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拼音:shuài)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另有学者认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说文解字》认为“帅”是“佩巾”的意思,但是这个意义不见使用。“帅”常用的意义有率领,引申为引导、带头的意思。又引申为“最好的、最优秀的”,用作形容词;作为形容词的“帅”也常常形容某人的长相、行为有风度。“帅”运用于军队,就演化出“军队中的主将、统帅”等意义。
字源演变
“帅”字,金文写作图1-3,图1左部是两个“巾”字,后来省作一个。春秋战国文字写作图4、5。秦系文字“图3”省作“㠯”形,小篆因此讹变作“?”旁。汉隶的“帅”字从“图3”“?”并见,六朝以后,“?”旁逐渐流行,而“图3”旁渐渐废弃了。楷书繁体字由小篆演变而来。简化字“帅”在元代已经出现,是“图10”的俗字,据草书楷化而成。
探究帅字的形义来源,认定左旁的构件乃是关键。金文帅字左旁构件由两手和一竖画构成,或从中断裂,或省去一手,与金文师字的左半明显不同,从不混用。篆文规范时,左半难以处理,只得借用一个形体相似而音义毫不相干的“?”字充当,于是帅、师二字左半便混而为一。
甲骨文有图A字形,其省体作图B,这类字形有人释为“寻”,也有人释为“帅”,其字形与金文“帅”字左半相同。金文用作帅字的左半构件,形音义均未变。有人说图A、B像双手拿着一条拭巾(侧面形)的样子。古今军队都有旗帜。行军作战,由先头部队率领,高举在前,可以鼓舞士气,振作军威。从巾,表示用布帛做成的旗帜,会意,义为率领。
《说文解字》说“帅”的本义是“佩巾”,类似于现代用来擦手的毛巾。但是,在古代文献中,没有作为“毛巾”使用的“帅”字,大概它的本义早就消失了。“帅”字在典籍中未见佩巾义,但是《说文解字》“帅”字头下的异体——“帨”字有佩巾义。如《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郑玄注:“帨,佩巾。”帨,今读shuì。许君不明帅字形义,看到从巾,便以“佩巾”训之,并将字作为重文。帨字应单列字头解形释义。
“帅”由“率领”的意思很自然地就引申出“引导”或“带头”的意思。如《论语·颜渊》篇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您带头端正自己,谁敢不端正呢)!”由动词用法过渡到名词用法,“帅”字就有了“表率、楷模”的意思。如《汉书·循吏传》:“相国萧、曹以宽厚清净为天下帅(第一任丞相萧何与第二任丞相曹参以宽厚清净不扰民的作风,成为天下官吏的表率)。”体现“表率、楷模”作用最突出的地方还是在军队中,所以“帅”字在军事上使用得也最多。“帅”字逐渐地就演化出“军中主将、统帅”的意思,如《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对于一个国家的军队来说,我们可以使它丧失统帅;但是对于一个老百姓来说,我们却无法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主张)。”
“表率、楷模”当然是“最好的、最优秀的”。“表率、楷模”就是名词,而“最好的、最优秀的”就是形容词,这期间的过渡是最自然不过的。作为形容词的“帅”,往往形容某人的长相、衣着打扮有风度,有特殊的气质,也包含有符合时尚的意思。“帅”不仅用来形容人的长相和服装,也用来指人的举止行为。作为形容词的“帅”用来形容男性为多,这大概和这个字多在军事上使用有关。
现代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shuài | 动词 | 统率;率领。 |
引导;带头。 | ||
遵循。 | ||
聚。 | ||
名词 | 表率,楷模。 | |
军队中级别最高的指挥员。 | ||
古官名。古指诸侯十国之长。 | ||
古官名。古指地方的长官。 | ||
起首领或主导作用的人或事物。 | ||
宋时经略安抚司简称“帅”或“帅司”。 | ||
谓镇守和掌管一方的军事和民政。宋元时设安抚使任之。此职常由知州、知府兼任。 | ||
(Shuài)姓氏用字。 | ||
形容词 | 形容人漂亮或举止潇洒、有风度。 |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下】【巾部】所律切(shuài)
(帅)佩巾也。从巾、?。
帨,帅或从兑①。又音税。
【注释】①从兑:《释名·释首饰》:“兑,上小下大(形容头巾形状尖锐)兑兑然也。”“贱者所著曰兑。”按:兑即头巾。帨,从巾从兑会意。
说文解字注
(帅)佩巾也。从巾。?声。声字大徐夺。所律切,十五部。
帨,帅或从兑声。今音税,此二篆,今人久不知为一字矣。《召南》毛传曰:“帨,佩巾也。”《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公食大夫礼》《有司彻》皆言:“帨手。”注:“帨,拭也。”帨手者於帨,帨,佩巾。据贾氏《乡饮》《公食》二疏,知经注皆作帨,别无“挩”字。《内则》“盥卒授巾。”注云:“巾以帨手。”即用《礼经》帨手字也,㕞者,拭也,刷亦同㕞。《左传》:“藻率鞞鞛。”服䖍曰:“藻为画藻,率为刷巾。《礼》有刷巾。”许於刀部刷下亦云:“《礼》有刷巾。”是则刷巾即《左传》之“率”。“率”与“帅”古多通用。如《周礼·乐师》故书帅为“率”,《聘礼》古文帅皆作率,《韩诗》:“帅时农夫。”《毛诗》作“率”,皆是。佩巾本字作“帅”,叚借作率也。郑曰:“今文帨,古文作说。”是则帅、率、帨、说、㕞、刷六字,古同音通用,后世分文析字,帨训巾,帅训率导,训将帅,而帅之本义废矣。率导、将帅字在许书作“䢦”,作“?”,而不作“帅”与“率”,六书惟同音叚借之用最广。
