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推出纠正常犯语文差错的栏目)

十大语文差错由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推出,自2006年以来,《咬文嚼字》编辑部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纠正国人在当年常犯的“语文差错”,也从一个角度回顾当年的热点事件。

栏目介绍

《咬文嚼字》以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为己任,主要读者为编辑、记者、校对、广告从业人员、文秘、节目主持人、教师等语言文字工作者。《咬文嚼字》栏目设置极具特色:“语文门诊”“一针见血”、“众矢之的”剖析语文差错,针对性强;“词语春秋”、“汉字神聊”介绍语文知识,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百家会诊”探讨各种语文“疑难杂症”;“向我开炮”则专门发表读者批评本刊的文章。《咬文嚼字》“人人看得懂,个个用得上”,个性鲜明,在“无错不成书”的今天,《咬文嚼字》被广大读者誉为“文化清道夫”。

评选标准

1.典型性

重点关注语文运用中使用频率高、出错频率高的典型差错。

2.新闻性

重点关注出现在重大新闻、热点事件报道中以及名人偶像所犯的差错。

3.广泛性

差错类型全面。语言文字及文史百科等各类差错兼顾,街头店招、广告、说明,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全方位考虑。

评选步骤

1.条目征集。向社会各界特别是本刊广大读者,征集本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备选条目。

2.条目筛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对收集的条目进行筛选,整理出备选条目。

3.专家审核。编辑部组织语文专家,对备选条目进行逐一审核,形成“十大语文差错”初稿。

4.征求意见。把初稿分发给编辑部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定人士(外地语文专家、媒体记着),征求他们对初稿的反馈意见。

5.最后审定。根据反馈意见,编辑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十大语文差错”进行最后认定。

榜单明细

2006年

《咬文嚼字》公布06年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分别是:

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发。如:‘美容美发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髪’也不能写作‘美发’。‘发’音fā,是‘出发’的‘发’;‘髪’音fà,是‘头发’的‘发’。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咬文嚼字》编辑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十大差错出现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而且经过多次纠正仍然反复出现,堪称社会语文运用中的顽疾。”

2007年

200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家父”、“无间道”、“戴上紧箍咒”、“九洲”、“娈童”、“海上升明月”、“碳烧咖啡”、“吋”、“权力”/“权利”、“唇枪舌战”。

公布200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这10条差错是从集中收集的500条差错中选出来的,最带有年度特色的、在社会语文生活中意义尤其重大的,很多来自于媒体。《咬文嚼字》杂志还透露,它们将在全国设立100个监测点,监测全国媒体。

比如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问候别人说:“家父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这个差错最典型的案例是朱军在《艺术人生》中的那次主持节目出错,其实许多文化名人的文章中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

随着电影《无间道》迅速走红的佛教词语“无间道”。诸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的用法比比皆是。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来,“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报章上常见的搭配错误还有:“戴上紧箍咒”。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另外,地名中特别容易混淆的字: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洲”来加以区别。

“九州”为中国的代称。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比如:娈童。“娈童”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女性玩弄的美少年,其实“娈”是形容词,指“美好的样子”,而在“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等新闻中,“娈”字一律被误解为了“侵犯、猥亵”等动词含义。

还有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

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还有,权力/权利;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剑”误为“唇枪舌战”。

2008年

2008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欢迎全球来宾。然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却将yuè误读成了lè。2008年,这是国人在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

社会热词中容易出错的是“三聚氰胺”。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让生僻词汇“三聚氰胺”迅速家喻户晓。“氰胺”应读qíng"àn,但国人普遍将其误读为qīng"ān。

高考中,许多中学生使用“震憾”一词形容汶川大地震,正确用词应该是“震撼”。“撼”为手旁,意思是以手摇物。“憾”为心旁,意思是心有缺失。两者形近而义殊。

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2008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机来势汹汹,“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等标题频频出现于报纸、网络上,其实这里的“狙击”应写为“阻击”。“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才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旅游景点爱用繁体字书写名人故居的说明牌,却往往将“故里”误写为“故裏”。“里”字本有其字,和“裏外”的“裏”不相干。

社会机构称谓中,“非营利机构”常被误写为“非盈利机构”。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如“期间,我参加了一次考试”。“期间”不能单独放在句首使用,应该写成“其间”。

