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中国武术中的拳法)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中国拳术名称。“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八极拳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八极”用于武术,则取意于“八方极远”之地。清末民初时,八极拳因王中泉,张景星,李书文,王连峰,霍殿阁,刘云樵,吴会清等人而闻名中国。现在盛行于中国北方及台湾。后传入日本、韩国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丹麦、意大利等地。2008年6月7日,八极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拳种介绍

八极拳为武术拳种之一,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远”之意。

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汉朝刘安写的《淮南子》里记载:“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这里八极代表了极远之处。八极拳之名也是要本门弟子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八极拳以头足为乾坤,肩膝肘胯为四方,手臂前后两相对,丹田抱元在中央为创门之意。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三盘六点内外合一,气势磅礴,八方发力通身是眼,浑身是手,动则变,变则化,化则灵,其妙无穷。八极拳非常注重攻防技术的练习。在用法上讲究"挨、膀、挤、靠",见缝插针,有隙即钻,不招不架,见招打招。

套路招式

八极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四郎宽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华拳、飞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枪、六合花枪、行者棒、八棍头、纯阳九宫剑等。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

八极对接单练称“八极拳”。全套四趟四十二势。主要拳势有理打顶肘、左右提打、端档、托窗、转环掌、大缠、小缠、挎塌、跪膝、扑面掌、落步砸等。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

发力技术

八极拳的发力以“刚猛暴烈,崩撼突击”“动如绷弓,发若炸雷”为特色,从而有别于其它拳种。其劲法主要有十字劲、沉坠劲、缠丝劲等,但各种劲力之间又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互相兼容的整体。

1.八极拳发力技术的过程

拳谚云:“动如绷弓,发若炸雷”,这是对八极拳发力过程的形象说法。“动如绷弓”是蓄劲的过程,意思是身体像拉开的弓一样,蓄满劲力,然后把浑身所蓄之劲传递到肢体而释放出去。实际上用“身如弓,拳似箭”这种说法来形容八极拳的蓄劲发力过程则更加贴切。

“发若炸雷”则是描述八极拳发力瞬间的特征。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发力要突然、猛烈,使人猝不及防,要有摧枯拉朽的气势;二是发力要以人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发出,任何方向都要有力的存在,就象炸弹在空中爆炸一样。

八极拳的发力虽然刚猛暴烈,但在练习和应用时都讲究“劲到头发”,也就是通常练武术讲的“寸劲”、“爆发力”,但八极拳所发出的是督透之劲,不是抖弹之劲。八极拳发力的全过程可分为前期动作的运动过程(发力的准备过程)和发力过程,发力动作的运动过程要放松,要达到松而不懈、快而不僵的要求,以便在节省体力、理顺筋脉的前提下快速完成动作过程,当动作运行到指定位置时,再突然发力。所以八极拳的发力过程要领总结起来就是:发力前的过程要放松、要快速,快速到位,到位发力。这既是练习时的要求,也是应用时的要领。

2、八极拳发力的特点和作用

一是劲整力猛、暴烈突然。由于八极拳的发力是整体发力,劲力是由人体内向外发出的,且各个部位高度协调,同时发动,充分激发了人体内的潜能,使之瞬间向外爆发出来,形成了八极拳劲力刚猛暴烈的特点。在实用时威力奇大,极具杀伤力,即使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招式也极具实效性。

二是劲力浑圆、攻防兼备。我们前面已经讲到,八极拳的劲力是以人体为中心向四处辐射发出,其中既有显现的力,也有隐藏的力,可以说全身无处不藏力。有些方面看似无力,触之则有力,而且在各个方向都有力存在。对手无论在任何方向实施破解或偷袭,或者从几个不同方向同时进攻,都会遇到一股强大劲力的反弹,从而起到保护自己,伤害对手的作用。

三是刚柔相继、虚实相生。八极拳的劲力看似刚猛,而在蓄劲和劲力运行的过程中又要做到柔顺自然,快而不僵,柔而不懈,快速到位后突然发力。其过程的柔顺和发力的刚猛,充分体现了八极拳劲力刚柔相济的特点,柔顺的过程为发力的刚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充分的保证。这种刚柔相济的劲力使得八极拳的招式在应用时能够虚实相生,每一招每一式皆可实可虚,不发力为虚,发力即为实,不到位为虚,到位后即变为实,因此可使人虚实难辩,真假难分。

