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米(禾本科高梁属)

高粱脱壳后即为高梁米,俗称蜀黍、芦稷、茭草、茭子、芦穄、芦粟等,是我国传统的五谷之一。属于禾本科高梁属一年生草本,是古老的谷类作物之一。有食用及药用多种功效。高粱米是高粱碾去皮层后的颗粒状成品粮。高粱又称红粮、蜀黍,古称蜀秫。主要产区集中在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以及西南地区丘陵山地。按其性质分,有粳性和糯性两种,粒质分为硬质和软质。籽粒色泽有黄色、红色、黑色、白色或灰白色、淡褐色五种。

高粱米(禾本科高梁属)

形态特征

籽粒色泽有黄色、红色、黑色、白色或灰白色、淡褐色五种。高粱米的子粒呈椭圆形、倒卵形或圆形,大小不一,呈白、黄、红、褐、黑等颜色,一般随种皮中单宁含量的增加,粒钯由浅变深。胚乳按结构分为粉质、角质、蜡质、爆粒等类形,按颜色又有白胚乳和黄胚乳之别。

地理分布

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高粱起源于非洲,公元前2000年已传到埃及、印度、后入中国栽培。主产国有美国、阿根廷、墨西哥、苏丹、尼日利亚、印度和中国。

栽培技术

地区高粱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逆能力,无论平原肥地,还是干旱丘陵、瘠薄山区,均可种植。山西地区是高梁主要产区之一。

高粱的种植可分为春作与秋作两种。春作播种期约在农历三月底至四月中旬,时间不宜过早,因早期播种气温低,生长缓慢,遇到寒流易枯死,秋作则选在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下旬之间播种,时间不宜太迟,以免生育中后期遇低温,影响生育而延迟成熟期。其栽培过程大致如下:

整地

先将堆肥撒施于耕地上,然后耕犁12~15公分(4~5寸)深,充分耕碎土块,除去杂草,并耙平土面,按照行距50公分开挖4~6公分深的植沟。

播种量

每公顷约需15~20公斤种子,种子可向当地乡镇农会购买。

播种法

播种法分点播及条播两种,一般以条播为主,把种子均匀播于植沟内然后复土厚约3公分。

施肥法

1.春作及秋作:堆肥于整地前撒施于田间,然后翻入土中,磷肥全量及氮钾肥半量作基肥,于播种前施用,余半量氮钾肥于播种后30天施用。

2.宿根栽培:半量肥料于主作收获后10天施用,余半量于主作收获后30天施用。肥料施用位置应离植株10~15公分,以免伤及植株。

田间管理

1.间苗补植:高粱播种后20~25天,苗高15公分时,实施第一次间苗,到苗

高25~30公分,实施第二次间苗,最后株距保持约10公分,如发现缺株时,可挖取间苗中要拔除的健壮苗来补植。

2.中耕除草:高粱生育期间,按照杂草发生情形,实施中耕除草2~3次,尤其生育初期,特别注意将杂草除净,以免影响发育。若使用除草剂时,应在播种复土后萌芽前喷施。

3.培土:第一次中耕除草后,随即施追肥于植株旁,并将土壅培于植株茎部,以防止倒伏,促进发育。

4.灌溉排水:高粱耐旱,但在幼穗形成期乳熟期(播种后75天左右)如遇干旱,影响产量很大,应加以适量灌溉。在多雨季节,应随时排除积水,以免发生病虫害及延长成熟期。

宿根栽培

1.切茎:春作收获时,即时于离地面1~2公分处将茎切断,切茎的时期越早越好。

2.施肥:施肥量及肥料种类施肥时期如前述进行。

3.疏芽:切茎后每株萌芽数可达2~5株,但每株以留健芽二枝为原则,其余的芽应早日摘除,以免吸收养分。

4.其他管理:如中耕除草,收获调制等作业均与高粱的一般栽培法相同。

化学除草

高粱田的化学除草具有除草及时、效果好、劳动强度轻、工效高、成本低等优点。推广和应用化学除草,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粱田的化学除草主要在播种至出苗前,和出苗后5~8叶两个时期进行。

主要成分

高梁的果实称为高粱米,一般含淀粉60%一70%。每100克高梁米中含蛋白质8.4克,脂肪2.7克,碳水化合物75.6克,钙7毫克,粗纤维0.3克,灰分0.4克,钙17毫克,磷188毫克、铁4.1毫克,硫胺素0.14毫克,核黄素0.07毫克,尼克酸0.6毫克,维生素B10.26毫克、维生素B20.09毫克。每百克高粱米的发热量为1525.7千焦耳。

