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宽容(苏隶东创作的文学作品)

《学会宽容》是2010年中国民航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苏隶东。《学会宽容》在本书中,我们把生命的本质、生活的秘密呈现给大家,顺境逆境是人生的常态,在逆境时,更要泰然处之。当你学会了宽容。你便能领悟生命的真谛,洞察人性的弱点,走出生命的盲区,成为生活的智者。

基本介绍

适宜人群:本书适合所有人群阅读

ISBN:9787548401629

定价:¥25.00

内容简介

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 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里、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生命的美丽。 宽容是一种仁爱的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够赢得多少人。 宽容不受约束,它像天下的细雨滋润大地,带来双重祝福:祝福施予者,也祝福被施予者。它力量巨大,贵比皇冠,它与王权同在,与上帝并存。

文摘

宽容超越一切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而缺乏宽容,将使个性从伟大堕落为平凡。这是一个让人灵魂震撼的故事。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经过一场激战,有两名来自同一个小镇的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俩相互鼓励,相互宽慰,在森林里艰难跋涉。十多天过去了,仍然没有与部队联系上。他们靠身上仅有的一点鹿肉维持生存。再经过一场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

刚刚脱险,走在后面的战士竟然向走在前面的战士安德森开了枪。子弹打在安德森的肩膀上。开枪的战士害怕得语无伦次,他抱着安德森泪流满面,嘴里一直念叨着自己母亲的名字。安德森碰到开枪的战士发热的枪管,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战友会向自己开枪。但当天晚上,安德森就宽容了他的战友。后来他们都被部队救了出来。此后30年,安德森假装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

安德森后来在回忆起这件事时说:战争太残酷了,我知道向我开枪的就是我的战友,知道他是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直到我陪他去祭奠他的母亲的那天,他跪下来求我原谅,我没有让他说下去,而且从心里真正宽容了他,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好朋友。

在牛津英文字典里,“宽容”的意思是原谅和同情那个受自己支配且无权要求宽大的人。安德森在得知自己的战友对自己开了黑枪之后,完全可以将他置于死地。但安德森竟然从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人求生存、求团圆的天性上原谅了他的战友,依然与曾经想杀害自己的人做了一生一世的朋友。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而缺乏宽容,将使个性从伟大堕落为平凡。

宽容是最高贵的美德宽容不受约束,它像天上的细雨,滋润大地,带来双重祝福,祝福施予者,也祝福被施予者。它力量巨大,贵比皇冠,它与王权同在,与上帝并存。——莎士比亚宽容是一种最高贵的美德,没有人穷困到无机会表达宽容的地步。施行宽容是接近神灵本性的途径,没有人能比施行宽容的人更强大,更自豪。

有一个关于艾森豪威尔的小故事。二战后期,盟军准备发动一次大攻势。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在一天傍晚来到莱茵河畔散步,看见一个神色沮丧的士兵迎面走来。艾森豪威尔打招呼道:“你好吗,孩子?”那青年士兵回答:“我烦得要命!”大战在即,士兵的回答显然有些出乎艾森豪威尔的意料。艾森豪威尔略微停顿一下,说道:“嗨,你跟我真是难兄难弟,因为我也心烦得很,这样吧,我们一起散步,这对你会有好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宽容像天上的细雨,滋润大地,带来双重祝福:祝福施予者,也祝福被施予者。试想想,如果你是那位士兵,在后来的战争中你会怎样表现?

1917年1月4日,一辆四轮马车驶进北京大学的校门,徐徐穿过校园内的马路。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蔡元培,这位刚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传奇人物鞠躬致敬。新校长缓缓地走下马车,摘下他的礼帽,向这些杂工们鞠躬回礼。在场的许多人都惊呆了: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北大是一所等级森严的官办大学,校长是内阁大臣的待遇,从来就不把工友放在眼里。今天的新校长怎么了?像蔡元培这样地位崇高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现象。兼容并包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尊重杂工也是一种伟大的胸怀。这不是件小事,北大的新生由此细节开始。

