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苏州街,地处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后湖,是一个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颐和园苏州街银首饰楼等。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
简介
苏州街,地处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后湖,是一个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原型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督造的苏州第一街——七里山塘。
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颐和园苏州街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发展历史
苏州街原称万寿买卖街,始建于乾隆年间清漪园时期。位于万寿山后河两岸,是一条模仿江南水乡街市建造的宫廷商肆。乾隆四十年(1775),山后的铺面房曾经维修,挑换柱木,油饰彩画,乾隆四十五年(1780),铺面房中的锦成号、芳雅斋两座转角楼九间建筑挑换柱木佗梁、铺板,揭瓦头停,拆砌墙垣,找补油饰。买卖街从乾隆时建成存在了近百年时间。咸丰十年(1860),买卖街上所有铺面建筑都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焚毁,留下的只是颓垣断壁,一片废墟。
光绪十二年(1886)慈禧修建颐和园曾绘制出一张《颐和园万寿山内后山长何添建点景房间游廊等图样》拟将买卖街改为园林建筑但此图样并未落实,买卖街任其荒残。至1949年解放时,街市残垣断壁、荒草从生。
1962年,颐和园利用疏浚后湖的机会,将两岸杂草铲除,清出买卖街的基址。
1983年,拟重建该处景区,由于缺少初建档案史料,经参考市园林局金柏苓《万寿山后山买卖街复原、分析及改造的设想》,并查勘遗址地基尺寸,拟出初步方案,以恢复清漪园时景观为目的,先在三孔石桥东西、原买卖街东西界之一半范围内,重建铺面房90间,完全仿民间建筑,青瓦白墙,褐色门窗,不加彩画,但保持牌楼、牌坊、拍子等。重建绘芳堂,按照园林建筑油饰彩画。但因对于重建后如何使用考虑未决,这次初步方案未上报。
1986年3月27日,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旅游协调小组及中央、北京市各有关单位领导30余人来园考察旅游资源。7月30日,国家旅游局计划司、北京市委政策调研室、市旅游资源协调小组、市旅游局、市园林局等有关领导来园,确定投资项目中安徘重建苏州街工程。研讨重建苏州街工程设计厂重建工程包括苏州街、绘芳堂、金粟山、嘉荫轩。
1986年10月15日,由颐和园管理处规划,清华大学设计的后湖买卖街复建工程正式开工,全部工程用了4年。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复建苏州街三孔石桥以西南岸上的铺面房14栋计46间,1座垂花门,6座牌楼、牌坊。绘芳堂上下两层6间,金粟山3间,值房2间,2座亭,11间廊,1987年9月20日竣工。
第二期,复建苏州街三孔石桥以西北岸上的铺面房十四栋计3间、垂花门1座,小门楼1座,牌楼牌坊4座。嘉荫轩3间、耳房4间、亭1座。第三期,复建苏州街三孔石桥以东南北两岸上的铺面房36栋计126间、垂花门1座、牌楼牌坊9座。建木桥两座、修4座,修石桥1座,建石阶4处,1990年9月16日竣工,共计完成苏州街铺面房六十四栋217间,垂花门3座、小门楼1座,牌楼牌坊19座。绘芳堂1座、金粟山1座、嘉荫轩1座共计房室18间,亭3座,廊11间,工程量2870平方米。
苏州街1990年9月16日对外开放。颐和园北宫门内竖立一方石碑,上书“英法联军烧毁清漪园一百三十周年,于遗址复建苏州街工竣并陈列开放,此志”以示纪念。此后,1991年至1994年又投入大量资金对苏州街铺面房进行维护、抢险维修及重作油饰彩画。
建造背景
从颐和园北宫门进园,必走过一座三孔石桥,桥下是苏州街,说起这条街便要提到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清漪园是乾隆时期的叫法,到了慈禧太后那里才改称颐和园。
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便被江南美景所迷,那六下江南,也有说是八下,是不是“假公济私”只为一消对江南的思念?那会江山都是他的所以也没有假公济私一说了,反正,他就是太迷恋江南风光了,既然身在北方不能天天生活在江南,那没关系,咱在京城造一个“江南”!于是在西山玉泉山一带,有了三山五园的格局,清漪园于1750年开始建造,乾隆作为总设计师,那是相当的重视了,并组建了当时最顶尖的团队进行施工。
有了江南园林,自然不能少了乾隆喜欢的江南街肆店铺那热闹场景,于是在皇家园囿内便有了三处著名的买卖街市,一是圆明园同乐园买卖街;二是清漪园后河买卖街;三是从现在三环边上中关村附近的"苏州街"。
景观布局
苏州街既是一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列于宫苑之中,小巧玲珑,依山面水,宛如江南图画点缀在后山后湖的建筑轴线上,更加衬托了后湖的宁静典雅,把城市山林集中形象地再现出来,成了乾隆皇帝的母亲最喜欢游玩之处。
苏州街无论水中还是水边的建筑,皆与万寿山上景观呼应,整体布局,造景有序。而复原工作以实物为依据,不增不减,不移不挪,不放大不缩小,真实再现从历史上和后湖空间中丢失了一个多世纪的这组建筑群。
建筑特色
清漪园时期
清漪园买卖街的铺面房,尺度小于一般建筑,每间面积仅为一般建筑的四分之一。建筑形式纯属民间典型的铺面房,不是宫廷中的大式做法。青瓦、灰砖、粉墙,描绘了江南民间房舍的朴使用了北方的风格,以北方建筑富丽素清淡,而牌楼、牌坊及拍子的修建上又、浓艳的色彩渲染点缀于江南清秀妩媚的水乡之中,营造出皇家园林特殊的宫市特色。
清漪园买卖街的建造,是对自然客观环境所作的模仿。但其模仿的对象不是江南秀美的山水风景,而是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市井街巷。在清宫档案中买卖街的全名为“万寿买卖街铺面房”,它的建筑形式和地理环境有别于圆明园和苏州街。乾隆皇帝奉母游园时,命太监和宫女临时装扮成村民市女,在街内品茶易物,乾隆皇帝和其母亲坐在精致的小画舫中,在噜声唯呀和吴歌软谁的叫卖声中,享受着熙熙攘攘的街景,仿佛又一次游历了江南城镇,而从中得到一些乡间野趣。
颐和园时期
在颐和园整体建筑布局中,后山后湖建筑群,将中国西部西藏式的庙宇同江南水乡的临水街市浓缩在一个风景区里,安排在一条建筑抽线上,堪称匠心独运。苏州街在别处也有修建,但是此处的景区环境,在中国皇家园林中仅此一例。如今,在重新修建的买卖街上,酒楼、茶馆、钱庄、当铺、染坊、书肆、糕点铺、小吃店等铺面,仍在用一种传统与古朴的面貌,演绎着二百多年前的故事。
地理位置
颐和园苏州街位于北京西北郊,颐和园北门附近,在苏州河中段,南起紫竹院西侧的万寿寺,北至海淀镇西侧,周围紧挨着会芳堂址、慈景点等其他古迹。
该文章由作者:【鬼道】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