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抗日武装力量)

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山东枣庄一带的一支抗日武装。该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25日,受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成立时称鲁南军区铁道大队。人员最多时达300余人,由苏鲁支队任命洪振海为铁道游击队队长,杜季伟任政委,王志胜为副队长。

铁道游击队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雄的抗日武装力量,隶属于八路军“五师苏鲁支队”。该队以薛城为中心,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奏响了民族救亡的最强音。于1945年解散并入华东野战军。

铁道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抗日武装力量)

队伍发端

铁道游击队最早发端于1938年夏,是在洪振海、王志胜建立的抗日情报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称枣庄铁道队,正式建队称鲁南铁道队,后与临城南北两支铁道队合编称鲁西铁道大队,受八路军苏鲁支队领导成立时称“鲁南军区铁道大队”,别称“飞虎队”。

创建队伍

1938年3月,日军侵占山东枣庄。这年初夏,当地青年洪振海、王志胜由人介绍到峄县墓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义勇队,几个月后两人均升任排长。

当时,苏鲁地区人民抗日义勇总队转移到了抱犊崮山区。为了及时掌握敌人出动的情况,总队选派洪振海和王志胜到敌占区枣庄建立抗日情报站。10月,洪振海、王志胜在峄县建立情报站,洪为站长,王为副站长,这就是“铁道游击队”的初创。

为及时搜集敌人情报,王志胜运用关系到日军在枣庄设立的洋行任职。

1939年8月的一天,洪振海和王志胜第一次打洋行,击毙大掌柜、二掌柜,击伤三掌柜,夺取长短枪各一支。10月,他们又在枣临铁路“飞车”袭击日军,劫取枪支弹药并及时运到苏鲁支队。在枣庄车站北陈庄以开炭场作掩护,积极发展抗日力量。11月,洪振海召集6名战友,在峄县情报站的基础上秘密成立了一支队伍。

1940年1月25日,鲁南铁道队在陈庄成立。2月,苏鲁支队正式将铁道队纳归直属,同时任命洪振海为铁道队队长,王志胜为副队长,杜季伟任政委。

此时,铁道队的队员已发展到20多人,经过整训,队员们的军政素质有了根本提高。铁道队开始向临城方向转移,公开打出了“八路军鲁南铁道队”的旗号。这支队伍最多时达300余人,主要由铁路工人、矿工组成。

战果斐然

铁道队以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为依托,以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为中心,紧紧依靠枣庄地区人民群众,主要战斗在铁路支线临(城)枣(庄)段、枣(庄)台(儿庄)段,津浦铁路干线的韩(庄)兖(州)段、兖(州)徐(州)段,驰骋在运河两岸和微山湖区。临城是临枣和津浦铁路的连接处,是铁道大队的活动中心,也是日本侵略军防守的主要阵地。铁道游击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依靠群众,运用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

1940年8月下旬的一天夜里,洪振海、王志胜带领32名队员,分成五个组摸到“正泰国际洋行”附近,因围墙高且有电网,不能越墙,他们便在墙上打洞,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将院墙挖通。王志胜带领4个组进院内,洪振海带短枪组在外面掩护,三四分钟便结束了战斗。1941年5月,铁道队再袭日军洋行,击毙日军谍报队员13人。

1940年10月,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委王麓水命令铁道大队务必想法搞到些药品。一天,临城车站的内线宋邦珍递送情报:有一列装载药品的货车将由青岛开到临城,然后向南行驶。铁道大队立即行动,当晚10时,游击队员飞身上车,待列车行驶到沙沟与塘湖站之间时,战士们迅速将药品掀下。铁道大队把这些药品及时运到鲁南军区。

1941年6月,铁道大队再袭日军押款列车,缴获法币8万余元。11月初,铁道大队与运河支队、滕沛大队、微湖大队、边联支队联合行动,在塘湖站附近功截获日军运布车。共截获棉布1200匹,军装500余套,皮箱200只,缎子被100余床,呢子、毛毯各一宗,显微镜4架,电炉2个,发动沿湖十几个村庄的数百名群众帮助搬运。游击队将这些物资藏于湖区,后来鲁南军区派骑兵连运到抱犊崮山内的曹流井村军区被服厂,解决了军区武装越冬缺少棉衣的困境。

1941年8月,铁道大队破坏了津浦铁路韩庄段,致使日本运兵军列脱轨。9月,拆除峄县至临城铁轨1.5公里,砍断电线杆百余根,使日军的通讯和交通同时瘫痪。日军在峄县和临城紧急组建铁甲列车大队和铁道警备大队。并专门从济南调来特高课长高岗,在临城组建第五特别侦谍队。

