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汉语汉字)

赤,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chì。此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会意字,其本义为火红色。据五行之说,南方属火,故又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又引申为指南方。而初生的婴儿全身呈红色,故叫做赤子。赤子是光着身子来到人世的,因此“赤”可引申为光着、空着、裸露、一无所有等义。红色象征热烈,故“赤”又可比喻为忠诚、纯真、专一等义,可用来象征革命。

赤(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赤,会意字。从大,从火。甲骨文、金文字形均为上“大”、下“火”;《说文》古文“大”变“炎”,“火”变“土”;小篆仍作上“大”、下“火”;到楷书时,“大”变成了“土”,“火”中间拆成了两竖笔,再也不像“火”字了。本义为火红色。《释名·释采帛》:“赤,赫也,太阳之色也。”《合集》29418:“癸丑卜暊贞:左赤马其(利)不烈?”(问左边的红色马匹是不是快而不烈)西周早期麦方鼎有“麦赐赤金”,赤金,指红铜。西周中期卫簋有“赐赤市(黻)攸(鋚)勒”,赤黻指红蔽膝。《礼记·檀弓上》:“周人尚赤,大事殓用日出。

”据五行之说,南方属火,故又以赤为南方之色,《说文》:“赤,南方色也。”初生的婴儿全身呈红色,故叫做赤子。赤子是光着身子来到人世的,因此“赤”可引申为光着、空着、裸露、一无所有等义。红色象征热烈,故“赤”又可比喻为忠诚、纯真、专一等义,可用来象征革命。

现代释义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赤chì(ㄔˋ)

⒈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赤血。赤字。

⒉真诚,忠诚:赤诚(极其真诚)。赤忱。赤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赤胆忠心。

⒊空无所有:赤手空拳。赤地千里。

⒋裸露:赤脚(光脚)。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赤chì

〈形〉

(1)(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2)同本义[red]

赤,南方色也。——《说文》

赤者,火色也。——《书·洪范·五行传》

其色赤。——《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

赤刀。——《书·顾命》。郑注:“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

色赤椒好。——《齐民要术·种椒》

困于赤绂。——《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

(3)忠诚;真纯[loyal;pure]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4)又如:赤心(忠心);赤衷(赤诚的心意);赤情(真诚的心意)

(5)裸露[bare]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唐·韩愈《山石诗》

(6)又如:赤剥(光身子);赤巴巴(赤裸裸;毫无掩饰);赤脚大罗仙(传说中得道的李君);赤条精光(全身赤裸)

(7)空;尽;一无所有[empty;extreme]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韩非子·十过》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

(8)又如:赤淋淋(赤条条,一丝不挂);赤白白(一无所有);赤洒洒(形容无牵无挂)

词性变化

赤chì

〈名〉

(1)古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因以赤指南方[south]。如:赤帝(神话中的南方之神。代指汉高祖刘邦);赤方(指南方);赤位(指南方);赤天(南方的天)

(2)谶纬家谓汉以火德王,火色赤,后因以借指汉朝[HanDynasty]。如:赤德(指汉朝的气运)

(3)“赤子”的简称。指婴儿[baby]。如:赤襁(指婴孩);赤子苍头(泛指老人小孩。苍头:原指老仆,此指老人)

(4)指鲜血[blood]。如:赤津津(鲜血渗流的样子);赤臭(血污腐臭之气)

(5)共产党[communistparty]

这里现亦大讨其赤,中大学生被捕者有四十余人。——鲁迅《书信·致李霁野》

赤chì

〈动〉

(1)除掉,诛灭[remove]

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聊斋志异·小翠》

(2)又如:赤族(诛灭全族);赤诛(诛杀)

常用词组

赤背、赤壁、赤膊、赤膊上阵、赤忱、赤诚、赤胆忠心、赤道、赤地、赤地千里、赤光光、赤候、赤脚、赤脚医生、赤金、赤口白舌、赤口毒舌、赤露、赤露、赤裸裸、赤贫、赤热、赤身、赤手空拳、赤土、赤心、赤子、赤子之心、赤字、赤足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赤【酉集中】【赤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烾《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石切,音尺。《說文》南方色也。《玉篇》朱色也。《易·說卦》乾爲大赤。《疏》取其盛陽之色也。《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疏》天子社廣五丈,東方靑,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黃土。《禮·曲禮》周人尚赤。《註》以建子之月爲正,物萌色赤。

又《書·康誥》若保赤子。《疏》子生而赤色,故言赤子。

又《前漢·五行志》赤地千里。《註》空盡無物曰赤。

又《韻會》裸裎曰赤體,見肉色也。

又《史記·孟子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又《韻會》赤縣,謂畿縣也。《晉書·成公綏傳》赤縣據於辰巳。

又水名。《莊子·天地篇》黃帝遊乎赤水之北。《博雅》崑崙虛,赤水出其東南陬。

又六赤。《正字通》今骰子別名。《李洞·贈李郞中詩》微黃喜兆莊周夢,六赤重新擲印成。

又姓。《呂氏春秋》赤冀作臼。《列仙傳》赤斧,巴人。

又《集韻》七迹切,音戚。《周禮·秋官》赤犮氏。《註》赤犮,猶言捇拔也。《疏》捇拔,除去之也。

又《韻補》叶敕略切。《郭璞·猙贊》章義之山,奇怪所宅。有獸似豹,厥色惟赤。宅,徒洛切。《說文》作。

说文解字

赤【卷十】【赤部】

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屬皆从赤。烾,古文从炎、土。昌石切

说文解字注

(赤)南方色也。爾雅。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竀。三染謂之纁。鄭注士冠禮云。朱則四入與。按是四者皆赤類也。鄭注易曰。朱深於赤。按赤色至明。引申之、凡洞然昭著皆曰赤。如赤體謂不衣也、赤地謂不毛也。从大火。火者、南方之行。故赤爲南方之色。从大者、言大明也。昌石切。古音在五部。俗借爲尺。凡赤之屬皆从赤。

(烾)古文从炎土。火生土。

该文章由作者:【深海安康鱼】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