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太湖西岸,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城市。陶都宜兴东临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沪、宁、杭的中心,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新兴城市。宜兴古称阳羡,荆溪,自秦始皇设阳羡郡起,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历史。早在宋代,褐黑色的建窑茶具已深受各位饮家所珍赏,所以到明代时宜兴紫砂壶名家辈出,紫砂茶具遂广受欢迎。唐代,宜兴郡以好茶闻名全国。明太祖洪武年间废除团茶政策,遂带来了制茶方法的改革,由于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此外,宜兴紫砂茶壶更与中国茶同销欧洲,成为欧洲制壶的蓝本,足见宜兴紫砂的珍贵。
制作材料
宜兴紫砂的制作材料为紫砂陶土,它产于宜兴小山丘内。宜兴鼎蜀镇西北有两座小山丘,分别叫青龙山与黄龙山。在黄龙山 的砂岩复盖之下,蕴藏着宜兴陶瓷工业的重要原料“甲泥”,紫砂陶土主要产于甲泥矿内。紫砂天然陶土具备了制陶所必须的化学及矿物组成成份,其主要成份为石英、赤铁矿、高岭土、云母。类似中国南方瓷器原料的特点,属于粘土─石英─云母系。因此不须另行调配制成,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壤强度高,干燥收缩小,有利于烧成紫砂器的前提条件。
紫砂泥料分为紫泥、朱砂泥、本山绿泥等三种,而以紫泥为主,三种泥料皆可单独成陶,又能互相掺合配制成不同的色调。 由矿里采掘而来的泥料,外观类似岩石,不能用水直接膨润,经陈腐后风化成细碎的颗粒。传统的加工方法是用石磨碾碎过筛,加水拌和后经人工翻复捶炼直至达到理想的可塑性,制成成品泥。现在是采用抛球式雷蒙粉碎机粉碎,过筛后加水拌和,经真空练泥机制成成品泥。
甲泥是一种富硅高铁的沉积矿床,且顶底板为细砂岩或粉砂岩,因其泥块坚似铁甲,故俗名“甲泥” 。甲泥与紫泥是同一层位、同一地质环境、同一条件下生成“氧化或强氧化”。它们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不同。甲泥为宜兴日用陶器的主要原料,紫泥则用作紫砂陶器的生产。紫砂泥包括紫砂、红泥、本山绿泥(缎泥)三种,统称“紫砂泥”。紫、红、黄三种基泥,由于矿区、矿层的不同,加工过程的差异,以及培烧时温度等诸因素,其发色变幻莫测,变化微妙,巧夺天工。
宜兴紫砂泥属沉积型陶土,可塑性指数在10.47 – 17.5 之间,属中高可塑性。其矿物组成为富铁的黏土、石英、云母。 紫砂泥黏土矿物含量占70% ,以伊利石、高岭石为主。
制作工具
紫砂成型工具可分两大类,一是常用工具,即每茗壶都必须用的工具。二是制作某一造型配置的专用器具。这些工具,经壶艺家自己加工、修整而成。其材质有:铁、木、铜、竹、牛角、皮革、塑料等。物尽其用,它是无数紫砂艺人智慧的结晶,亦是独特紫砂工艺产生的制作语言。自然天成,水乳交融。
(1)搭子:用檀树、枣木、红木等硬质木制成,为打泥条、泥片、捶泥用途。
(2)竹拍子:以竹为材料,依用途需要,大小形制各异。用于方器拍身筒,壶内细部处理,是常备的工具之一。
(3)鳑鲏刀、牙子、挖嘴刀、开口刀:此类用具均以钢铁为材质制成,刀刃锋利、用于切削泥片。形似小鱼和柳叶状,用途极广,每个角度皆有其功能。
(4)木拍子:用柏树、枣木、红木等硬质木制成,用来拍圆壶身筒、方器等口面的平整,可以依据壶体的大小决定木拍子的尺度。
(5)尖刀、滴棒:以金属、竹木、塑料为材质制作,按制壶的用途修饰壶平面,转折打光和壶的局部、细部。
(6)各种矩车:有规车、墙车及特殊规格用途的矩车,具圆规功能的工具,主要用于裁制泥片。由竹、木、铁钉制成、调整固定件高低,可取得特殊功能。
(6)线梗:俗称丝尺。由牛角、竹、木等材质制成。可按型制要求,作其专用工具,用于清理壶上各种凹凸装饰线,使线面挺括、均正、光洁。
(7)复只、勒只:以竹、牛角制成.复只、勒只配套使用,用于泥片间脂泥交接,交合线转折,使其光挺。
(8)明针:俗称牛角片。由牛角制成,刮削成不同厚薄,且有弹性。用于加工打光壶身、壶嘴、壶把、壶盖、壶钮、筋纹等光滑细腻的表面,是制作紫砂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9)虚坨、瓤只:虚坨俗称凸型秤,用石膏、紫砂泥制作,为辅助模具,用于壶凸面的辅助模工具。瓤只俗称凹型秤,用于制壶凹面的辅助模具。
(10)木转盘、辘轳:用于制壶时打身筒及制壶的全过程的辅助工具。
(11)篾只:以竹制成,用以规整壶身、壶盖的弧度。
(12)独果、毛皮布等其它工具:除上述介绍的制作工具之外,还有配套小工具,顶柱和木榔头,配合使用钤底部印章;木鸡子,用于规整圆壶口部;.独果,用于圆整壶嘴;滴眼,用于花塑器壶的桩头;挖嘴刀,用于挖嘴孔内壁;铜管,用于钻眼孔;刮底石,用于规整壶底;各种壶口盖样板,紫砂壶口、壶盖的规范,靠精密的样板加工校正;各种盖座,紫砂壶口、壶盖配合的平整,靠盖座制作修整。
主要窑区
窑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窑温:约1150度, 收缩比约11%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