出版物上容易混淆的成语是:“望其项背”,和“望尘莫及”。前者表示差距不大,后者表示相差悬殊。一些著名作家的笔下,竟然也会出现“只能望其项背”这样的病句。

财经术语中,“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有时会被新闻媒体混为一谈。前者是指银行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红楼梦》被影视剧屡屡翻拍,“红学”登上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但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一再被讲坛学者们误称为“索引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而“索引”专指图书检索。两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咬文嚼字》编辑部负责人郝明鉴还表示,2009年,该杂志将集中精力,对《士兵突击》、《五星大饭店》等一批高收视率优秀电视剧的字幕进行“纠错”。

2009年

2009年度十大差错出炉:

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

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丑年”的“丑”

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丑”,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丑年”。

容易用错的成语“首当其冲”

“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

经常误用的量词“位”

“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量词,它含有敬重意味。但有些媒体却用其表达“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位”也不应用于自称。

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普遍被误认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

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

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

网络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旧是“帖”和“贴”

帖,音tiě,是写有文字的纸片,名词。贴,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动词。

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

这个词经常被误写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

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常被写成“貂婵”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菜名是“宫爆鸡丁”,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2010年

2010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分别是:

1、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2、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3、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4、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5、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6、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昼。“昼”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书”(书)或“畵”(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7、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8、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9、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字“〇”。这一差错在2010年出现频率较高。

10、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使用。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无时无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

2011年

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见图),舆论哗然。语文专家指出,“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复/复。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复”一词频繁现诸媒体报章。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复”误写为“光复”。其实,“复”表示还原、恢复;而“复”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重复。

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是:2011年也是建党九十周年,但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但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经常将“泄漏”错写成“泄露”。语文专家指出,“泄露”的对象一般是机密信息。而“泄漏”则使用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应当使用“泄漏”。

最容易误用的称谓是:村长。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相声小品中也常说“别把村长不当干部”。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

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过分强行合拢”。事实上,“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

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是:“铊”。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中毒”。语言专家指出,“铊”是一个冷僻字,也是多音字。读tu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

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摄氏度是法定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拆开。

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

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

2012年

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郝铭鉴介绍说,自1985年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后,“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但几十年来,该字一再被念错。

二、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2011年日本大地震时,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2012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潟”音xì,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黄岩岛的潟湖,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泻”的繁体字“泻”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三、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薹(tái)”,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四、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这一差错,在以往的书法作品和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2012年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赵清海将写有“影後”二字的立轴现场送给影星归亚蕾,由于这一场面曾由电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

五、在报道抓捕周克华的新闻时,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称周克华为“爆头哥”,无疑是化残忍为一笑。

六、女明星错用“贱内”。2012年7月,大S发布一条微博说:“老公的餐饮服务业能往这样美好的方向发展,贱内与有荣焉!”网友一时议论纷纷。“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是男人对别人称说自己的妻子,大S显然错了。犯类似错误的还有主持人朱军的“家父”一例,2007年他曾在节目中对嘉宾毛新宇说:“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而“家父”应是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辞。

七、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影星张国立在一份因儿子张默吸毒而代其道歉的声明中说儿子“又身陷囫囵,暂不能对公众有一个交代”,“囹圄”读作línɡyǔ,意思是监狱。“囫囵”读作húlún,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

八、在交通安全新闻报道中,“酒驾”“醉驾”纠缠不清。2012年10月,王志文在上海街头酒驾被查,不少媒体在报道时,都把“酒驾”误说成“醉驾”。“酒驾”是酒后驾驶,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九、在谈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网络上常常把“兄弟阋于墙”误成“兄弟隙于墙”。2012年,针对钓鱼岛事件,中国大陆与台湾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很多人喜欢引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说明当下的情势,但不少人不会写“阋”字,有人误成“隙”,还有人误成“嬉”。“阋”音xì,意为争吵。

十、在使用汉字数字时,“零”和“〇”常被弄混。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其中“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零”;用作编号时,“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〇”。许多人在涉及编号的场合,错误地以“零”代“〇”。比如,“二零一二年”是错误写法,应该是“二〇一二年”。

