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伦(曾用名李贵林),1925年3月15日出生于河北乐亭,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8年李季伦从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0年调入北京农业大学工作,历任讲师、讲师、副教授、教授;1980年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化系进修;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季伦主要从事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工作涉及生物固氮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部门的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制。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5年3月15日,李季伦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
学习经历
1943年,李季伦考入了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
工作经历
1948年,李季伦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0年,李季伦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历任讲师、讲师、副教授、教授。
1958年,李季伦在中国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植物生长激素——赤霉素。
1973年,李季伦开始了动物增重激素——“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
1980年6月,李季伦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化系进修(至1982年6月)。
1985年,李季伦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李季伦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2年,李季伦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5年,李季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季伦在研究固氮酶催化机制过程中,证实HD形成是固氮酶的通性,而且是绝对依赖N2的论证了伴随固氮酶催化还原N2生成NH2的同时,有两个主要的放H2反应。在研究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过程中发现由玉米赤霉菌所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也是高等植物的一类与发育密切有关的新型激素,由胶孢镰刀菌所产生的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还在中国成功地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玉米赤霉醇、马杜霉素、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等农用发酵产品。
学术论著
截至2013年9月,李季伦编写、翻译了300万字的专著,编著有《微生物学》(与俞大绂教授合编,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微生物生理学》(主编)等六部设计规范,发表论文130余篇。
承担项目
截至2013年9月,李季伦先后主持了项目有“973”、“86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十五”攻关等科研项目。
起止日期 |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
1987-1990 | 赤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 | 李季伦、颜方贵、王益民 |
1988-1990 | 固氮酶放氢机制 | 李季伦、吴柏和、张振水、何路红、闫大来、刘宏生 |
1987-1990 | 玉米赤烯酮高产菌种的选育及其发酵工艺的研究 | 李季伦 |
1987-1991 | 饲料添加剂-莫能菌素的研究 | 郑应华、李季伦、周前、吴宏宇 |
1987-1990 | 农用生理性物质及微生物制剂的开发和工艺改进-阿弗米丁的研制 | 李季伦、宋渊、李彤、 |
1988-1990 | 高效联合固氮体系遗传工程 | 李季伦、吴柏和、张耀平、何路红、闫大来、刘宏生 |
1989-1990 | 玉米联合固氮能力的开发利用 | 张耀平、李季伦、何路红、吴柏和 |
1993-1995 | 巴氏梭菌固氮 | 李季伦、吴柏和、张振水 |
1990-1993 | 微生物及其产物在石油工业上的应用 | 李季伦、田杰生 |
1991-1995 | 阿弗米丁的开发 | 李季伦、宋渊、李彤、唐慧 |
1993-1994 | 阿弗米丁的中试 | 李季伦、宋渊、李彤、唐慧 |
1991-1995 | 玉米联合固氮的研究 | 何路红、李季伦、闫大来 |
1990-1992 | 串珠镰刀菌素的快速检测和解毒方法 | 章红、李季伦 |
1992-1993 | 虾青素的研究 | 李季伦、王秋旗 |
1991-1995 | 马杜霉素的研究 | 李季伦、郑应华、文莹 |
1991-1995 | 马杜霉素的研究 | 李季伦、郑应华、文莹 |
1993-1995 | 马杜霉素的研究 | 李季伦、郑应华、文莹 |
1996-2000 | 高效低毒兽用抗生素—-生物技术开发微生物农药 | 李季伦 |
2001-2004 | 伊维菌素(Ivermectin)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 文莹、李季伦 |
1998-2001 | 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HA | 李季伦、田杰生 |
2000-2002 | 巴西固氮螺菌中flbD基因及其相邻基因的克隆、测序和功能分析 | 李季伦 |
2003-2005 | 固氮酶催化N2和H+还原机制 | 李季伦 |
2002-2004 | 趋磁细菌高密度培养及其固氮酶特性 | 李季伦 |
2000-2002 | 固氮酶活性中心催化N2和H+还原位点的分析 | 王友绍李季伦 |
2000-2002 | 用酵母双杂合系统克隆固氮螺菌中的固氮负调空基因 | 赵银锁 |
2002-2004 | 生物化工原料与新材料(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 | 李季伦 |
2002-2007 | 联合(内生)固氮基因调控与氮素贡献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 李季伦 |
2000-2002 | 巴西固氮螺菌NifA活性调节机制 | 李季伦 |
2003-2008 | 农业微生物杀虫防病功能基因的发掘和分子机理研究(子课题名称重要农用抗生素的基因簇资源发倔及组合生物合成 | 李季伦 |
2004-2005 | 农用抗生素的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 李季伦 |
2004-2005 | 新型高效固氮菌剂的研究 | 张耀平李季伦 |
2001-2005 | 高产细菌钠米磁性颗粒基因工程大肠杆菌的构建 | 李颖、田杰生、李季伦 |
2006-2008 | 菌磁小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李季伦 |
2006-2009 | 工业发酵制备细菌纳米磁小体工艺技术特殊设备 | 姜伟、李季伦、李颖、王珍芳 |
2004-2005 | 磁细菌优化培养及纳米磁小体应用基础研究 | 李颖,李季伦,姜伟 |
人才培养
截至2015年10月,李季伦先后培养研究生7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4人,带博士后2人。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1985年9月 | 部属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1983—1984年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 |
1986年5月 | 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 北京市总工会 |
1986年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北京市总工会 |
1989年4月 | 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度) | 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 |
1990年4月 |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 | 国家计委、国家教委、中科院、农业部 |
1990年5月 |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人事部 |
1991年10月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1995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1983年—1995年 | 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
1985年—1991年 |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1985年—1988年 | 《微生物学报》第四届编委会副主编 |
1988年—2006年 | 《微生物学报》第五、六、七、八届编委会主编 |
1991年—1995年 | 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 |
1991年—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编(中、英文版,2002年至今) |
1992年—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1994年—1996年 |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
2006年—2021年 | 《微生物学报》第九、十、十一届编委会顾问 |
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 | |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人物评价
他的研究很小,小到只能用显微镜去观察;他的研究又很大,关系着国计民生,祖国荣誉。他是李季伦,一个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用燃烧生命的奉献,执着于研究的科学家。(新华网评)
该文章由作者:【海贼王 百科】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