一天夜里,铁道大队分成4个小组,化装成日军士兵和搬运工分别潜入临城车站。10时,担负攻击任务的第一组队员刘金山等人摸到了高岗的门前。刘金山第一枪打死了高岗的卫兵,高岗正在那里趴着写字,听到枪响一抬头,刘金山第二枪紧跟打出,击毙了高岗。日军苦心经营的谍报网络从此分崩瓦解。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决定开辟一条从华中盐城地区北上、经山东南部西去延安的秘密交通线。铁道大队受领任务后,相继成功护送刘少奇、陈毅、陈光、罗荣桓、萧华、叶飞等穿越临城附近的津浦铁路,顺利通过敌占区,安全过境。从1942年到1944年,先后护送千余名干部往返延安,未出现一次差错,受到了鲁南军区的通令嘉奖。

胜利受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驻扎在峄县和临城一带的日军却拒绝向铁道游击队缴械。10月的一天,当日军乘坐的铁甲列车趁夜色开出临城车站,在沙沟附近发现前面的铁路已被毁,再试图退回临城,退路也被铁道大队炸断。日军在孤立无援、忍饥挨饿3天之后,只好乖乖投降。

时年23岁的铁道大队政委郑惕代表八路军受降,1000多名日军携带8挺重机枪、130多挺轻机枪和两门山炮等轻重武器,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击武装投降,在军事受降史上极为罕见。

1945年12月底,铁道大队奉命到滕县(今滕州市)接受整编。整编后除留两个连队归鲁南铁路工委领导外,其余100余人编入华东野战军鲁南军区特务团。大队长刘金山调任鲁南铁路局副局长,副大队长王志胜调任鲁南铁路局办公室主任。至此,鲁南铁道大队番号撤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小说原形

铁道游击队因小说《铁道游击队》而扬名,再经影视剧的改编,名声更为响亮。作品中大队长刘洪的原型是洪振海和刘金山。作家刘知侠在《铁道游击队》中把两任大队长的姓组合成刘洪这一英雄形象。洪振海自幼随父亲在路矿谋生,因生活所迫经常与火车打交道,练就了扒飞车的本领,在铁道队中的扒车技术最高,特别快车也能上去,人称“飞毛腿”。他足智多谋,有许多惊人战绩,后在黄埠庄作战中牺牲,并葬在他的家乡滕州市大北塘,由刘金山继任大队长。刘金山后任鲁南军区特务团副团长,主力部队副师长,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任江苏南通军分区副司令和苏州军分区司令员。

铁道大队前后有五个政委:文立征(牺牲)、杜季伟(调走)、张洪义(牺牲)、孟政委(名字无记录,牺牲)、郑惕(抗战结束前夕提任)。在《铁道游击队》小说中,“根据四个政委的个性和特点,以杜为主塑造了一个政委的形象。”

另一位主人公———大队长王强的原型是王志胜,他是枣庄市中区陈庄人,出生在铁路工人家庭,兄弟五人,排行第四,15岁开始跑火车,做小本生意。从小和洪振海是好朋友,自小练了一身“扒飞车”本领,在战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发展

铁道游击队的雏形——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枣庄情报站出手不凡。

枣庄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重要的能源重镇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前,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华资煤矿——中兴公司。1938年5月,日军占领枣庄后,在此驻扎了一个团的兵力,开始对这里进行疯狂掠夺。

当时,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转移到了抱犊崮山区之后,由于情报比较闭塞,经常和敌人遭遇,使部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为了及时掌握敌人出动的情况,总队选派两个排长洪振海和王志胜到枣庄建立了抗日情报站。

洪振海的姐夫是一位火车司机,正是这个机缘,使洪振海很快学会了开火车,并能在时速40公里的火车上上下自如。日军侵占枣庄后,25岁的洪振海放弃在铁路上的偷煤营生,在一位共产党员的介绍下,他和朋友王志胜一道加入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

洪振海在微山湖潜伏下来后,迅速在火车站附近建立了秘密情报站,并派王志胜以搬运工的身份,打入日本人开办的“正泰洋行”。

1939年8月的一天,一列满载日军的火车驶入枣庄站。王志胜迅速将这一反常现象报告给洪振海。洪振海判断,日军增兵枣庄,其目标极有可能是山中的抗日义勇总队。他一面通知总队迅速转移,一面考虑怎样才能有效地牵制日军。

火车站南边的“正太洋行”吸引了洪振海的注意。表面上,这个小院显得十分普通,但私下里,它却担负着收集山东南部、特别是山区根据地军事情报的任务。打掉它,就打掉了日军在山东南部的眼睛。但是洪振海和王志胜潜入枣庄时并没有携带足够的武器,他们大胆决定使用家家都有的菜刀去袭击洋行。

第二天,洋行里的三具尸体使日军大为震惊。于是,他们中断了扫荡行动,开始全城搜捕,但此时洪振海等人已经转移到山里隐蔽起来,而王志胜正在日本人的指挥下,忙着搬运尸体。