“甄嬛”应念“zhēnxuān”

《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介绍,在评选过程中,曾考虑将2012年最热门电视剧《甄嬛传》的“嬛”字收入年度语文十大差错,并作为读音差错的年度“代表”,但最后专家们选择了更具有语文实用价值的“酵”,“相对于‘嬛’,‘酵’字经常使用,但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念错”。据郝铭鉴介绍,“甄嬛”的“嬛”字在这部电视剧里应该读“xuān”而不是“huán”。

2012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一、容易被写错的汉字数字:“二〇一二年”经常被误为“二零一二年”

二、容易被写错的书名是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

三、容易纠缠不清的法律词语是:“酒驾”和“醉驾”。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四、经常被写错的引语是“兄弟阋于墙”。这句古语出自《诗经》,一般用于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阋”音xì,义为争吵,不能写成“间隙”的“隙”。

五、容易被滥用的网络词语是“某某哥”。“哥”字是流行用语,原本含有亲热调侃的味道,眼下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例如,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有媒体就将其称为“爆头哥”,化残忍为一笑,显得很不得体。

六、新闻报道中容易读错的词是“发酵”。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读jiào。

七、法制新闻报道常被混淆的是“囹圄”和“囫囵”。“囹圄”意思是监狱,而“囫囵”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常见成语是“囫囵吞枣”。

八、“皇后”不能被写成“皇後”。“后”字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九、女性常用错的称谓是“贱内”。“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男人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不宜用作当下时尚现代女性的自称。

十、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经常把“潟湖”误为“泻湖”。“泻”的繁体字“泻”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2013年

一、央视比赛节目中的出题错误:“鸡(土从)菌”(由于无法输入该字,暂用“土从”括注,下同,望谅解)误为“鸡枞菌”。2013年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中,主考官李梓萌出题jīcōngjūn,荧屏公布的答案为“鸡枞菌”。其实,正确的写法是“鸡(土从)菌”,“(土从)”应读“zōng”。

鸡(土从)菌,食用菌的一种,由于生长在泥土中,所以字从“土”。味美如鸡,俗称“鸡”。后来为表示生物类别写成了“鸡(土从)菌”。“枞”有两读。读“cōng”,木名,冷杉;读“zōng”,地名用字,安徽省有“枞阳县”。二者都与食用菌无关。

二、浙江高考作文命题中的知识差错:“英国作家戈尔丁”误为“美国作家菲尔丁”。浙江省2013年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里有一句名言:“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试题把说这句名言的“英国作家戈尔丁”错成了“美国作家菲尔丁”。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知悉这一情况后,迅即召开高考情况通报会,承认了这一差错,并向全体考生道歉。威廉·戈尔丁是英国的小说家、诗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三、“王立军叛逃”案报道中的用词错误:“服法”误为“伏法”。2013年,王立军、薄谷开来因涉嫌犯罪被公开审判,有媒体在报道中说:“王立军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后,认罪伏法,不上诉”,“涉嫌杀人被公开审判,薄谷开来认罪伏法”。其中的“伏法”均是“服法”之误。“伏法”指犯人被执行死刑,是一种客观事实;“服法”指犯人服从判决,是一种主观态度。

四、“棱镜门”报道中的用词错误:“泄密”误为“泄秘”。在“棱镜门”事件报道中,“泄密”是一个高频用词,但多家媒体把“泄密”误为“泄秘”。“秘”和“密”都有秘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秘”强调内容隐蔽,客观上不为人所知,如“秘方”“秘史”“揭秘”等;“密”强调隐蔽内容,主观上不让人知道,如“密谈”“机密”“泄密”等。二者不宜搞混。

五、“胡蜂蜇人”事件报道中的用字错误:“蜇人”误为“蛰人”。2013年陕西南部秦岭等地,曾发生严重的胡蜂蜇人事件,导致数十人死亡。有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蜇人”的“蜇”误写为“蛰”。“蜇”和“蛰”字形相近,但音、义皆不同。“蜇”读zhē时,指蜂等用毒刺刺人或动物;“蛰”读zhé,是蛰伏的意思。

