,考虑到人口的平均购买力对各国的贫富进行了排名,这意味着比较的结果就好像把所有国家的货币都换算成一样的货币,并且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也相同。由此产生了世界十大最穷国家,包括了:南苏丹、布隆迪、马拉维、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等。/n

亚洲9国: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老挝、东帝汶、缅甸、尼泊尔、也门;

非洲32国: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中非、乍得、刚果(金)、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莱索托、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尼日尔、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多哥、乌干达、坦桑尼亚、科摩罗、塞内加尔、南苏丹;

大洋洲3国:图瓦卢、基里巴斯、所罗门群岛;

拉丁美洲1国:海地。

孟加拉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孟加拉国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经济增长战略,并在90年代初期加大实施这一战略的力度,全面修订工业贸易政策,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推行私有化政策。经历届政府努力,孟加拉国经济与社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GDP从上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3.84%上升到90年代的4.88%,2004财年进一步上升至5.5%,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孟加拉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仍存在很大阻力。据世界孟加拉国人力车夫银行统计,孟国尚有约5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upper poverty line)以下。

缅甸

1940年代自英帝国独立后,缅甸曾是亚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由于军人独裁者吴奈温的任意干涉行政,建立军政府,扼杀民选制度,经济停滞不前,在其被推翻后直至最近几年,虽然受到国际制裁1992-95年缅甸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年均增长率达7.5%。1995年缅政府制订了1996~1997年度至2000/2001年度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力图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五年发展计划期间,缅甸年均经济增长率达8.4%。2001年度,政府制订了2001/2002-2004/2005四年经济发展计划,并制定经济年均增长10%的目标。同时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通货膨胀,使经济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由于美等西方国家的长期制裁,及本身经济结构的封闭性和脆弱,缅甸经济仍然未走出困境。

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但多年来工农业发展缓慢。1987年12月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89年3月31日,政府颁布《国营企业法》,宣布实行计划商品经济,并逐步对外开放,允许外商投资,农民可自由经营农产品。

不丹

不丹虽然不发达,可是国内与世隔绝,堪称世外桃源“亚洲小瑞士”,幸福指数常年居于亚洲首位,世界排名也位列前十。

索马里

索马里曾经一度经济有所成就,可是,至自1991年西亚德政权倒台后,国内持续动荡,军阀割据,导致经济全面崩溃,沿海海盗猖獗,成为世界动乱热点。

安哥拉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消息,安国合作部长Exalgina Gamboa称,安国政府正在准备一份报告的最后阶段。该报告有关即将采取的措施,令安国从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除名。

UNCTAD周三发表的声明称,他们会跟其它联合国的部门一道,为安国提供支援,检讨和改善措施,令该国从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除名。

Gamboa预计在2012年UNCTAD(贸易和发展部门常务会议,9月17日至28日在日内瓦召开)上介绍安国政府的报告。

2011年3月举行的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14次会议作出决议,鉴于安哥拉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最低要求的一倍,该国具备了从最不发达国家中除名所需要的先决条件。

赤道几内亚

第67届联大21号举行全体会议,审议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报告,并一致通过决议批准赤道几内亚从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毕业。

参考发展政策委员会的建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每三年对最不发达国家名单做一次审查。发展委员会在最近的一次审查中,认为赤道几内亚在人均收入、人力资产、经济脆弱性等指标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因此建议将其从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剔除。

联大周四通过决议批准这项建议,但强调赤道几内亚从最不发达国家名单毕业,不应导致其发展计划、方案和项目的中断。决议要求赤道几内亚在未来3年期间在联合国系统协助下,与双边和多边发展和贸易伙伴合作,制定国家平稳过渡战略。

瓦努阿图

第67届联大21号举行全体会议,审议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报告,并一致通过决议批准瓦努阿图从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毕业。

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每三年会参考发展政策委员会的建议,对最不发达国家名单做一次审查。在最近的一次审查中,发展委员会认为瓦努阿图在人均收入、人力资产、经济脆弱性等指标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因此建议将其从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剔除。

联大周四通过决议批准这项建议,但强调瓦努阿图从最不发达国家名单毕业,不应导致其发展计划、方案和项目的中断。决议要求瓦努阿图在未来3年期间在联合国系统协助下,与双边和多边发展和贸易伙伴合作,制定国家平稳过渡战略。

巴基斯坦

据巴基斯坦纺织工业部长Makhdoom Shahabuddin先生透露,巴基斯坦政府正计划申请最不发达国家地位,预计在2014年将获得相关机构的批准与通过。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部长先生以孟加拉国为例,声称其因最不发达国家地位而获益良多,最明显的一点便是吸引到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大量外部投资。

现状

据世界银行统计,这些国家共有7.5亿人口(其中34个国家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涉及人口近7亿),近半数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

文盲比例最高的占全国人口的78.1%(利比里亚);

婴儿死亡率最高的达16.2%,居世界之最;

人均寿命最短的43.6岁(阿富汗),仅及日本人均寿命82.7岁的一半。

世界银行最近还把最不发达国家中的10个国家列为全球最穷国家,他们是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塞拉利昂、布隆迪、乌干达、乍得、卢旺达、尼泊尔和不丹,这些国家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美元以下。

世界最穷国是莫桑比克,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0美元,约为卢森堡的一千分之一。卢森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2284美元,为全球第一。 

国际地位

边缘化

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逐渐被边缘化,其贸易量占全球总量的份额已从1954年的3%下降至2003年的0.68%,占发展中国家贸易总额的2%;其中,2/3的最不发达国家仍然严重依赖于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两类产品占这些国家出口总额的70%左右),并且结构单一。由于这些农产品和矿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因而影响了贸易收入的增加。 

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的收入总和大于4.16亿最贫穷的人收入的总和。最不发达国家的贫困除了自身原因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没有履行自己在GATT和WTO协议中的承诺,使发展中国家缺乏摆脱贫困的能力。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现有6.89亿人口,在世界出口额的比重竟然不及人口不到1000万的比利时。 

最不发达国家在出口贸易方面理应享有特殊优惠,发达国家对来自这些国家的进口产品不应征收关税和实施数量限制。如果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所有出口产品均免征关税和取消配额限制,这些国家的年出口额预计将增长64亿美元,即10%左右。最不发达国家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取消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使最不发达国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公平地参与竞争,是结束最不发达国家贫穷恶性循环的关键。

国际援助

为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摆脱贫困,联合国在1981年和1990年两次在巴黎召开了关于最不发达国家问题的会议,分别通过了援助最不发达国家的《80年代新实质性行动纲领》和《90年代行动纲领》。这两个《纲领》为最不发达国家确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并在官方发展援助、商品贸易和减免债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国际支援和帮助措施。但是,由于最不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外部经济条件没有明显改善,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指标和减轻债务负担的安排未能兑现,加之最不发达国家本身受国内政治动乱、武装冲突等不利因素影响,最不发达国家的贫困状况仍在恶化。

2011年5月,第四届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会议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宣言》和《最不发达国家未来十年行动计划》,为48个最不发达国家提出了未来十年发展蓝图。

该文章由作者:【王启超】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