四是以气促力、简捷实用。八极拳在发力时都伴以擤气,以使气力相合,内外合一。即使是最简单的招式,也蕴藏着极为巧妙的劲力,且可使内气直接用于实战,从而发出督透之劲。此劲后续极强,就向大海的波涛一样,连绵不断,一浪高过一浪,直透体内,伤及五脏六腑,使人无法抵抗。人在受到打击以后,外面没感到怎么样,而内脏却似翻江倒海般难以忍受,这也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伤”。

跺脚技术

八极拳的跺脚、擤气和发力,共同构成了八极拳劲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成为八极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基本特征,失去了这些基本要素,就失去了八极拳的本质。因此,基本要素奠定了整个拳术技艺的基础,是习拳者必须首先掌握的技术,它对拳术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八极拳的习练者和爱好者很多,但都普遍地存在基本技术不过关,甚至不入门的现象,从而导致虽苦修多年而难以登堂入室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从本讲开始将对八极拳的基本技术陆续进行分析讲解,希望能对八极拳爱好者有所帮助和启示,从中悟出八极拳的精华所在。

八极拳的“跺脚”也称“跺子”,是构成八极拳独特步法的主要因素,也是八极拳劲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跺脚有原地跺、上步跺、退步跺、双脚跺、单脚跺、碾跺等不同的演练形式,在练习时有轻、重、缓、急、明、暗的区别。

跺脚作用

跺脚技术的作用有四:一可助拳势,二可固根基,三可增功力,四可攻下盘。

所谓助拳势。一是通过跺脚技术的练习,使全身劲力协调和顺,从而有助于上肢、躯干等部位的发力,增加打击力度和效果。二是跺脚产生的山崩地裂的气势,可产生威慑敌胆的作用,在心理上给对方施加压力,使之产生畏惧感,起到先声夺人之效。

所谓固根基。是指发力产生的沉坠劲,通过跺脚直透地表,扎向地下,使人脚下生根,下盘稳固,也就是在瞬间迅速增加了脚与地面的摩擦力。

所谓增功力。即是经过长期的跺脚练习,可增加下肢的劲力,且可产生透力,武林中练功有蹬踹石滚之法,我们是蹬踹地球之法。

所谓攻下盘。是指跺脚是比较隐蔽的腿法,即可以踩踏对方之脚,踩中则可碎其脚趾脚骨,踩不中也可占据中门,乱对方之步法,所谓脚踏中门既是此理。同时又可吃住对方下盘,施展三盘连击的技法,使对方防不胜防,极具实效性。

易犯错误

练习跺脚技术易犯的错误主要有四:一是抬脚过高,二是落脚不实,三是力点不明,四是劲力不合。八极拳的跺脚与其它拳种的震脚不同,特别是与长拳的震脚有很大区别,其技法也非常细腻。

正确方法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练习场地。跺脚的练习最好选择在土质地面上进行,水泥地太硬易受伤,地板有弹性不易产生透劲、实劲,地毯太软总有使不上劲的感觉,久之也会影响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是要循序渐进,由轻渐重,以轻为主。轻跺脚也就是所说的用暗劲,特别是初学者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发力,要通过多练暗劲,使劲力和顺,周身协调,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尝试发力,也就是老拳师们所说的“用暗劲把明劲逗出来”。即使已经具有一定功力以后,也要少打明劲,更要少放足劲(即十分劲),以免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甚至受伤。错误的东西一旦形成并养成习惯,以后改起来就难了,即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跺脚要与擤气相合。拳术的内外是否相合,主要是看气与力是否相合,气与力合是拳术六合的关键,跺脚本身也是一种发力,因此跺脚与擤气相合,也是完成跺脚技术的必备因素。跺脚与擤气相合的主要标志就是两者同时产生,同时完成,不能有超前和滞后的现象,更不能在跺脚时没有擤气。擤气的程度要与用力的轻重相一致,以便用内气的下贯来防止地面的反作用力损伤身体。

四是姿势要正确。跺脚时抬脚不可过高,下跺发力前脚应该尽量降低高度。腿的弯曲要适度,过直不利缓解地面的反作用力,过曲则易使跺脚与整体劲力脱节,从而产生局部用力、整体不合的现象,因而初练时拳架应略高一些为妥。