六、文化新闻报道中的称谓错误:文职干部误称“文职将军”。文化新闻报道中常出现“文职将军”一词,比如在提到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时,不少媒体就常用到这个称谓。在我国军队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享受将官相应的工资标准、生活待遇,但并没有授予相应的军衔。在我军法规条例中,并无“文职将军”这一名称。2013年8月,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大型文艺演出、加强文艺队伍教育管理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军队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不得称将军或者文职将军”。

七、刑事案件新闻报道中误用的一个词:“弑”。2013年10月浙江温岭市某医院三名医生被患者持刀捅伤,其中一位医生不幸遇难。多家媒体在报道时称之为“弑医案”,有篇新闻标题就是:《温岭弑医案,医患调解机制为何“失灵”》。“弑”是古语词,指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医生与患者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不能用“弑”字。

八、汉字书写中经常写错的字:“冒”。“冒”人人都认识,但很可能落笔即错,有人说是汉字中的“第一易错字”。“冒”上面部分下不封口,两短横与左右竖不相连,不少人误写作“曰”或“日”。汉字中还有一些以此作部件的汉字,如“日冕”的“冕”、“玳瑁”的“瑁”等,《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选手在书写时都出现了错误。

九、律师公文中的用词错误:“受权”误为“授权”。为了解决纠纷,企业或个人有时委托律师全权处理。接受委托后,律师常为当事人发布“律师受权声明”,但“受权”常被误成“授权”。“授权”即把权力授予他人,“受权”即接受他人赋予的权力。律师接受企业或个人委托发表声明,是“受权声明”,而非“授权声明”。

十、街头店招中的常见差错:“羊蝎子”误为“羊羯子”。羊蝎子是一种常见的大众美食,指羊的脊椎骨,因形状像蝎子,俗称“羊蝎子”。因蝎、羯形似,不少街头饮食店的店招中,将“蝎”写成了“羯”。“羯”读jié,有两个意思:一指羯羊,即阉割了的公羊;二指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匈奴的一个别支。“羊羯子”说不通。

2014年

“议案”“提案”混淆:今年的十大语文差错排在第一的是“两会”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议案”“提案”混淆。“两会”召开期间,网络及部分传统媒体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说法。这无疑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入驻”误为“入住”: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的常见用字错误:“入驻”误为“入住”。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的概念错误:“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再允许生“二胎”,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这可能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病态词语:“国际间”:apec会议报道中的一个病态词语:“国际间”。2014年11月中旬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一些媒体上出现了“国际间”的说法,如“把apec会议当成国际间的交流平台”等。际,即彼此之间。“国际”自然是指国与国之间。其后再加上“间”,便成了叠床架屋。把“国家间”说成“国际间”,这是一种病态表述。

“通信”误为“通讯”:马航mh370失联事件报道中用词滞后:“通信”误为“通讯”。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有关“通信系统”的话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但许多媒体都把“通信”误为“通讯”。“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通讯”是“通信”的旧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于2006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

“拘留”误为“逮捕”:明星“污点”事件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拘留”误为“逮捕”。2014年8月14日,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当时许多媒体报道时却说“房祖名被警方逮捕,成龙代为致歉”等等。“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我国《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规定:“在拘留期限内,公安机关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犯罪事实,办理逮捕手续将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逮捕。”房祖名经审查,北京检察机关在9月17日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对其批准逮捕。可见,“逮捕”是在“拘留”之后发生的事。

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数字用法错误: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媒体上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70几美元”,“油价跌至60几美元每桶”。“70几”“60几”应写成“七十几”“六十几”。“几”是数词,表示二至九之间的不定的数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如:几千、二十几、一百几十、几十万分之一。

“碑文”误为“墓志铭”:清明纪念活动报道中的常见知识错误:“碑文”误为“墓志铭”。清明时节,社会各界组织扫墓活动。在追忆逝者生前事迹时,常引用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媒体报道时常将之称为“墓志铭”。其实,碑文和墓志铭是两回事。墓志铭,一般分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写成,记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写成,内容是对死者的赞扬、哀悼等。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内。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铭。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孙姓名等,有时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松树”误为“松(繁体)树”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繁体字使用错误:

影视作品中,常有用繁体字的场合。多部影视作品中,“松树”误为“松(繁)树”。如年内热播的《红高粱》电视剧中,便有“三径寒松(繁)含露泣”的联语。其实,“松”“松(繁)”是两个不同的字。“松”即松树,本有其字。“松(繁)”本义是头发乱蓬蓬的样子,引申出与“紧”相对的意思,进一步表示酥脆、放开、解开等义。简化字颁布实施后,“松”“松(繁)”合并为“松”。但“松树”不能因此写成“松(繁)树”。

“折桂”误为“折桂冠”:文体新闻报道中的用典错误:“折桂”误为“折桂冠”。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邵佩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桂冠”可以夺得、赢得,但不能说“折”。这一错误也常见于体育比赛的报道中。

2015年

一、诺贝尔奖报道中的用字错误:“生理学或医学奖”误为“生理学和医学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误“或”为“和”,把奖项名称说成“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诺贝尔奖在1900年创立,初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习称诺贝尔经济学奖。生理学和医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相同的科学,只要在其中一个领域获得杰出成就,便有获奖资格。因此,奖项名称两个学科之间用表示选择关系的“或”字连接。如果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和”连接,意思则可能成为需要在生理学和医学上同时取得建树才有获奖资格。这显然不符合该奖项的设置本意。该奖项的英文名称,两个学科间用的连接词也是表示选择关系的“or”,而非表示并列关系的“and”。

二、“九三”阅兵式报道中的概念错误:“抗战胜利纪念日”误为“日本投降日”。

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有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把1945年9月3日说成“日本投降日”。这个说法有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两个日子都和日本投降直接有关。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和“日本投降日”是不同的概念。

三、“抗战”纪念活动中的用字错误:“罄竹难书”误为“磬竹难书”。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各地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在回忆抗战历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报道中,“罄竹难书”常被误成“磬竹难书”,如“日军暴行磬竹难书”“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磬竹难书”。“罄”本指(器皿)空,引申指用尽;古人用竹简书写,“罄竹难书”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难以写完,形容事实多得不可胜数。而“磬”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误“罄”为“磬”和字形相似有关。

四、APEC会议报道中的概念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误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2015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一些媒体在报道会议出席情况时出现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说法。这是经不起推敲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11月成立。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现在共有21个正式成员,其中既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经济体。“成员”和“成员国”不能混为一谈。

五、“反腐倡廉”新闻报道中的文字错误:“严惩不贷”误为“严惩不怠”。

2015年反腐倡廉仍在深入开展,“严惩不贷”是媒体的高频用词,但常被误成“严惩不怠”。网络上还有“严惩不殆”“严惩不待”等多种错误写法。这都和没有正确理解“贷”字的字义有关。“贷”义为宽恕;“严惩不贷”指严厉惩罚,决不宽恕。“严惩”和“不贷”在逻辑上是前后呼应的。“怠”本义为轻慢,引申指懒惰、松懈等;误为“严惩不怠”有点前言不搭后语。

六、《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的常见用字错误:“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

用10年时间研制而成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已于2013年6月正式公布。这是社会文字运用的法律依据。综观2015年的媒体用字情况,有些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已做出明确规定,但在社会用字中没有得到有力执行。“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便是典型的例子。“勠”义为合、并;“勠力同心”意思是协同用力,团结一致。“勠”曾作为异体字被废止,其含义由“戮”字承担。但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勠”字已恢复使用,此后仍把“勠力同心”写成“戮力同心”,是不合规定的。

七、名人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身价/身家。

名人财富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比如2015年“双十一”过后,许多媒体争相帮马云计算财富,报道中常用“身价”一词来表示他的家产增额,有人说增加了十几亿,有人说增加了二十几亿。这种表述无疑混淆了“身价”和“身家”两个不同的词语。“身价”旧时指卖身钱,现在多用来表示知名人士的出场费、劳务费、转会费等,显然都与马云沾不上边。计算马云的家产应用“身家”一词。“身家”本指自身和家庭,可引申指家庭资产。