宽容是一种善意的理解宽容,意味着一个人的自爱达到了能够使自己做到诚实、开朗,在生活中乐于进取的程度;意味着一种善意的理解和理解之后的爱和关怀。宽容的伟大在于发自内心,真正的宽容总是真诚的、自然的。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优点,才能成为我们所尊重的楷模呢?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个人应主持正义、诚实、谦虚、心地善良、勇敢、意志坚强,当然还应该宽容。宽容,意味着一个人的自爱达到了能够使自己做到诚实、开朗,在生活中乐于进取的程度;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不仅对我们的错误,而且对我们的全部经历心怀感激之情;意味着一种善意的理解和理解之后的爱和关怀。

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我们要学会开拓生活的领域;理解,就是宽容。”苏联功勋演员契尔柯夫在他的回忆录中讲述了一段他的亲身经历:那是在国外,在巴黎。法国苏联之友协会为欢迎来到法国的苏联电影界人士举办了一次晚会。会上为巴黎市民放映了苏联著名影片《宝石花》。大厅内座无虚席,观众反应热烈,不断鼓掌向我们这些出席晚会的苏联电影工作者致意。放映结束,人们纷纷涌到我们面前,将我们团团围住。巴黎市民很熟悉我国的电影,认得许多影片的主人公。他们也还认出,马克辛——一位年轻的彼得堡布尔什维克,就是由我扮演的。热烈的握手,友好的拍肩致意,然而这不过只是个序幕。

接着便是请我们签名题字。当时,我随身连一张照片或名片都没有了,只好把名签到随便拿到手的东西上,有节目单、入场券,还有记事本等等。手中的钢笔用完了墨水,立刻有人递过来铅笔。我不断地签名,手发酸了,麻木了,铅笔折断了好几次,但周围仍是一批又一批请求签名的人。他们喊着说着:“马克辛,马克辛,请给签个名!……”第二天一觉醒来,我心里仍荡漾着幸福快慰之感。早晨,我和一位同事出去散步。我们沿着巴黎街道走着,我还完全沉浸在对昨天晚会的美好回忆里。、

正在这时,突然听到有人清晰响亮地喊了一声:“马克辛!”怎么回事?是谁在喊我?大概,是我自己的错觉吧。不,不是错觉。有人又一次拉长声音喊道:“马克辛!”霎时,我觉得全身一热,心里涌起一阵飘飘然的感觉。是啊,这是荣誉啊!在远离祖国的异地,在巴黎,竟有人在大街上认出了我,对我表示欢迎……我偷眼瞅了一下我的同事:他照旧走着,一副漠然平淡的样子,仿佛根本没有听到什么。

“瞧!就连这样一位挺不错的人,有时也会产生妒忌心!”我想。但我并不责怪他,有什么办法呢?那位站在街对面的法国人,还在冲我这儿挥动帽子喊着:“马克辛!马克辛!”于是我微笑着,亲切地点了下头,抬腿穿越街道向那位巴黎人走了过去。我的那位同事被冷在原地,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一样。我边走边摘下手套,准备与这位新相识的崇拜者握手。我离他只有五六米远的距离了,突然,一辆小汽车从后面悄声地开了过来,把我和那位法国人隔开。

车门打开,那位法国人戴好帽子,一头钻进了汽车。我望着远去的小汽车,茫然地站在原地,嘴里机械地念着写在车后部的几个字:Taxi(出租汽车)……“Taxi,塔克辛,出租汽车……”我重复着这几个字,恍然大悟:“那位法国人一直在招呼出租汽车,可我自负而又可笑地以为,从昨天的晚会起,全巴黎想着的没有别的,而只有我一个人……出租汽车!”宽容的伟大在于发自内心,宽容不容强迫,真正的宽容总是真诚的、自然的。

契尔柯夫在结尾处写道:“每个人都可能因一时愚蠢而犯下令人尴尬的错误,这一令我备感羞辱的镜头只有两个目击者:我自己和我的那位装作什么也没看到的同事。直到今日,我仍然深深感激我的那位同事在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一种不为人知、却给人带来力量和震撼的美德。”

该文章由作者:【于德志】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