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公立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兴办、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西安交大”,位于古都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九所高校之一,“双一流”战略的36所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是中国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111计划”成员,“珠峰计划”首批11所名校之一,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兴庆、雁塔、曲江、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四个校区占地约4480亩,下设27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开设90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7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有教职工6500多人,在校生4.4万多人。

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公立大学)

办学历史

南洋初创

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派大臣盛宣怀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和对旧式教育机构进行改革的建议,并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筹款议建新式学堂,定名曰“南洋公学”。

1897年1月26日(光绪22年12月24日),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的奏折,得到清廷正式批准。盛宣怀亲自担任公学督办,何嗣焜担任总理。南洋公学初建时,分为四院: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与以后逐步设立的特班、政治班、商务班和东文学堂构成了完整的新式教育体系。

开办工科

南洋公学于1905年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隶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唐文治老校长增设铁路专科(后更名为土木科)、电机专科(后更名为电气机械科)、航海专科,学校就由培养商务为主的人才转而为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定名交大

1920年8月,叶恭绰出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同年12月,叶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材”为由,将交通部所属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改名为交通大学,由叶恭绰兼任交通大学校长。1921年8月1日,本校正式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英文名字是:Chiao Tung University, Shanghai Branch。

1922年6月,交通大学奉令改设两校。上海——校名曰“交通部南洋大学”;唐山——校名曰“交通部唐山大学”,各设校长,均直辖于本部。其北京学校各科,分别编入沪、唐两校。

1927年3月,本校开始第三次改组,交通部属的三所学校,上海的南洋大学改称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唐山大学,改称为第二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改称为第三交通大学。

1928年11月,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由铁道部长孙科兼任校长。

1937年8月1日起,交通大学划归教育部管辖,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科学学院改称理学院,机械、土木、电机三学院改称系,合组工学院。

战争烽火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交大校舍被日寇强占,本校不得不多方设法在法租界内维持上课。至1940年由于后方抗战和建设急需工程人才,在重庆小龙坎筹建交通大学分校;后又逐渐扩建、发展,于1942年8月在重庆九龙坡建立国立交通大学本部。重庆国立交通大学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办学,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交大渝校和沪校两地的师生们满怀胜利的喜悦,积极复员,会合建校。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交大被上海军管会接收,交通大学53年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院系调整

1952年前后,全国高校按照中央决定,仿效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开始院系调整。院系调整前.交大共设3个院,即理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共17个系,即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3个系,工学院的土木、机械、电机、航空、造船、工业管理、化工、轮机、水利、纺织等10个系及电信技术专修科,管理学院的运输管理、财务管理、电信管理、航业管理等4个系,此外还设一电信研究所。

1950年8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文交通大学,将航业管理系并入上海航务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1951年6月10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交大.将运输管理系调入北方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

1951年6月12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发文对交大院系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管理学院被撤销。

1.电信管理系调整到电机系;

2.工业管理工程系调整到机械系;

3.轮机系调整到造船系,设轮机组;

4.纺织系与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合并成立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

5.运输管理系调整到北方交通大学(已发文);

6.财务管理系调整到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7.复旦大学土木系调整到交大土木系。

1952年,交通大学机械、电机、造船三系得到加强,其余院系几乎全部被调出,经过院系调整交通大学成为机械类、电机类、造船类共设7个系的多科性工科大学。从交通大学调整到其他学校的系科有:

理学院的数学系、物理系、比学系三系的师资、设备除留下工学院教学所需之外全部调整到复旦大学,部分师资调整到华东师范大学。自此,交通大学理学院撤销。

土木工程系全部调整到同济大学;航空工程系全部调整出去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后迁至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水利工程系全部调整出去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化学工程系全部调整出去合并成立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

1954年,交大汽车专业调整到长春,合并成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6年暑假,交通大学造船系从交大分出,独立为上海造船学院(后并入交通大学上海部分);交大电讯系电话电报通讯专业调整到成都合并成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

