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足蛇吞相(汉语词语)

人心不足蛇吞相原为一个人太过贪婪,想取蛇的心肝,结果被蛇吃了。比喻人如果贪心过重,最后将没有好下场。

概述

“相”本指宰相,后演绎为“象”。

含义:比喻人的贪心不足,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来源

“人心不足蛇吞相”中的“相”本指宰相。后经演绎为“象”,即“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不足蛇吞相”缘自寿县地方掌故:

传说从前有个蟒蛇精违犯天条,玉皇大帝命雷公轰击它。蟒蛇精无处藏身,现出原形,化作小蛇蜷缩于尘土中。适逢寿州城内穷秀才梅生郊游途中发现,将小蛇救起,带回家中喂养。春去夏来,小蛇逐渐长大。而梅生的生活日益艰难。一日梅生在大街上闲逛,见众人围观皇榜。原来是皇太后身染重病,御医医治无效。榜告天下,有能治好皇太后病症者,可做京官。梅生暗想,我如有灵丹妙药治好皇太后的病,即可一步登天。

不知不觉走出北门,来到郊外北山丛林中,突然狂风大作,一条巨蟒出现在眼前,梅生大惊,大蟒口吐人言:“梅相公别怕,你从前救过我的命,今天我将报答。”梅生记起自己曾救过一条小蛇,便说:“区区小事,何云报答!”蟒蛇道:“当今皇天太后病,你从我腹中割下一块心肝,即可治好太后的病。”梅生犹豫,蟒蛇道:“但割无妨”。梅生即手持得刀钻入大蟒腹中割下一块心肝离去。

考证

在寿县宾阳门下,有一五方大蛇吞相的石刻。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右边的大蛇张口来吞左边一个身穿礼服的人。这也就是寿县内八景之一的“人心不足蛇吞相”。

画面中并未出现象及与象类似的动物,故由此石刻得来的成语实为“人心不足蛇吞相”。

由来

“人心不足蛇吞相”中的“相”本指宰相,后演绎为“象”。

“人心不足蛇吞相”缘自一个典故:

从前有一个很穷的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人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一直到他做了宰相,还不满足,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其文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意思是: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

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当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后来遂以此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即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明代学者罗洪宪诗:“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清·翟灏《通俗编·禽鱼》)

在民间还有一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传说,从前有一个农民上山砍柴,见一条小蛇冻得发僵,非常可怜。农民就把它揣在怀里,带回家中喂养起来。小蛇慢慢长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农民就把它放在山后石洞里,渴了饮山泉,饿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对农民很感激。过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长出棵小小的灵芝。

它精心守护,培育,灵芝越长越大,越长越神奇。人们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护,谁也不敢近前。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张贴了一道皇榜:谁能采来这棵灵芝,就受重赏。这个农民想得到赏赐,就央求大蛇把灵芝送给他。大蛇答应了他的要求,农民就把灵芝献给皇上,得到一批金银财宝的奖赏。又过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又想到这个献灵芝的农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

许诺他事成之后,封他为宰相。这农民发了财,又想当官,就又来央求大蛇给他一只眼珠。大蛇只好忍痛让他挖去一只眼珠,皇后的眼睛复明了,农民遂当上宰相。他当上宰相后,养尊处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怕哪一天死掉,丢下这万贯家财。于是,就想到长生不老之法。听说吃龙蛇心能够长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给他一颗心,成全他长生不老。大蛇见他如此贪心不足,就张嘴叫他去挖。这个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里,再也没回来。

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蛇的贪婪——"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无需鉴别真伪,都是比喻贪心不足,不得好下场。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长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上,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该文章由作者:【文渊阁大学士】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