红泥在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红泥原矿提练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日久使用,渐露锋,深获早期壶识者养壶者的深爱、赞赏。新壶初用,茶汤略现砂气,经使用,壶身展现出朱红,泡茶数日则如朱泥。
窑区:宜兴市洑东乡西面
窑温:约1040度,收缩比约45-55%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
小红泥由宜兴市洑东乡东面的矿区所开采的嫩泥,因含大量的氧化铁,经过窑烧会变成朱红色(又称小红泥),泥质细腻密度高,跟一般红泥含矿量不同,此种泥料非常稀有,泡茶好喝,评价特好。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脉4号井
窑温:约1150-1200度C / 收缩比约13%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
细黑星,此泥料在早期做壶使用较多,浅棕色含细黑色颗粒,色泽温润,矿中极品。泥性黏性佳,含石英、云母、赤铁矿的含量特别多,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非常密集的小熔点,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黄龙山脉紫砂中挑选提炼出来的特殊紫砂泥矿,泥色浅棕色,此种泥料非常难得稀有,泡茶好喝,评价特好。
知名大师
最早较为知名的紫砂大师是明代的供春。他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人,学宪吴颐山的家僮。当时有位高僧,喜欢结交制壶人,不久便学会了这门手艺。吴仕借寺读书,书僮供春生性灵慧,暗暗偷学制壶。据传,有一天,主人与和尚下棋,供春便用和尚洗手水缸里沉淀的泥,偷捏一把茶壶,深受和尚赏识。供春的作品轰动了窑场。“供春壶”现已成为稀世珍宝。
另一位古代的紫砂大师是时大彬,他是供春的徒弟,是一位比较全面的紫砂技艺大师。他对紫砂的泥色,技法和铭刻等有较高的造诣,并对早期的成型技法进行了革新,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后期他与许多文人学士接触后喜作小壶,其作品是宜兴紫砂陶发展至成熟期的壶艺典范。
清代紫砂大师陈鸣远(1662-1722),字鸣远,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是近百年来壶艺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康雍时的制陶大师。作品构思脱俗,富于创新,与供春、时大彬先后并称的三大名匠之一。
近代紫砂大师是顾景舟(已故),他18岁初中毕业后,从祖母学艺,两年后即在宜兴紫砂界崭露头角,跻身于名手之列。他具有较深的文学艺术素养,熟悉陶瓷工艺学。对紫砂历史的研究,在技艺上精于各式壶艺制作流程,被海内外艺术界专家誉为“壶艺泰斗”。在其艺术生涯中为我国古老的紫砂工艺开拓新路,争得荣誉。1988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他在全面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近代紫砂大师还有蒋蓉、汪寅仙、吕尧臣、徐秀棠等。
同名图书
书 名: 宜兴紫砂
作者:故宫博物院编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4-1
ISBN: 9787800476280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0元
内容简介
“宫廷紫砂”特指皇帝御用的高档、精美的紫砂器,其来源有二:一是由宫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二是由宜兴地方官根据皇帝的喜好向宫廷进献。清代康熙紫砂胎珐琅彩茶具上已使用“康熙御制”官窑款,雍正、乾隆两朝《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屡次提到的宜兴窑制品,在旧藏紫砂实物中得到了印证。这批档次极高、流传有绪的宫廷紫砂代表了宜兴窑历史上最鼎盛时期的制作水平,一大批为宫廷服务的良师巧匠虽然没有被允许留下姓名,但无疑是最优秀的艺术大师。举办这次展览的初衷,就是为展现宫廷紫砂的丰采,研究和发掘宜兴窑的历史瑰宝,彰显紫砂无名大师对宫廷艺术的巨大贡献,也为当代紫砂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个极为难得的观摩平台。这次展览以最早进入宫廷的明万历时期时大彬款紫砂雕漆茶壶为开端,按时代顺序陈列,一直延续到清宣统元年端方定制的最后一批小壶为止,重点突出雍正、乾隆两朝的宫廷御用紫砂,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故宫博物院收藏紫砂的全貌。为配合展览所出的这本图册,遴选了故宫博物院藏紫砂中200件(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飨同好。
目录
序
前言
明代紫砂
