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言顺(míng zhèng yán shùn),汉语成语,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故 事】: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孔子说:“你真鲁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教化不兴,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不知所措。《名正言顺》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人的一生是由五大因素来决定的,即命、运、风水、名号、读书。
成语解释
【读 音】 míng zhèng yán shùn
【解 释】:名:名声、名义,指的是掐正音;顺:通畅。原指发音正确,说话才通畅。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 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 例】: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 ★元·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二折
【近义词】:理所当然
【反义词】:理屈词穷
【用 法】: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说话
【英 文】:legitimate
【日 文】:名分(めいぶん)が正当(せいとう)で言叶の道理も通(とお)る
【德 语】:vollkommen im Recht sein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子路问孔子:“卫君想请你帮他理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分。”子路说:“老师,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说:“你真鲁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教化不兴,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
后以“名正言顺”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成语典故
【出处】: 《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①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②,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①奚:何,疑问词。②中(zhong):得当。
【译文】
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老师您会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心吧!”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够兴起;礼乐制度不能够兴起,刑罚就不能够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有一个名分就一定要说出和它相应的话来。说出话来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出来的话是一点也不马虎的!
出处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示例 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 ★元·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二折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近义词 理直气壮
反义词 理屈词穷
该文章由作者:【在山的那一边】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