大树西迁

1955年,由于东南沿海局势紧张,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全部迁往西安。1956年起,交大师生在校长彭康率领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承担历史使命,开展迁校工作。1957年,由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根据交通大学的实际情况和上海、西安两地的建设需要,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的大部分科系师生、档案文献、图书典藏迁往西安,作为交通大学的西安部分;小部分留在上海并与原上海造船学院及筹办中的南洋工学院合并,作为交通大学的上海部分,两部分为一个学校,一个系统,统一领导。

1959年3月,中央确定了第一批重点建设的大学,交通大学的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均列为全国十六所重点大学之一。由于交大西安、上海两部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加上距离较远、管理不便,国务院于1959年7月批复交通大学在西安、上海两地独立建校。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被任命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重点建设

八十年代初,西安交通大学成为“七五”、“八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五所大学之一;

九十年代初,西安交通大学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七所大学之一;

199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九所大学之一。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卫生部所属西安医科大学、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实现合并。

校名更迭

时间

中文校名

学校驻地

1896-1904

南洋公学

上海Shanghai

1905-1906

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上海Shanghai

1906-1911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上海Shanghai

1911-1912

南洋大学堂

上海Shanghai

1912-1921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上海Shanghai

1921-1922

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上海Shanghai

1922-1927

交通部南洋大学

上海Shanghai

1927-1928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上海Shanghai

1928-1942

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上海Shanghai

1942-1946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校)

重庆Chongqing

1946-1949

国立交通大学

上海Shanghai

1949-1957

交通大学

上海Shanghai

1957-1959

交通大学(西安)

西安Xi'an

1959-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Xi'an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月,学校有教工6551人,其中专任教师3717人。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4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5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0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91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双聘)、侯洵(专职)、姚熹(专职)、王占国(双聘)、张国伟(双聘)、姚振兴(双聘)、陶文铨(专职)、贺林(双聘)、杨焕明(双聘)、王锡凡(专职)、周卫健(双聘)、徐宗本(专职)、李应红(双聘)、王立鼎(双聘)、郝跃(双聘)、何雅玲(专职)、顾瑛(双聘)、管晓宏(双聘)、郭烈锦(专职)、姚期智(双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双聘)、李鹤林(专职)、柳百成(双聘)、邱爱慈(专职)、郑南宁(双聘)、周丰峻(双聘)、高金吉(双聘)、张心湜(专职)、雷清泉(双聘)、孙九林(双聘)、汪应洛(专职)、卢秉恒(专职)、王浩(双聘)、李立浧(双聘)、陈肇隆(双聘)、张生勇(双聘)、蒋庄德(双聘)、杨善林(双聘)、王辰(双聘)、王广基(双聘)、王华明(双聘)、陈晓红(双聘)、王双明(双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学俊