八、足球赛事报道中的概念错误:“发角球”误为“罚角球”。

中国足球虽在低水平徘徊,但足球赛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15年足球赛事报道中,“发角球”常被误成“罚角球”。足球比赛中,球被守方队员踢出底线,攻方队员获得发球权,在离球出界处较近的球场角落角球区内发球,此称“发角球”,也称“踢角球”“开角球”等。“罚”即处罚。在足球、篮球等球类比赛中,一方队员犯规时,由对方队员执行射门、投篮等处罚,此称“罚球”。守方队员把足球踢出底线,是正常的踢球行为,不构成犯规。“角球”不属“罚球”范围,所以是“发角球”而非“罚角球”。

九、医学报道中的用词错误:“综合征”误为“综合症”。

2015年5月,韩国爆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引起了世界关注,但许多中文媒体在报道中把“综合征”误成了“综合症”。征,意思是征象、表征;症,意思是疾病、病症。在表示具体的疾病时,用“症”;在表示疾病的症状时,用“征”。这种用字分工,在医学界已形成共识。综合征,即代表一些相互关联的器官病变或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它指的不是某种具体的疾病,因此用“征”字。中东呼吸综合征,是指由于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而表现出发热、咳嗽、气短、肌肉酸痛等病征,因病例多集中在中东地区而得名。

十、电影片名中的表达错误:《失孤》。

《失孤》是一部以“打拐”为题材的电影,由刘德华、井柏然、吴君如等主演。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走失,雷泽宽走上了长达十几年的寻子之路。途中偶遇四岁时被拐的修车工曾帅,两人结伴同行,并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谊。最后雷泽宽帮曾帅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而他自己则带着曾帅送他的导航仪,独自踏上寻子之路。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也指年老无子的人。无论是父亲走失孩子,还是孩子被拐与父母分离,都不能称为“失孤”。《失孤》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

2016年

一、航天新闻报道中的读音错误:

“载人飞行”的“载”误读为zǎi。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完成一系列载人飞行任务后,顺利返航着陆。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是迄今为止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在报道相关新闻时,一些媒体的播音员把“载人飞行”的“载”读作了zǎi。“载”是个多音字,既可读zài也可读zǎi。读zài,意思是装乘、携带;读zǎi,意思是记载、刊登。“载人飞行”即飞行器承载人的飞行,其“载”应读作zài而不是zǎi。

二、经济新闻报道中的用词错误:

“一篮子货币”误为“一揽子货币”。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简称SDR)的一篮子货币。不少媒体在报道这则新闻时,将“一篮子货币”说成了“一揽子货币”。货币篮子(Currencybasket)或称一篮子货币,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设定汇率时作为参考而选择一组外币,入选者在组合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以该外币在本国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为基准,是由多种货币按不同的比重所构成的货币组合。

“一揽子”指对各种事物不加选择地包揽在一起,如一揽子计划、一揽子交易等等。“一篮子货币”中的货币恰恰需要精心选择,不能“一揽子”都进来。

三、美国总统大选报道中的量词混淆:

“任”误为“届”。2016年11月,唐纳德·特兰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有媒体说他当选美国第45届总统,也有媒体说他当选美国第58届总统。这种说法不一的情况是因混淆了量词“任”和“届”导致的。美国实行总统制,每四年举行一次总统选举,总统任满四年为一届。如果总统在任期内因故由其他人接替,接替者仍被视为同一届总统。

如果同一人在不连续的数届总统选举中当选,每当选一次就算一任。简而言之,“届”是由选举决定的,一次选举即产生一届总统;“任”是由总统的更换来定义的,每更换一次即产生一任总统。据美国历史,特朗普当选的是第58届美国总统,也是第45任美国总统。

四、英国脱欧公投报道中的概念错误:

“脱离欧盟”误为“脱离欧洲”。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其结果是英国“脱欧”。有些媒体在报道这次事件时,把“脱欧”解释为“脱离欧洲”。这属于明显的概念错误。其实,英国脱离的不是欧洲,而是欧盟。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简称欧盟,是一个推行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英国在1973年加入欧洲共同体,1991年签署《欧洲联盟条约》。脱欧派在公投中胜出,英国脱离欧盟将成为事实。欧洲是一个地理概念,英国处在其中,不可能根据投票选择脱离这个地方。

五、韩国“亲信门”事件报道中的词形错误:

“手足无措”误为“举足无措”。2016年10月中旬,韩国总统朴槿惠被曝出亲信干政丑闻,不少新闻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用“举足无措”来形容朴槿惠执政团队的慌张和混乱。汉语中没有“举足无措”,只有“手足无措”。措,义为安置、安放,如措辞、措身、措手不及。手足无措,即手和脚都没地方安放,比喻不知所从、举止慌乱。之所以会出现“举足无措”这样的误用,可能是和“举足轻重”一词发生了混搭。

六、娱乐新闻报道中的用字错误:

“凭借”误作“凭藉”。2016年11月26日,冯小刚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获“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奖。在报道新闻时,很多媒体都说:“冯小刚凭藉《我不是潘金莲》夺大奖……”“凭藉”是不规范的,正确的写法是“凭借”。过去,“藉”(jiè)可表假托、利用之义,简化字颁布使用后,此“藉”已经简化成“借”。因此,依照现在的用字规范,只能写作“凭借”,不能写作“凭藉”。

七、娱乐明星的用字错误:

“令人髮指”误为“令人發指”。2016年8月31日,相声演员郭德纲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所谓《德云社家谱》,全用繁体字书写。遗憾的是,出现了好几处错误,“令人髮指”误成“令人發指”就是一例。“发”既是“髮”(fà,毛发的发)的简化字,又是“發”(fā,发展的发)的简化字。“令人发指”的意思是,让人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其“发”指头发,用繁体字书写,显然是“髮”而非“發”。

八、体育明星的词形错误:

“作为”误为“做为”。2016年11月17日,林丹发出了一条个人微博就出轨一事向家人道歉。这条道歉微博说:“做为一个男人……”“做为”应是“作为”之误。“做”“作”两字在语用中常常纠缠难辨,有时甚至含混不清,但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运用规律可循:表示抽象语义多用“作”,表示具体语义多用“做”。“作为”是介词,常用来引进人的某种身份或事物的某种性质,如“作为一个学生,必须遵守课堂纪律”等。无疑表示的是抽象语义,所以是“作为”而非“做为”。

九、广告宣传中常见的用字错误:

“绅士”误为“绅仕”。“绅士”常出现在男装广告上,如某品牌男装每年都进行“优雅绅仕形象大使评选”,香港明星黄宗泽就当选了今年的“新绅仕”,大幅广告贴满大街小巷。其中的“绅仕”是“绅士”之误。“士”古代指未婚男子,也可做成年男子的通称,或做男子的美称;“仕”则作动词用,通常指做官。“绅士”指有现代文明修养的男士,其“士”是对男子的美称,不能写作“仕”。

十、常见的食品名用字错误:

“黏豆包”误为“粘豆包”。“黏豆包”是北方的一种传统点心,采用黄米、红豆等材料制作而成,具有黏性特点。店招、广告牌及食物包装袋上基本上都被误成了“粘豆包”。“黏”(nián)和“粘”(zhān)本为两字,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颁布实施,“黏”作为“粘”的异体字废除。“粘”于是身兼二职,既表“粘”的意义也表“黏”的意义。

1988年公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将“黏”恢复使用,被确定为规范字。从此,“黏”和“粘”又各自独立,担负不同的意义:“黏”是形容词,表示糨糊、胶水等具有的使物相连的性质;“粘”是动词,指依靠黏性把东西互相贴合。误“黏”为“粘”,也常见于其他用字场合。

2016年

一、电视中的人名误读:老舍的“舍”误读为shè:

央视2017年2月开播的《朗读者》节目中,濮存昕和董卿强调老舍的“舍”应该读作shè,在观众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实这是缺乏依据的,正确的读法是shě。

“舍”有shě和shè两个读音。读shě,义为舍弃;读shè,义为房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舍予是舍我、无我的意思,“舍”即舍弃,应读第三声。老舍的“舍”和舍予的“舍”同音。根据亲友回忆,老舍生前自己也读shě。如果读shè,“老舍”便成了老房子,显然不是这个笔名的寓意。

二、“双十一”宣传中的用字错误:“青蘋之末”误为“青萍之末”:

今年“双十一”马云推出了一部功夫影片,其主题曲《风清扬》将“青(蘋)之末”的“(蘋)”误成了“萍”。

“青(蘋)之末”出自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青(蘋),是一种草本植物,其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伸出水面,只要水面有风,青(蘋)就像测风仪一样轻轻摇动,后世以“青(蘋)之末”比喻事物处于萌芽状态。而“萍”则指水生植物浮萍,其叶片贴在水面上,不会随风而起。所以,“风起于青萍之末”是不合常理的。

三、热播电视剧中的读音错误:“参商”的“参”误读为“cān”:

2017年热播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有句台词“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剧中人将“参”读成了cān,正确的读法是shēn。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出自杜甫诗《赠卫八处士》,“参”“商”指的是参星和商星,均是二十八宿之一。参星在西,商星在东,二星此出彼没,不会同时在天空中出现。人们常用“参商”比喻亲友分离后不得再见。“参”读cān时有加入、参加、参考等义,与上述台词无关。

四、“虐童”事件报道中的用词错误:“非营利”误为:“非盈利”:

2017年11月,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引爆媒体,社会为之震惊。有媒体在报道中提到有关涉事单位时称之为“非盈利组织”,正确表述应是“非营利组织”。

“营利”即谋求利润。“营利组织”是指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组织机构;而“非营利组织”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组织机构,通常指学校、医院、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社会福利机构等等。“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区别在于其经营目的是否是获取利润。“盈利”指扣除成本后的利润,“非盈利”即不产生利润,显然不符合“非营利组织”的属性。

五、灾害报道中的概念混淆:“飓风”误为“台风”:

2017年8月哈维飓风登陆美国,给当地带来了巨大自然灾害。不少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把“哈维”误称为“台风”。

何为“飓风”何为“台风”,气象学上是按地理位置进行区别的: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称“飓风”;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称“台风”。被命名为“哈维”的热带气旋产生于大西洋,显然是飓风而不是台风。

六、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法律词语误用:“起状书”误为“起诉书”

曾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宝强离婚事件,因法院公布了新的相关调查结果,2017年再次引起热议。有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把王宝强当时递交法院起诉离婚的“起诉状”误成了“起诉书”。

“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了向人民法院起诉而递交的法律文书。“起诉书”则是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的法律文书,又称“公诉书”。“起诉状”和“起诉书”的发起人有别,属两种不同的法律文书。

七、影视演职员表中的词语误用:“领衔主演”:

影视剧演职员表中,多有“领衔主演”一项,一般都是多人并列。这是不合“领衔”一词的本义的。所谓“领衔”,是指在共同署名的文件中,排名在第一位的人。后来也指在艺术表演者的名单中,排名在第一位的演员。

不管用于什么场合,“领衔”只能是一个人,不能是一群人。

八、不得体的礼貌用语:“敬请期待”:

社会礼貌用语中,“敬请期待”呈流行趋势。商店即将开张,商家总会挂出横幅:“开业在即,敬请期待。”电视剧即将播出,电视台也会推出预告:“开播在即,敬请期待。”谦恭的“敬请”和自负的“期待”,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组合。

所谓“期待”,是充满期望的等待,这是一种主观感情的显示;强行要别人“期待”,至少是有背于传统礼仪的。正确的用法是“敬请赐候”。

九、社会管理报道中用词错误:“城乡接合部”误为“城乡结合部”:

“接合”是连接在一起的意思;“结合”则是人和事物间发生了密切联系,凝结为一个整体。“城乡接合部”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区域在区划管理上往往比较复杂,通常兼具了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性质。

鉴于“城”和“乡”只是地理上的邻接关系,不是组织上的结合关系,是不宜写成“城乡结合部”的。

十、商业广告中的用词错误:“一诺千金”误为“一言九鼎”:

装潢公司在电视上承诺十九天完成家装工程,拖一天罚一千元;又在报纸上连续刊登巨幅广告,主题词是“一言九鼎十九天”。类似差错也见于其他商业宣传,如“当天发货,一言九鼎”。这些“一言九鼎”都应改作“一诺千金”。“一诺千金”典出《史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用“一诺千金”比喻说话算数。

“九鼎”相传为夏禹铸造的九个鼎,后成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物;“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重、威力大。商家用“一诺千金”意在表示信守承诺,用“一言九鼎”则成了自我吹嘘。

该文章由作者:【齐羽】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