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拼音:yīn、yān、yǐ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殷”由“㐆”和“殳”构成,本义说法不一。一说本义为盛大,后转义表示富足、丰盛,如:殷实。一说本义为忧伤痛苦,同音假借表示恳切、情意深厚,如:殷切。现代多用于表示热情周到,如:殷勤。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代也作“殷”。以上义读yīn。“殷”又读yān,表示黑红色。又读yǐn,指雷声,用作拟声词。
字源演变
殷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身”字或反写的“身”字(㐆,读作yǐn),像个挺着大肚子的人,上面一横,像一双手。还有一个“又”字,拿着小棒或小槌之类的东西(殳,读作shū)。这一构型引起了较多争议。以下是较为主流的说法:
观点一:殷左边的“㐆”有身体转过来的意思。右边的“殳”是古代的一种武器。在这表示随身所带的跳舞时使用的道具。整个意思就是这个人转过身来既跳舞,又击打乐器,表示音乐很响,场面热烈。本意指盛大。
观点二:右部的“殳”是一人持针之形。“殷”可理解为一人手拿着针给一个身患腹疾的大肚之人进行治疗,表示病情深重。“殷”的本义为腹大病重,引申为大、盛大。《广雅·释诂》:“殷,大也。”也有的学者认为古文的“殷”字即是后之“医”字的初文,它反映了人类最早的治病方法之一就是针刺,即后来的针灸。
观点三:古文“身”是大腹便便的贵族,而“殷”的古文字形的左边恰恰是一个反“身”字,表示贵族的身份已经反过来了,即失去了贵族的身份。其右边是一只手拿着棍子,即“殳”(攴)字,表示奴役。其意思是:一个失去贵族身份的人,也就是受奴役的人。
此字发展至金文,字形基本沿袭甲骨文,小篆时左边的人身之下又增加了一条腿,右边已发生了伪变,看不出手执器之形了。隶书、楷书直接由小篆演变而来。
“殷”的异体字“慇”是“殷”的后起分化字。是形声兼会意字。从心,从殷,殷亦声。本义为忧痛。又用为殷实、富足之义。现代汉字整理时,“慇”作为“殷”的异体字被淘汰。
现代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yīn | 名词 | 〈文言〉盛乐。 |
(Yīn)朝代名。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是商朝迁都于殷后改用的称号。 | ||
(Yīn)古都邑名,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 ||
(Yīn)姓氏用字,参看“殷姓” | ||
形容词 | 〈文言〉丰盛,丰富。 | |
深厚,深切。 | ||
〈文言〉大,盛大。 | ||
〈文言〉居中。 | ||
〈文言〉激烈;频繁。 | ||
〈文言〉忧。 | ||
yān | 形容词 | 黑红色。 |
yǐn | 拟声词 | 〈文言〉雷声;震动声。 |
动词 | 〈文言〉震;震动。 |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㐆部】于身切(yīn)
作乐之盛称殷。从㐆①从殳。《易》②曰:“殷荐之上帝。③”
【注释】①从㐆:徐灏《说文段注笺》:“㐆者,反身也。乐舞回旋其身,故从㐆。”②《易》:指《豫卦·象传》。③殷荐之上帝: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引《正义》:“用此殷盛之乐荐祭上帝也。”
【译文】制作盛大乐舞叫殷。由“㐆”和“殳”会意。《周易》说:“用这盛大的乐舞奉献给上帝。”
说文解字注
作乐之盛称殷
此殷之本义也。如《易·豫·象传》是,引伸之为凡盛之称。又引伸之为大也。又引伸之为众也。又引伸之为正也、中也。
从㐆从殳
依《广韵》订:乐者,乐其所自成,故从㐆。殳者,干戚之类,所以舞也。不入殳部者,义主于㐆也。于身切。古音十三部。《广韵》于斤切是也。
《易》曰:“殷荐之上帝”
豫象传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郑注:王者功成作乐,以文得之者作籥舞,以武得之者作万舞,各充其德而为制。祀天地以配祖?者,使与天同飨其功也。
康熙字典
【辰集下】【殳字部】殷 ·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6
yīn ㄧㄣˉ《唐韵》于身切。《集韵》《韵会》于巾切,竝音咽。《说文》:作乐之盛称殷。《易·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
又凡盛皆曰殷。《书·洛诰》:肇称殷礼,祀于新邑。
又《吕刑》: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又《尔雅·释言》:殷,中也,正也。《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宵中星虚,以殷仲秋。传:殷,正也,以正春秋之气节。郑玄曰:殷,中也。春分,阳之中。秋分,隂之中。
又《禹贡》:九江孔殷。正义曰:言甚得地势之中也。
又众也。《诗·郑风》:殷其盈矣。《周礼·天官》:陈其殷,置其辅。
又《春官·大宗伯》殷见曰同,殷覜曰视。传注具训众。
又大也。《礼·曾子问》:服除而后殷祭。疏:殷,大也。大祭谓之殷祭。《庄子·山木篇》:翼殷不逝,目大不覩。注:翼大逝难,目大视希,故不见人。
又当也。《史记·天官书》:衡殷中州河、济之闲。正义曰:衡,北斗衡也。殷,当也。言斗衡当黄河、济水之闲地。
又国号。《史记》:契始封商,后盘庚迁都殷墟,改号曰殷。《书》传:殷,亳之别名,在河南。
又姓。《史记·殷本纪》: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北殷氏。
又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见《礼记》注疏。
又《尔雅·释训》:殷殷,忧也。《诗·邶风》:忧心殷殷。《释文》:殷,于巾切,又音隐。
又俗谓周致为殷勤,别作殷。