安芷生

侯洵

/t姚熹

王立鼎

王占国

李济生

陶文铨

王锡凡

周卫健

徐宗本

李应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友柏

林宗虎

李鹤林

柳百成

邱爱慈

郑南宁

周丰峻

张心湜

雷清泉

孙九林

汪应洛

卢秉恒

蒋庄德

已故院士

周惠久

屈梁生

刘兴洲 

姓名

工作单位

专业方向

特聘教授

苏光辉

能动学院

核科学与技术

王秋旺

能动学院

工程热物理

汪宏

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赵万华

机械学院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严俊杰

能动学院

热能工程

成永红

电气学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梅雪松

机械学院

机械工程

郑庆华

电信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

单智伟

材料学院

材料学

赵玉龙

机械学院

仪器科学与技术

荣命哲

电气学院

电器与电机

邢子文

能动学院

制冷及低温工程

李涤尘

机械学院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何雅玲

能动学院

工程热物理

李树茁

公管学院

人口学

徐寅峰

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李垣

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吴锴

电气学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王铁军

航天学院

固体力学

任巍

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黄佐华

能动学院

动力机械及工程

王立河

理学院

数学

宋永华

电气学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管晓宏

电信学院

系统工程

孙军

材料学院

材料学

郭烈锦

能动学院

热能工程

讲座教授

James Crawford

法学院

国际法学

2012

K.J.Badcock

航天学院

飞行器设计

2012

Nick Quirke

电气学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2012

韩渭敏

数学学院

计算数学

2012

陈光辉

电气学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2011

曹国宏

电信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1

袁域

数学学院

应用数学

2011

李巨

材料学院

材料学

2009

赵天寿

能动学院

热能工程

2009

陈曦

航天学院

固体力学

2009

李宝安

理学院

理论物理

2009

高立新

电信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9

叶作光

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008

单文华

法学院

国际经济法

2008

李亦

理学院

数学

2008

张玉文

能动学院

工程热物理

2008

靳忠民

机械学院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007

刘洪潭

能动学院

热能工程

2006

李晓榕

电信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

2005

王国祥

能动学院

工程热物理

2005

陈掌星

理学院

计算数学

2005

吴建宏

理学院

数学

2004

锁志刚

航天学院

力学

2002

任晓兵

材料学院

材料学

2002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带头人

审批时间

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何雅玲

2007

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

冯博琴

2007

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教学团队

王兆安

2008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马知恩

2008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罗先觉

2009

生理学教学团队

闫剑群

2009

计算机网络与体系结构教学团队

郑庆华

2010

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孙林岩

2010

药理学教学团队

臧伟进

2010

国家级教学名师

姓名

工作单位

专业方向

罗先觉

电气学院

电路与系统、电力系统

王兆安

电气学院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何雅玲

能动学院

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技术

陶文铨

能动学院

传热强化及数值模拟

马知恩

理学院

——————————

冯博琴

电信学院

——————————

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5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部)、9个本科生书院和19所附属教学医院。

学院名称

学院名称

学院名称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戏曲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可持续发展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西安交通大学研苏州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馥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彭康书院

文治书院

宗濂书院

启德书院

仲英书院

励志书院

崇实书院

南洋书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9月12日,西安交通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截至2019年10月)。学校有8个“双一流”建设学科,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155个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

产业经济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计算数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生理学

电气工程

固体力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生物医学工程

核能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法医学

工商管理

外科学(泌尿外)

流动站

专业

力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

核科学与技术

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电气工程

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物理电子学、路标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

控制科学与技术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

信息与通信工程

通讯与信息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数学

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物理学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

应用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产业经济学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放射医学、“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临床医学

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护理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

生物学

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微生物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建设

学校积极推进“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2006年始,西安交大在国内高校率先实行“书院制”,全体本科生进入书院。2007年,学校创办“钱学森实验班”,培养拔尖人才;创办医学“宗濂实验班”,探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兴建了旨在发展学生科技兴趣爱好、鼓励发明创造的“工程坊”,鼓励学生“小发明、大创造”。2010年,学校首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开课,至2013年学校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0项,建成34门国家精品课程,拥有8个国家级教学基地。

2014年9月12日,西安交通大学新设立教学终身成就奖、教学卓越奖和优秀教学团队奖。根据规划,教学终身成就奖的参评标准主要是,长期在本科教学一线工作,教学上具有公认一流水平,同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在国内同行中有很高声誉和影响力的教师,每名奖励30万元。

除教学终身成就奖之外,西安交通大学设立的教学卓越奖(每名奖励5万元),用以表彰在本科教学一线潜心育人、无私奉献、锐意创新、在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优秀成绩,正扎根本科教学一线的教师。优秀教学团队奖(每个团队奖励10万元),则表彰在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学群体。根据计划,这三项教学奖均为每年评选一次,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为陶文铨院士。

教学基地

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数学教学基地

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管理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截至2013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5年1月20日,学校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或专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2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4个陕西省工程中心和3个陕西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建)

精细功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

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

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

电子物理与器件国家专项实验室

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

能源局国家能源先进电网与装备可靠性及寿命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

生物诊断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数据广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物理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化电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计委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微量元素与地方病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与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陕西省共建)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机械产品质量保障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法医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胃肠动力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数字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中心