广韵
所类切,去至生 ‖ 帅声队2部(shuài)
帅,将帅也。曹宪《文字指归》云:“佩巾也。”所类切。又所律切。二。
所律切①,入质生 ‖ 帅声物2部(shuài)
帅,佩巾。又将帅。亦姓,本姓师,晋景帝讳,改为帅氏。晋有尚书郎帅昺。又所类切。
【注释】①反切下字本为术韵字,《韵镜》等韵图也列于术韵。钜宋本及楝亭本作“毕”,合《说文》。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巾部】 帅;康熙笔画:9;部外笔画:6
古文:䢦
(shuài)《唐韵》所律切。《集韵》《正韵》朔律切,并音蟀。《易·师卦》:长子帅师。《左传·襄十年》:牵帅老夫,以至于此。
又循也。《礼·王制》: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注:帅,循也。又遵也。《前汉·循吏传》:萧曹以宽厚淸静,为天下帅。注:帅,遵也。又聚也。扬雄《甘泉赋》:帅尒阴闭,霅然阳开。注:晋灼曰:帅,聚也。
又《说文》:佩巾也。《广雅》:巾也。
(shuài)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所类切,率去声。《广韵》:将帅也。《正韵》:主也,率也,统也,领也。《周礼·夏官》: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左传·宣十二年》:命为军帅。疏:军帅,军之主帅。《前汉·黄霸传》:置父老师帅。
又姓。《广韵》:本姓师,晋景帝讳,改为帅氏。晋尚书郎帅昺。
(shuì)又《五音集韵》舒芮切,音税。同帨。亦佩巾也。
字形书法
左旁窄,右旁宽,顶部左旁低,底部右旁低。第一笔短竖收笔略过横中线;第二笔竖撇高于短竖,撇尖伸向短竖下方。“巾”,左竖在竖中线;㇆(横折钩)从竖中线起笔,收于横中线下侧;末笔竖略长于左旁。
音韵集成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sl | i̯wəd | |
王力系統 | 微 | ʃ | ǐwəi | |
董同龢系統 | 微 | s | uəd | |
周法高系統 | 微 | s | iwər | |
李方桂系統 | 微 | s | rjədh | |
西漢 | 脂 | |||
東漢 | 脂 | |||
魏 | 脂 | jiəd | ||
晉 | 脂 | jiəd | ||
南北朝 | 齊梁陳北周隋 | 脂之 | jiwed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ʂ | wi | |
擬音/王力系統 | ʃ | wi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ʃ | juei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ʂ | iuɪi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ṣ | jwi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ʃ | ǐue |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广韵 | 帅 | 帅 | 止 | 去声 | 六至 | 生 | 合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所类切/所律切 | ʃjuei | |
率 | 臻 | 入声 | 五质 | 生 | 合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所律切/所类切 | ʃjuet | |||
集韵 | 帅 | 止 | 去声 | 六至 | 生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清 | 所类切 | ʃiuɪ | ||
税 | 蟹 | 去声 | 十三祭 | 书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清 | 输芮切 | ɕiuæi | |||
率 | 臻 | 入声 | 五质 | 生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清 | 朔律切 | ʃiuet | |||
礼部韵略 | 去声 | 至 | 所类切 | |||||||||
入声 | 质 | 朔律切 | ||||||||||
增韵 | 去声 | 至 | 所类切 | |||||||||
入声 | 质 | 朔律切 | ||||||||||
中原音韵 | 帅 | 去声 | 皆来 | 审 | 合口呼 | 全清 | ʂuai | |||||
中州音韵 | 去声 | 皆来 | 叶衰去声 | |||||||||
洪武正韵 | 帅 | 去声 | 七队 | 审 | 所 | 全清 | 所类切 | ʃuei | ||||
率 | 入声 | 二质 | 审 | 所 | 全清 | 朔律切 | ʃyət | |||||
分韵撮要 | 率 | 阴入 | 第二十一津赆进卒 | 审 | ||||||||
税 | 阴去 | 第二十二虽髓岁 | 审 |
该文章由作者:【真帆】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