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山学社是由哈耶克发起成立的一个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学术团体,成立于1947年4月。新自由主义以复兴古典自由主义为主要特征,宣扬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坚持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核心。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包括众多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体系。除了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以外,还包括以弗里德曼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等。
简介
卓越的朝圣山学社社员中有很多人身居要职,其中包括:前西德总理路德维格·艾哈德、意大利总统鲁伊奇·伊诺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亚瑟·伯恩斯、美国国务卿乔治·普拉特·舒尔茨、英国外交部长杰弗里·豪、意大利国防部长安东尼奥·马提诺、智利财政部长卡洛斯·卡瑟斯、新西兰财政部长鲁斯·理察森和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克劳斯。
八位学社社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乔治·斯迪格勒、莫里斯·阿莱斯、詹姆斯·布坎南、罗纳德·科斯、加里·贝克和弗农·史密斯。罗纳德·里根1980年竞选顾问团的76位经济顾问有22位是朝圣山学社社员。第一位加入该学社的来自大陆的经济学家是邹恒甫(第一个进入世界银行研究部的中国高级经济学家),他于2008年受该学社(Mont Pelerin Society)大会组委会主席邀请加入。
第一次会议
凡是游览过朝圣山的人都会立刻被这里令人摒息的壮观的景色所陶醉。从广阔的走廊可以眺望到日内瓦湖和阿尔卑斯山脉的DentsduMidi,这里是个半农业地区,不仅适合于沉思默想,也适合徒步旅行。从火车站步行10分钟,站在农田中,环绕着奶牛和郁郁葱葱的绿草。事实上,最初的会员,包括哈耶克,都热衷于远足和爬山。
米塞斯在朝圣山
奥地利学派也出现在学社的第一次会议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掌门人当时是米塞斯,他也是从纳粹极权主义统治下逃亡出来的。他的观点与芝加哥学派和弗赖堡学派截然不同。
米塞斯是第一个论证社会主义由于缺乏价格体系而不可能正常运转的经济学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核算》一文中,他论证说,由于没价格体系的引导,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没有办法明智地配置其稀缺资源。米塞斯是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毫不妥协的批判者,这种坚定立场使他与很多与会者发生冲突,尤其是在黄金在货币体系中的作用问题上。在米塞斯看来。
由政府控制、建立的法定纸币基础上的货币制度是危险的,是对政府干预经济企图的妥协,相反,他主张金本位货币制度,由此与芝加哥学派的货币主义者发生了激烈论战。根据达文波特的报道,作为在金本位制下长大成人、并亲眼看到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由于无限制发行纸币对经济的破坏力的人。
米塞斯也与那些乐意政府干预某些领域比如收入再分配的人士发生了冲突。这一论题引发了更为激烈的辩论,据弗里德曼说,在一次讨论会上,米塞斯愤退出会场。
回顾与前瞻
会员中哈耶克、斯蒂格勒、弗里德曼和布坎南(及其他四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还有很多人在劝告全世界的政府使其经济迈向自由市场理想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有人问如何评价学社的历史地位时,弗里德曼说,这是一个无法回答、也的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它当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朝圣山学社在其50华诞之际,正在越来越强大,它为自己的会员拥有经济学领域中最出色的思想家而自豪。
建立目的
哈耶克发起召开“朝圣山学社”大会的目的,乃是通过鼓励诸多不同学科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就公共的和国际的重大问题进行交流而与学术专业化取向作斗争,一如他在1956年庆祝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大楼落成二十五周年的庆典上发表题为《专业化的困境》的演讲中所指出的,“我们当然应当对那些思想成熟的学者致以敬意,他们为了从事可能是任何人都无力宣称完全胜任的工作。
而甘冒极大的风险,无视专业化的一切藩离”(Studies in Philosophy,Politics,and Economics,p.127)。哈耶克在“朝圣山学社”第一次大会上为大会构画出了两个核心论题:一是自由企业与竞争秩序之间的关系和自由经济政策方案的具体内容的论题;二是对反自由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和历史相对主义的观点展开讨论,前者否认人的能动作用并主张一种宿命论取向,而后者除了成功的标准以外否认任何道德标准的意义。
朝圣山学社”的组织工作方面,哈耶克实际上完全依赖Huno1d博士的努力,但是后来Hunold博士却越来越关注其他事物,最终使哈耶克认为与他丧失了合作的可能性。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哈耶克认为有必要坚持他同Huno1d博士一起辞职,为选择新的领导人提供空间;结果,哈耶克在1960年正式辞职,但同时又被选为名誉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也曾在1970年到1972年间担任该学社主席。
在大约40多年的岁月中,“朝圣山学社”一直忠实信奉它自己所宣称的诸目标,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没有做任何公共性的公告,也没有进行宣传。
(摘自:邓正来著《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社会理论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初衷想法
哈耶克最初的想法是组织一个学会,让德国学者重新回到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主流中来,跟他想成立一个学院重新教育德国领导人的想法同出一辙。拟议中的这个团体的伦理标准是决心“献身于真理”,坚持“普遍的道德标准也适用于政治活动领域”———从德国的经验看,这些信条可决不是陈词滥调。
哈耶克也提出,这个团体应该对“最广泛的政治理想达成最低限度的共识”,包括“一致信仰个人自由的价值,对民主制度持肯定性态度,但也不是迷信它的教条形式,最后,要一致反对形形色色的极权主义,不管是来自右翼,还是源于左翼”。他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中说,他的目的不是“恳请让大家对一项明确的设想表示支持,而只是提出一个试探性的建议,供大家批评”。
在随后的三年中,设想中的这个学会的具体结构一直在变,但其基本目的没有变,哈耶克也一直是其推动力量。哈耶克有了名气之后,在各地旅行期间,结识了很多跟他具有相同观点、但在当地环境中相当孤立的人士。这让哈耶克产生了召开一次会议的念头。由于战时旅行受到限制,由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动荡,多年来,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学者之间见面的机会非常有限;当然,由于技术进步,这种联系也没有以前那样重要了。
该文章由作者:【二胡卵子】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