高梁中含的脂肪及铁较大米多高粱籽粒含有的丹宁,绝大部分存在于种皮和果皮中。丹宁有涩味,妨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容易引起便秘。为了消除丹宁对人体的不良影响,碾制高粱米时,应尽量将皮层去净。食用时,可通过水浸泡及煮沸,以改善口味和减轻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营养成分,按占干物质计,粗蛋白质9%,粗脂肪3.3%,碳水化合物85%,粗纤维1%,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族。其中,蛋白质以醇溶性蛋白质为多,色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较少,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如将其与其他粮食混合食用,则可提高营养价值。

价值

药用价值

别名木稷、藋粱(《广雅》),芦穄(《食物本草》),蜀秫、芦粟、获粱

(《纲目》),番黍(《瓯治遗事》)。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rghumvulgarePers.

来源禾本科高粱SorghumvulgarePers,,以种子入药。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

性味《纲目》:"甘涩,温,无毒。"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化学成分幼芽、果实含p-羟基扁桃腈-葡萄糖甙、水解产生p-羟基苯甲醛、HCN和葡萄糖。

备注高粱佛焰苞能清热止血,治一切失血之病。高粱根能利小便,以及膝痛,脚跟痛。

功能主治1.《纲目》:"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粘者与黍米功同。"2.《四川中药志》:"益中,利气,止泄,去客风顽痹。治霍乱,下痢及湿热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

附方治小儿消化不良:红高粱一两,大枣十个。大枣去核炒焦,高粱炒黄,共研细末。2岁小孩每服二钱;3~5岁小孩每服三钱,每日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临床应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取碾高粱的第2遍糠,除净硬壳等杂质,置锅中加热翻炒,至呈黄褐色,有香味时取出放冷。每天3~4次,每次0.5~1钱口服。治疗104例,其中100例多在服药6次以内治愈,4例无效。

药用植物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环境。耐旱。宜选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4-5月播种,按行距50cm开沟,点播,间距约20cm,播后盖土。

田间管理,出苗后,中耕除草2-3次,结合中耕除草,将过密的苗间掉。追肥1-2次,肥料以氮肥和厩肥。

食用价值

高粱味甘、性温、涩,入脾、胃经;

具有和胃、消积、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的功效;

主治脾虚湿困、消化不良及湿热下痢、小便不利等症。

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可以治神疲无力,胃疼泛酸等。

高粱米外用有燥湿敛疮作用,可以治杖疮,鹅口疮等。

适用人群:一般人都可食用

米粥

材料高粱米50克,冰糖适量。

制作

煮高粱米为粥(高粱米需煮烂),加入冰糖再煮,糖化后温服。

功效健脾益胃,生津止渴。

米糕

材料高粱米(600克),红豆沙(300克),白砂糖(150克)

制作

将高粱米洗净,倒入适量清水,放入笼内蒸熟,备用。

取2只瓷盘,取一半高粱米放入盘内铺平,用手压成二三厘米厚的片,剩下的高粱米放入另一盘内压好。

将压好的高粱米扣在案板上,用刀抹平,再铺上厚薄均匀的豆沙馅,然后将另一半高粱米扣在豆沙馅上,再用刀抹平,食用时用刀切成菱形块,放入盘内,撒上糖,即可食用。

选购贮藏

选购妙招

优质高粱米呈乳白色,有光泽,颖粒饱满、完整、均匀一致;用牙咬子粒,断面质地紧密,无杂质、虫害和霉变;具有高粱固有的气味,嚼食味微甜。

加工贮藏

高粱米一定要煮烂,作粥食用勿放碱。宜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处。

用法用量

1.高粱米一定要煮烂,供早晚食用;高粱米可制作干饭、稀粥,还可磨粉用于制作糕团、饼等。

2.民间常用高粱米一份、甘蔗汁四份,一同放入锅内煮成高粱甘蔗粥,具有益气生津之作用,对老人痰热咳嗽、口干舌燥、唾液黏涎者有食疗作用。

3.高粱米或碾粉熟食,有健脾益胃、充肌养身的作用,煮粥滋养,供脾虚有水湿者食用。

4.不宜常吃加热后放置的高粱米饭或煮剩的高粱米饭,不宜加碱煮食。

该文章由作者:【大尸兄】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