五是练习跺脚要与其它动作配合。练习时要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可结合步法先练无上肢运动的跺脚动作,然后增加简单的上肢动作,逐渐应用到较复杂的动作中去,但不能操之过急,造成因上肢动作而影响跺脚的质量。

六是跺脚要与整体劲力相合。跺脚是整体发力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十字劲中向下沉坠劲的一种反映,它不应该是腿脚局部用力的动作,而是整体发力时把腿脚催下去的,所以凡是有发力的动作必须有跺脚,跺脚劲力的大小直接受整体劲力的支配。

跺脚技术虽为八极拳的基本技术,但对整个拳术技艺的作用至关重要,其原理及作用绝非一篇文字所能概括,其深奥之处更非文字所能揭示,但习练者如能将此文内容理解透彻,在练习时细细体悟,并假以时日,跺脚技术自会日趋精纯,整体拳技水平更会有很大的提高。

擤气技术

八极拳的擤气是构成八极拳劲力特征的基本要素,是八极拳独有的用气之法。俗话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是拳家们的经验之谈。我国的传统武术都强调内外兼修,对练气一直都非常重视,这也是中国传统武术与其它搏击术的主要区别。武术中的练气之法有很多,其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但主要有内养和外用两大类,而擤气之法是最能应用于实战的气法。

擤气作用

擤气是八极拳非常重要的基本技术,它的主要作用有四:一可稳下盘,二可增劲力,三可壮筋骨,四可促六合。

所谓稳下盘。就是通过擤气,促进内气下贯,也就是使丹田之气通过双腿注入双足,由涌泉穴向下发出,从而使下盘稳固。

所谓“气沉则稳,气浮则飘”就是这个道理。在应用时,当对方企图摔倒你而发力的一瞬间,你即可擤气下沉,则对方很难摔动你,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千斤坠”功夫。

所谓增劲力。就是通过擤气,激发丹田之气,使之由肢体的发功点发出,从而增加发功点的打击力度,且可以透入对方体内,伤其内脏器官。所以,进攻类技法伴以擤气可以增加打击效果。

所谓壮筋骨。就是在擤气的瞬间,使身体的所有部位都充满真气,犹如充气的皮球,即可抗击打,又能反弹。当遇到对方进攻而无法躲避时,擤气可使外来劲力无法透入我之体内,从而增加了身体各部位的抗击打能力;又可利用擤气产生反弹之力,伤及对手,对手用力越大受伤越重。在练习靠山背、靠桩等身体拍打类功法时,伴以擤气,可避免内脏受伤,促进功力的增长。

所谓促六合。既是促进拳术六合要求的实现。拳术都讲六合,其中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又有说手、眼、身),是对身体外形协调一致的要求。内三合中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是对人体内在因素和精神方面的要求,而“气与力合”则是沟通内外的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只有气与力合才能使内外相合,内外相合才能达到六合。八极拳在发力时伴以擤气,就是气与力合的具体途径,练八极拳如果擤气不得要领,或者不会擤气,都会导致内外不合,练一辈子也难以登堂入室。

练习问题

擤气作为八极拳的一项基本技术,在习拳之初,就要同时练习擤气。而且它又是八极拳六合的关键,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地把它重视起来,在擤气技术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及时地加以解决。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没有擤气,二是机械模仿,三是要领不明,四是时间过长,五是气力不合。

正确方法

八极拳的擤气发声不同于其它拳种的发声,与练拳喊叫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它们之间在本质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练习擤气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1、要明确擤气的过程和要求

八极拳的擤气是在发力的瞬间快速排出体内浮气,从而使内气下贯,真气内存。擤气的关键是整个过程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要与发力同时产生,同时结束,不能有任何一方超前或滞后,这样才能达到气与力合的作用。

2、要弄清“哼哈”二气的实质

通常八极拳师们讲擤气时,都说有“哼哈”二气,有的还把它落实到具体动作上,哪些动作为“哼”,哪些动作用“哈”,却也直观,易懂易记。但笔者以为“哼哈”二气只是擤气的外在表像,不是擤气之本质所在,如果只在外部表像上去理解和指导练功,则难免会产生偏差。