1.宜兴窑时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壶
2.宜兴窑紫砂雕漆提梁壶(残)
3.宜均天蓝釉鸠首壶
4.宜均天青釉七孔花插
5.宜均天青釉花囊
6.宜均天青釉莲花洗
7.宜均月白釉山形笔架
8.宜均祥符铭茶叶末釉葫芦瓶
9.宜均汉方壶
10.宜均灰蓝釉海螺洗
清代紫砂
11.宜兴窑邵邦祐制款珐琅彩花卉壶(残)
12.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彩绘方壶
13.宜兴窑柿蒂纹扁圆壶
14.宜兴窑端把壶
15.宜兴窑扁圆壶
16.宜兴窑圆壶
17.宜兴窑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一对)
18.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壶
19.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菊花壶
20.宜兴窑御题诗松树山石图壶(一对)
21.宜兴窑御题诗烹茶图圆壶
22.宜兴窑描金御题诗烹茶图壶(一对)
23.宜兴窑御题诗烹茶图壶(一对)
24.宜兴窑御题诗烹茶图阔底壶
25.宜兴窑御题诗山水人物纹阔底壶
26.宜兴窑荷莲寿字壶
27.宜兴窑百果壶
28.宜兴窑描金山水方壶
29.宜兴窑御题诗句烹茶图六方壶
30.宜兴窑象耳提梁壶(一对)
31.宜兴窑扁圆壶
32.宜兴窑仿时大彬款小壶
33.宜兴窑凸荷莲纹壶(残)
34.宜兴窑陈殷尚款菱花式壶
35.宜兴窑小圆壶
36.宜兴窑百果壶
37.宜兴窑邵亮生制款圆壶
38.宜兴窑荆溪惠孟臣制款菊办壶
39.宜兴窑刻回纹龙首三足壶
40.宜兴窑荆溪陈制款扁圆壶
41.宜兴窑诗句筒式壶
42.宜兴窑椭圆瓜式壶
43.宜兴窑香茗自娱款扁圆壶
44.宜兴窑特高诗句壶
45.宜兴窑凸雕蟠螭小壶
46.宜兴窑竹节壶
47.宜兴窑六方竹节壶
48.宜兴窑方斗式壶
49.宜兴窑僧帽壶
50.宜兴窑提梁壶
51.宜兴窑小圆壶
52.宜兴窑澹然斋款圆壶
53.宜兴窑杨彭年款飞鸿延年壶
54.宜兴窑逸闲款诗句扁圆壶
55.宜兴窑杨彭年款描金山水诗句壶
56.宜兴窑二泉款诗句温壶
57.宜兴窑壶痴款包袱式壶
58.宜兴窑世德堂款包袱式壶
59.宜兴窑紫砂粉彩百果壶
60.宜兴窑杨彭年款紫砂镶玉锡包壶
61.宜兴窑杨彭年款紫砂镶玉锡包壶
62.宜兴窑石楳款紫砂镶玉槟榔木壶
63.宜兴窑汉瓦铭小壶
64.宜兴窑子冶铭提梁壶
65.宜兴窑刻诗句圆壶
66.宜兴窑宪斋款题字壶
67.宜兴窑宪斋款诗句端把壶
68.宜兴窑菊办壶
69.宜兴窑冰心道人款圆壶
70.宜兴窑邵元祥款诗句提梁壶
地理位置
来到锦绣江南,从无锡驱车沿太湖南行六十四公里,便到了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凡到这里游览的人,“宜兴不厌万回游”的观感便会油然而生。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经说过:“ 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他认为,一个旅游胜地,无非是以开朗豁达取胜,或者以深邃奥秘引人。陶都宜兴,可谓两者兼备:溪山寻幽则旷如也,洞穴探奇则奥如也。这里的自然风光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闻名于中外。
漫长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给宜兴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文物古迹有三国时代的国山碑、西晋周王庙、唐代古龙窑、东坡书院和太平天国辅王府等。相传,“荆溪十景”就是这里的十大胜景,可谓锦绣江南大好山河的一个缩影。
宜兴地处太湖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物产以大米、毛竹、茶叶为大宗,还有著名的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的鱼米之乡。
宜兴是我国产茶的名地。三国时代的“国山舜茶”早已着称江南。到了唐朝,连皇帝也喜欢宜兴名茶,规定宜兴每年要向宫廷进贡茶叶,这就是“阳羡唐贡茶”的来历。这里的太华山区又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挺拔茂密的翠竹,连岗接坡,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好似大海中波涛起伏,故有“竹海”的美称。
善卷洞
神奇的善卷洞与张公洞,有“江南第一古迹”、“海内奇观”之誉。据地质学家考察,它们的形成将近一百万年。“善卷张公天下奇”的名句,表达了人们对于宜兴两洞的高度欣赏。还有气势宏伟的灵谷洞,绚丽多彩,可与两洞媲美,更为古老的宜兴增添了声色。
土特名产
宜兴有山有水,物产丰富。所产陶器驰名中外,尤以紫砂最为有名,享有“陶都”美誉。丘陵山区盛产多种名特优茶、板栗、毛竹、竹笋和杨梅,“阳羡紫笋”茶唐朝时就定为贡茶,咸肉煨笋(腌笃鲜)是宜兴特色菜肴。和桥豆腐干咸而不齁;清廷贡品徐舍小酥糖甜而不腻;杨巷葱油饼香酥可口、甜咸适中;官林荤油糕香、甜、软,回味无穷;高塍猪婆肉味香皮沙,口味独特;芳庄羊肉肉质鲜美,白切熟羊肉配蘸以甜酱,让人回味无穷;张渚大白果种核大,苦味少,糯性好;滆湖螃蟹蟹壳泛青,腹部洁白,肉质饱满,蟹肉肥、香、鲜;太湖“三鲜”白鱼、白虾、银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渎区百合被誉为“太湖之参”;野生菌类雁来蕈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宜兴乌米饭香糯可口,具有明目、乌发等功效。