yǐn ㄧㄣˇ又《集韵》倚谨切。《正韵》于谨切,竝音隐。雷发声也。《诗·召南》: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或从石作磤。
又殷殷,盛貌。《史记·苏秦传》: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扬雄《羽猎赋》:殷殷轸轸。
yìn ㄧㄣˋ又《集韵》《韵会》并于靳(jìn)切。音㒚。《庄子·外物篇》:其不殷非天之罪。注:殷,当也,中也。○按当与中皆去声读。
yān ㄧㄢˉ又《广韵》《正韵》乌闲切。《集韵》于闲切。《韵会》幺闲切,并音黫(yān)。赤黑色也。《左传·成二年》:左轮朱殷。杜注:血色久则殷。殷,音近烟。今人以赤黑为殷色。杜甫诗:曾闪朱旗北斗殷。白居易诗: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具读黫。
广韵
於(yú)斤切,平欣影 ‖殷声文1部
众也。正也。大也。中也。《说文》从㐆、殳,作乐之盛称殷。亦姓,武王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出陈郡。於斤切。四。
乌闲切,平山影 ‖殷声文1部
赤黒色也。《左传》云:“左轮朱殷。”
字形书法
【笔顺】①ノ(撇)②丿(撇)③㇕(横折)④一(横)⑤一(横)⑥㇆(横折钩)⑦ノ(撇)⑧㇍(横折弯)⑨㇇(横撇)⑩㇏(捺)
【写法】❶“㐆”窄“殳”宽,顶部“㐆”高,底部左右旁齐平。❷“㐆”居左半格,第五笔横在田字格横中线。❸“殳”,上窄下宽;“几”,撇的撇尖收在田字格中心;“又”,㇇的折点在横中线,撇尖伸向“㐆”下侧,捺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捺脚超出上部。
音韵集成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ʔ | i̯ən | |
王力系统 | 文 | 0 | iən | |
董同龢系统 | 文 | ʔ | jə̆n | |
周法高系统 | 文 | ʔ | jən | |
李方桂系统 | 文 | · | jən | |
西汉 | 真 | |||
东汉 | 真 | |||
魏 | 真 | jən | ||
晋 | 文 | jən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文欣 | jen | |
北魏后期北齐 | 文欣 | jen | ||
齐梁陈北周隋 | 真谆臻欣 | jen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ʔ | i̯ən | |
拟音/王力系统 | 0 | ǐən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ʔ | jən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ʔ | iən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 | jən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ʔ | ǐən中上古音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韵部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殷 | 殷 | 臻 | 平声 | 上平二十一欣 | 影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於斤切/於真切/乌奚切 | ʔjən | |
黰 | 山 | 平声 | 上平二十八山 | 影 | 开口呼 | 二等 | 全清 | 乌闲切 | ʔæn | |||
集韵 | 臻 | 平声 | 上平十八谆 | 影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於巾切 | ʔien | |||
臻 | 平声 | 上平二十一欣 | 影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於斤切 | ʔiən | ||||
山 | 平声 | 上平二十八山 | 影 | 开口呼 | 二等 | 全清 | 於闲切 | ʔɪæn | ||||
臻 | 上声 | 十九隐 | 影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清 | 倚谨切 | ʔiən | ||||
臻 | 去声 | 二十四焮 | 影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於靳切 | ʔiən | ||||
韵略 | 平声 | 欣 | 於斤切 | |||||||||
增韵 | 平声 | 欣 | 於斤切 | |||||||||
平声 | 山 | 於闲切 | ||||||||||
平声 | 先 | 因肩切 | ||||||||||
上声 | 隐 | 於谨切 | ||||||||||
去声 | 焮 | 於靳切 | ||||||||||
中原音韵 | 因 | 阴平 | 真文 | 影 | 全清 | iən | ||||||
殷 | 阴平 | 寒山 | 影 | 全清 | ian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真文 | 衣斤切 | |||||||||
平声 | 寒山 | 依奸切 | ||||||||||
洪武正韵 | 因 | 平声 | 八真 | 影 | 乌 | 全清 | 伊真切 | ʔiən | ||||
黫 | 平声 | 十删 | 影 | 乌 | 全清 | 乌闲切 | ʔan | |||||
烟 | 平声 | 十一先 | 影 | 乌 | 全清 | 因肩切 | ʔien | |||||
隐 | 上声 | 八轸 | 影 | 乌 | 全清 | 於谨切 | ʔiən | |||||
印 | 去声 | 八震 | 影 | 乌 | 全清 | 衣刃切 | ʔiən | |||||
分韵撮要 | 因 | 阴平 | 第八宾禀嫔 | 以 |
该文章由作者:【北邙】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