陕西省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研究中心

陕西省信息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先进功能材料及介观物理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天然药物研究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天地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分子心脏病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营养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生物治疗与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血管性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截至2014年7月15日,资料来源于交大官网

科研成果

2005年至2010年,学校重大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共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6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军工973计划)项目1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成果获奖成绩斐然,“十五”以来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排名全国高校第二位;教育部科学技术奖60余项,其中一等奖25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59项,其中一等奖28项。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06年发表的SCI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五。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在创新合作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相继成立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交大—东汽研究院等合作机构,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00年至2013年,该校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973计划”项目1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89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200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至2013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6篇,并有40篇获提名奖。

2005年,西安交大SCI论文790篇;EI1295篇,排名全国第十七;ISTP544篇,全国排名第七。

2012年,西安交大3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截至2012年,西安交大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40篇。

2012年,西安交大ESI论文7632篇,排名全国第20位。

学术资源

截至2012年底,钱学森图书馆累计藏书487万册(件),报刊10081种,现刊4235种。形成了理、工、管、文相结合,以机械、能源、动力、电气、电子、信息、材料、控制、与医学、财经为重点的多学科藏书体系。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97个平台近300个子库,拥有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40596种,电子图书1211841种。图书馆还重视收藏反映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原版书刊,有15种百年以上历史的世界著名期刊,从创刊号迄今连续收藏。同时还收藏有大量的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技术标准、专利文献和视听、缩微资料等。

校档案馆

馆藏档案分为7个全宗:①南洋公学—交通大学(1897—1959年);②商船学校(1912—1915年);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1948—1956年);④西安动力学院(1955—1957年);⑤西安医科大学(1937—2000年);⑥陕西财经学院(1960—2000年);⑦西安交通大学(1959至今)。截至2009年底,共有档案139739卷(册、盒),其中清代和民国档案四千余卷,资料4918册;另有声像档案照片77187张,档案排架长度两千余米。真实记录了学校百余年的发展史,是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学术交流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交往广泛,截至2012年,学校已邀请了14位诺贝尔奖、1位菲尔茨奖获得者及20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达17000余人;先后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800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2000余人。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145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聘请了包括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Tomas Bell教授在内的近百名外籍教师长期在校任教;与国外18所著名大学(集团)合作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苏州建立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是中国唯一一所以理工科为办学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个高校开展EMBA、MBA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先后承办5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及多个重大外事活动。

文化传统

校训

1909年(宣统元年),学校颁布校训及其解释,校训为四个字,即:勤,俭,敬,信。

1925年11月,柴骋陆先生在《南洋旬刊》上撰文认为,如果1897年(光绪23年)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警醒歌》可作为学校校歌的话,那么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的《四勉歌》作为"校训亦无不可"。

《四勉歌》分为四唱段,关键词语是:和厚,肃静,勤奋,整洁。

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国立交通大学工业铁道展览会特刊》(第11号)。在有关这次展览会的新闻报道里,提到文治堂讲坛上悬挂的校训,即:“精勤,敦笃,果毅,忠恕。”与宣统时代的校训在表述上有了差别。遗憾的是,尚难确定这则校训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当时,这则校训还写成篆书,铸造在圆形校徽的中央,提醒交大学子永志不忘。如下图。

在1937年6月编印的《交通大学一览》上,人们看到新的校训,即: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如下图所示。将“1933年校训”的4个词语扩充为8个词语,即增添了“求学,励志,力行,任事”4个词语。这8个词语既有独立的思想内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1937年《交通大学一览》公布的校训。

精勤求学

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解》:“郗愔(yin)信道,甚精勤。”求学:求–探索,寻找;学–学问、学业。求学意为探求学问。《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注中引述“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如何做学问,养成勤奋学习的品行,完善知识结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慎于思考,明辨是非;学无止境,终生不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敦笃励志