“哼哈”二气之区别是由擤气的程度决定的,而擤气的程度又取决于发力,也就是擤气与发力在程度上应该是高度一致的。发力小或打暗劲时,擤气则轻微,这时排出浮气的数量也少,只用鼻腔即可完成,由于气流通过鼻腔所发出的声音与“哼”相近,拳家们取之谓“哼”。发力较大或放足劲时,擤气则重,这时排出浮气的数量也多,而鼻腔狭窄,显然不足以完成任务,这时就需要用口腔补充,甚至以口腔为主,以保证擤气过程的顺利完成,由于大部分高速气流由口腔通过,所发出的声音与“哈”相近,拳家们谓之“哈”。这就是“哼哈”二气的形成原因及实质所在。

因此,在习练擤气的过程中,何时用“哼”,何时用“哈”,是由发力的大小,擤气的轻重所决定的。假如我们只用一、二分劲练一套小架时,擤气只用鼻腔就足够了,那么所发出的声音都与“哼”相似,套用“哼哈”二气的说法就是用“哼”气练小架了;如果我们用七八分劲练小架,擤气以口腔为主,则所发出的声音又都与“哈”相似,又是用“哈”气练小架了;而练习时发力时轻时重,则“哼哈”二气又兼而有之了。

3、练习擤气技术的注意事项

练习擤气最好是在有经验老拳师的指导下进行,这样入门快、容易掌握要领,不易出偏差。二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轻渐重。轻练时仔细体会要领,找准感觉,当感到已经符合要领要求后,再逐渐加重。三是擤气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但不能有意识地截断气流。四是擤气要与发力密切配合,首先要达到“同时产生,同时结束”的要求。五是在感到不适时要及时查找原因,及时调整,纠正错误,自己弄不清时要及时请教老师,以免形成不良习惯而难以纠正,甚至出现偏差,伤及身体,不但影响拳技水平的提高,甚至会留下无穷后患而追悔莫及。

代表人物

张景星、王中泉、李书文载誉“中华武士会”。

韩化臣、马凤图、马英图传艺、换艺沈阳城。

霍殿阁担任末代皇帝武术教师。

韩化臣(惠卿)、马英图名满宁、沪、杭。

马凤图传艺兰州。

许家福、许家禄传艺北京、天津。

霍殿阁、霍庆云叔侄传艺东北。

韩化臣(惠卿)、李学义、韩洁泉师徒传艺山东济南、枣庄、青州、沛、蚌埠。

张子亭传艺天津。

赵树德、韩洁泉、董以文、孟宪忠、边廷杰、王茂林、霍青峰传艺沧州东南乡。

王金声传艺北京。

赵荣林传艺湖南国术训练所、中央黄埔军校第三分校、河北文安县。

练习八极拳的演员有张震、谷文泽等人。

八极歌诀

敛神调息无极式,进步撞锤震天宇。

双羊顶肘人不识,双手捧合抱拳礼。

拉开硬功式无敌,开弓撮顶窝里炮。

翻顶两仪气鼓荡,狮子摇头小张口。

缠丝叠手十字拳,腰似蛇行平掌穿。

齐步坐胯朝阳掌,拧腰扭胯雄鹰立。

跺碾呲滑闭肘裆,白蛇吐信双掌合。

拉弓撮顶窝里炮,翻顶两仪起鼓荡。

扭转乾坤双揣裆,活步震脚翻提炮。

点掌提腿跑追风,翻缠扑手伏虎式。

砍掌白鹤亮双翅,震脚抖毛震八方。

摇臂呲滑挂肘忙,砸下跪膝南北极。

回身拥肘推山力,缩身转腰翻缠挎。

翻肘锤砸打血海,闭掳缠丝打撞锤。

回身挑掌单鞭扬,勾提震脚窝心顶。

闭掳缠丝打撞锤,缠丝仰掌托枪提。

鹞子入林底盘缠,起身崩肘浙江招。

仆步搂手单腿掌,反张朝阳使挂踏。

一字顶肘罗汉杖,挂提起掌站如松。

气沉丹田下按掌,极架行毕归无极。

传承

八极拳(月山八极拳),项目编号:Ⅵ-28,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博爱县 。

月山八极拳源于河南省博爱县,由月山寺第二代住持苍公始创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明永乐初年传至周围地区,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至民国十六年(1927),月山八极拳已有二十四代僧人传承。抗战时期月山寺毁于战火,月山寺俗家弟子博爱县芦桥村马连升在家乡开设八极武馆,传承至今。 

该文章由作者:【黄山书社】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