此后,情报站又陆续向山里送出了一系列情报。洪振海感到,枪是他们最需要的。仍在洋行工作的王志胜,在一次装卸日军货物时,意外地发现了枪支,于是他巧妙地做了记号,并迅速通知了洪振海。1939年10月的一个夜晚,当装有枪支的火车缓缓开出车站,早已埋伏在铁路旁的洪振海,飞身爬上火车……

就在洪振海搞枪的同时,八路军115师的主力也开进了鲁南抱犊崮山区。原在这里活动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被整编为115师苏鲁支队,其性质也由地方武装升级为正规部队。

八路军精心打造由失业工人和无业游民组成的枣庄铁道队,原来的草莽英雄开始了令敌胆寒的特种作战生涯

1939年11月,洪振海召集6名铁杆弟兄,在枣庄情报站的基础上秘密成立了一支队伍。因为主要在铁路线上活动,洪振海将它命名为“枣庄铁道队”。这也许是当时中国惟一一支在铁路上活动的游击队。

次年2月,苏鲁支队正式将铁道队纳归直属,同时任命洪振海为铁道队队长,王志胜为副队长,并抽调三营副教导员杜季伟任政委。

铁道游击队纪念碑此时的铁道队,队员已发展到20多人,他们大都是失业工人和无业游民,在他们身上,既有比较勇敢的一面,又有组织纪律性差的一面。在日军重兵把守的枣庄,铁道队散漫的状态令杜季伟格外担心,他下决心整顿好这支队伍。经过整训,队员们的军政素质有了根本转变。铁道队开始向临城方向转移,公开打出“八路军鲁南铁道队”的旗号。鲁南铁道队在临枣线上神出鬼没地奇袭日本侵略者,截取军用货物的活动,也影响了津浦路上“吃两道线”的穷苦百姓。他们有的组织十余人,有的组织二三十人,都自称“铁道队”。

规模较大者有活动在临城南部的孙茂生部(临南郗山铁道队)和活动在临城北部的田广瑞部(临北铁道队)。这两支铁道队经我地下工作者争取,接受了中共沛滕边县委的领导。其余各部则被国民党地方武装拉拢过去,很快被敌人吃掉了。鲁南铁道队由临枣线转移到津浦路临城一带后,经常与活动在那里的两支铁道队配合行动,并建立了友谊。1940年7月,为了有利于对这三支性质相同的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苏鲁支队经与中共沛滕边县委协商,将这三支铁道队在微山湖东岸蒋集村合编为鲁南铁道大队,洪振海、王志胜任正副大队长,杜季伟任政委。

原鲁南铁道队为一中队,徐广田任中队长;临南铁道队为二中队,孙茂生任中队长;临北铁道队为三中队,田广瑞任中队长。同时又把临城一带的失业铁路工人组织起来,编为破袭队,负责破坏铁路交通;把铁路两旁的农民组织起来,组建掩护队,负责掩护截车掀货物。合编后各中队仍以分散活动为主,大队领导多随一中队活动,从此鲁南铁道大队进入大发展时期。这时台枣支线、临枣支线及津浦铁路韩庄至界河段,都成了铁道队打击敌人截取物资经常出没的地方。

著名战例

飞车夺药

鲁南军区主力由于长期作战,药品匮乏。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委王麓水命令铁道大队务必想法搞到药品。10月的一天,临城车站的内线宋邦珍搞到了一个重要情报:有一列装载药品的货车将由青岛开到临城,然后向南行驶。铁道大队立即行动,做好了夺药品的准备。当晚10时,列车从临城站开出,游击队员飞身上车,找到装载药品的车箱,列车行驶到沙沟与塘湖站之间,战士们迅速将药品掀下,由埋伏的队员运走。铁道大队把这些药品及时运到鲁南军区。

巧截布车

为了解决鲁南军部队冬季穿衣问题,11月初,铁道大队与运河支队、滕沛大队、微湖大队、边联支队联合行动,在塘湖站附近成功截获日军布车。共截获棉布1200匹,军装500余套,皮箱200只,缎子被100余床,呢子、毛毯各一宗,显微镜4架,电炉2个,发动沿湖十几个村庄的数百名群众帮助搬运。游击队将这些物资藏于湖中,后来鲁南军区派骑兵连运往抱犊崮山内的曹流井村军区被服厂,解决了军区武装越冬缺少棉衣的困境。

擒贼擒王

铁道队铲除日军特别侦谍队头目高岗洪振海按上级命令率领铁道队迅速展开行动:5月,再次袭击日军“正泰国际洋行”,击毙日军谍报队员13名;6月,袭击日军押款列车,缴获法币8万余元;8月,破坏津浦铁路韩庄段,致使日本运兵军列脱轨;9月,拆除枣庄至临城铁轨1.5公里,砍断电线杆百余根,使枣庄日军的通讯和交通同时瘫痪。