敦笃:指敦厚笃实。《左传·成公十三年》:“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敦厚:诚朴宽厚。《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笃实:纯厚朴实,忠诚老实,踏实实在。《易·大畜》:“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韩愈《独孤府君墓志铭》:“宪公躬孝、践行、笃实,而辩于文。”励志:指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旧唐书·李渤传》:“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敦厚诚信的品德,吃苦耐劳、创新、实干的社会责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向。

果毅力行

果毅:指果敢坚毅。《书·泰誓下》:“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孔颖达疏:“果为果敢,毅为强决……皆言其心不犹豫也。”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孔传:“行无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二是指努力实践。《礼记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论语》:"言必信,行必果。"信–诚实,言之有实;果–必行。儒家认为笃志力行、专心一意地去实践是与好学、知耻、诚实、守信相连的。校训旨在培养学生果断坚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于改革创新,敢于拼搏,敢做敢为,战胜困难,不怕曲折,锲而不舍,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事业心。

忠恕任事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忠–尽心为人,尽力为人谋;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论语·里仁》记载曾子评价孔子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事:有多种解释,与校训贴切的解释有二:一是称职,胜任所担当的职责;二是顶事、顶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酒法:用黍米。曲一斗,杀米一石。秫米令酒薄,不任事。”石声汉注:“任事,顶事。”

校歌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校歌。这次启用的校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歌词与曲谱保留了原貌。校歌作者是萧友梅先生。

《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

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伦,启发我睿智,激励我热忱,

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灵泉源,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

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校徽

1925年4月8日校庆交通部南洋大学向师生和校友征集校徽,年底确定了将在校学生徐震池和杨恒的设计稿合二为一的样式,并于1926年1月23日校长凌鸿勋发布公告实行。

1926年1月23日,凌鸿勋校长通告公布校徽。云:“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上年以该校校徽,丞应明定,曾经征求式样,并交由教务会议推定委员会审查。兹经参照原式,重行制定,合丞公布,作为该校校徽。下学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当年2月5日,校徽呈部备案获准。

至今校徽图案基本未变。校徽意义校徽图案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表示工程教育工读并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表示该校创办之年份。砧外为齿轮,外框像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校徽应用在校徽图形直径60厘米以下的应用中,使用18齿和24齿的图形标准;在校徽图形直径60厘米以上的应用。

校旗

2005年10月,学校确定了西安交通大学中、英文校旗样式。校旗中部为乳白色,象征知识殿堂的圣洁;学校名称及校旗上部、下部为蓝色,象征科学知识如浩瀚深邃的海洋,并寓意学校创建于东海之滨–上海;校徽为代表金属色泽的黄色,象征百年交大传承中华文明之光和现代科技之光,不断创造着辉煌,并寓意学校迁校至十三朝古都西安。

校庆日

每年4月8日为交通大学建校纪念日、西迁纪念日。

精神

饮水思源

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校名来源

“交通”之名取自于《易经·泰卦》,其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万物大“通”之时。这正是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之所以命名“交通”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

校园环境

西安交通大学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有兴庆、雁塔和曲江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849.84亩,总占地面积190.72万平方米,各类建筑总面积203.70万平方米。此外,学校还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建了苏州研究院。苏州研究院总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毗邻西交利物浦大学,研究院校园占地面积为60亩,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

2014年6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六批共232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西安交通大学主楼群入选,成为陕西省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之一,对于研究陕西省教育史、科技史有着重要意义。

钱学森同志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命名图书馆,1995年经中共中央批准,西安交大图书馆更名为“钱学森图书馆”,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这是钱老同意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第一座图书馆。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书记

张迈曾

校长

王树国

常务副书记

王小力

副书记

赵昌昌、宫辉

副校长

郑庆华、席光、荣命哲、颜虹、王铁军、张汉荣

纪委书记

赵昌昌(兼)

知名校友

西安交大百年孕育了无法计数的英杰,有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江泽民、蒋正华、韩启德等,其中的代表钱学森同志曾专程回西安新校区参观,并对母校提出殷切希望。

该文章由作者:【彩牙】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