旅游资源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赞美了宜兴的湖光山色,多少书画家为它发挥了绝技。但是,形成它今天独特风貌的主要因素却是陶瓷工艺。远在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就发明创造了陶器。从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制陶技术不断地改进。相传春秋时范蠡与西施曾在宜兴制陶。晋宋有精品可考。明清大放异彩,使宜兴陶器成为闻名于世界的产品。而今宜兴陶业中心丁蜀镇,已经由过去的家家做坯、处处皆窑的集镇,变成了多品种的陶瓷产业基地。
竹海风景区
宜兴竹海风景区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宜兴市。宜兴盛产竹,自古便有“竹的海洋”之称。
宜园
宜园是一个以小桥流水为基调、古典形式的现代江南园林,是团氿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筹建于2003年初,建成于2004年10月。
龙背山森林公园
龙背山森林公园位于宜兴城区南侧,占地550公顷。
玉女潭
玉女潭坐落在宜兴市西南23公里湖滏镇的莲子山上,景区面积16公顷,游程约2000米长。
陶瓷博物馆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业性陶瓷博物馆,前身是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陈列室和宜兴陶瓷陈列馆,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馆区20000多平方米,展馆3000多平方米。
周培源故居
周培源祖居位于宜兴芳桥镇后村,原有两处。一处在后村河南,为周培源祖父所建,是周培源的诞生地,80被大火焚毁。现存的一处为周培源父亲周文伯于民国初所建。
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书院历经沧桑,多次被毁,多次重建,现今留下的建筑是明代重建的。
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故居位于屺亭桥塘河西侧,为砖木结构3开间阁楼房屋,占地518平方米,建筑面积115平方米。故居包括徐悲鸿原生活起居间、弟妹生活间、徐父授书房及一个天井。2000年经重新修建后已正式开放。
太平天国王府
太平天国王府位于宜城通贞观路,始建于清代,原为史姓宅第,1860年(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克宜兴后,成为辅王杨辅清的府第,后又曾作为忠王李秀成的行辕,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善卷风景区
善卷洞与比利时之汉人洞、法兰西之里昂洞称为世界三大奇洞,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池山风景区
位于宜兴城西南三十五公里的龙池山。1982年被列为省级森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一千八百多亩。
张公洞风景区
张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兴“三奇”之一。位于宜兴城西南约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东北的无锡市60多公里。属于宜兴市阳羡生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1919年,宜兴绅士储南强修整张公洞,1934年11月11日对外开放。景区面积0.36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阳羡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古代荆溪十景之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灵谷风景区
有“灵谷天府”之称的灵谷风景区位于市区西南25公里的湖滏镇境内,风景区面积0.13平方公里,相传象征五谷丰登的田道仙姑灵姑娘在此隐居,故称之为“灵谷洞”。
西晋周王庙
周王庙,又称“英烈庙”、“周孝侯庙”,位于宜城镇东庙巷内,始建于晋元康九年(229),是为祭祀晋平将军周处而建的专祠,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宜兴今日
今天的宜兴,已列为太湖十大风景区之一,是对外开放的旅游胜地。在新世纪,古老的陶都宜兴将建设得更加灿烂,更加美丽!
该文章由作者:【龚道安】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