铁道队的一系列行动,引起了日军的高度警觉。日军在枣庄和临城紧急组建铁甲列车大队和铁道警备大队。日军还专门从济南调来特高课长高岗,在临城组建第五特别侦谍队。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队长洪振海想到了一句古话:擒贼先擒王。一天夜晚,铁道队分成四个小组,化装成日军士兵和搬运工分别潜入临城车站。10点钟,担负攻击任务的第一组队员刘金山等人就摸到了高岗的门前。刘金山第一枪打死了高岗的卫兵,高岗正在那里趴着写字,听到枪响一抬头,刘金山第二枪就打过去了,正好打在他脑袋上。

高岗之死,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也使他苦心经营的谍报网络从此分崩瓦解。

秘密通道

建立新四军与延安的秘密通道,刘少奇等平安穿越封锁线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迁移到了江苏盐城一带。由于通讯不便,急需开辟一条通往延安的秘密通道。经过再三考察,最终确定了一条从盐城北上、经山东南部西去延安的秘密路线。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穿越临城附近的津浦铁路。这段的护送任务,落在了铁道队的肩上。

1942年夏天,正在待命的铁道队忽然接到鲁南军区的通知,要他们护送一个工作队通过津浦铁路,同时军区还专门嘱咐:工作队中有一位代号为“0号”的首长,务必要保障他的绝对安全。

0号首长平安到达115师教四旅所在地后,拍来了电报,最后落款是“刘少奇”。大家才知道原来是如此重要的0号首长!

自护送刘少奇过路后,铁道队又相继成功地护送了陈毅、肖华、罗荣桓等党政干部穿越津浦铁路。从1942年到1944年,铁道队先后护送干部近千名往返延安,从未出现一次差错,受到了鲁南军区的通令嘉奖。

刘金山两次护送陈毅

抗战后期,在山东枣庄微山湖一带出现了一股截列车、打洋行、毁桥梁,令日伪闻风丧胆的特殊抗日武装——铁道游击队,其时他们既与日伪展开了殊死搏斗,又成功地护送过刘少奇、陈毅、罗荣桓、肖华、叶飞等多位领导干部顺利通过敌占区。铁道队大队长刘金山更是身经百战,频繁地活跃在鲁南一带。他爬火车、炸铁路,无所不能;除汉奸、送干部,英勇机智。他还两次率领铁道队成功地护送陈毅过境。

抗日受降

乘勇追穷寇,智逼顽敌就范,23岁的铁道队政委成为1000多日军的受降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南京,驻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递交了投降书。

与此同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下令敦促华北、华东日军立即放下武器,向所在地的抗日武装投降。然而,经过几次谈判,驻扎在临城一带的日军却始终拒绝向铁道队缴械。而日军惟一能够选择突围的路线就是乘火车沿津浦铁路南下到徐州。当残留日军乘坐的铁甲列车趁着夜色悄悄开出临城车站,行驶到临城南边的沙沟附近时,发现前面的铁路已经被破坏,当他们又试图退回临城时,铁道队事先埋下的炸药拉响了,日军的退路也被切断。日军在孤立无援、忍饥挨饿了3天之后,再也坚持不下去,只能选择向铁道队投降。1945年10月,枣庄和临城的1000多日军携带8挺重机枪、130多挺轻机枪和两门山炮等轻重武器,向铁道队投降。而出面代表铁道队接受临城日军司令官投降的,是刚刚继任政委、年仅23岁的郑惕。

历史功绩

1945年10月,在枣庄和临城的1000多日军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击武装投降。这是有史以来军事受降中十分罕见的一幕。

其它相关

一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小说作者刘知侠于1991年离开人世,书中铁道线上的英雄们也大都相继离世。然而,在新的世纪,他们的故事不仅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以更多的形式被铭记,被传递。

2000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发行了《铁道游击队队员掠影》一书。该书收录了41名健在铁道游击队队员的照片,以及他们的种种真实经历。这是由山东枣庄日报社的新闻工作者历时四载,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寻访到的。

2004年,枣庄市委市政府为新版电视剧《铁道游击队》的拍摄专门筹建了铁道游击队影视城。该影视城占地500余亩,集影视拍摄、传统教育、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并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枣庄8月18日上午在该市铁道游击队纪念广场举办系列图片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山东省枣庄市是铁道游击队故乡。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传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铁道游击队》为什么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用原铁道游击队长枪三中队指导员张静波的话说,是因为“铁道游击队的壮丽史诗,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碑,是抗日军民万众一心用血肉之躯铸成的一座无形的丰碑”。以这些文艺作品为载体,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我们心中永远不老的传奇。

该文章由作者:【暗影之主】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