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一流园区试点单位)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单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批复内容显示,国务院同意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在推进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新型创新组织培育、产城融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历史沿革

建制沿革

1988年,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成都高新区)开始筹建。

1990年,成都高新区获准正式成立。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先期开发2.5平方公里。

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6年3月,从成都市武侯区成建制划入芳草、肖家河两个街道办事处和桂溪、石羊场两个乡,面积由2.5平方公里增加到47平方公里。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成都高新区设立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四川省成都出口加工区分设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以“一区两园”模式管理、运行。

2001年1月,位于成都市郫县的“成都现代工业港”划入成都高新区,设立成都高新区西区科技园,面积7平方公里。成都高新区由此形成一南一西两个园区,即“一区两园”的布局格局。

2003年12月,设立成都高新区西区办事处(后改为合作街道办事处),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农村的体制,管理南部园区、西部园区19个村、169个村民小组。西部园区面积由7平方公里扩大为35.5平方公里。

2006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单位。

2010年5月,从成都市双流县成建制划入中和街道。

201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升格变更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

2012年12月,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筹备组。

2013年9月,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筹备组变更为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办事处。

2015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文化地标

2013-2015年,成都高新区共设立21个历史文化地标。

2013年设立5个历史文化地标:石羊场、近慈寺遗址、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衣冠庙、三瓦窑。

2014年设立6个历史文化地标:铁像寺、神仙树、十八步岛、顺江校区遗址、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西源大道遗址。

2015年设立10个历史文化地标:马家堰窑址、合作路墓地、铁像寺水街、都会路、俭德路、勤力环路、德赛街、启林街、天府软件园、环球中心。

该文章由作者:【韩晓光】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