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始建于1951年,由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2017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截止2021年5月,学校占地近20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97亿元。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省部级以上人才12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1100余人,留学生330余人。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保持100%,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办学历史
办学源头
重庆科技学院由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于2004年5月18日合并而成。原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1年,时名“西南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专修科”;先后更名为“西南工业部冶金工业学校”、“重庆钢铁工业学校”、“重庆钢铁专科学校”、“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划转至重庆市,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1年,时名“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先后更名为“重庆石油工业学校”、“石油工业部重庆石油学校”、“重庆石油学校”、“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划转至重庆市,实行重庆市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共建。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1951年7月,筹建“西南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专修科”,选址于原巴县马王(九龙坡区)。
1952年4月,改校名为“西南工业部冶金工业学校”。
1952年11月12日,万里同志签署命令,将学校名称改为“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1953年,由中央重工业部拨款,易地复兴村(今大渡口区钢铁村)兴建校舍,翌年春学校迁此办学。
1959年6月,根据贺龙同志命令,学校搬迁至杨家坪原西南工会干部学校旧址(即南校区现址)。
198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
1984年,实行冶金部与重庆市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1985年,由冶金部和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重庆钢铁专科学校”。
1992年2月,国家教委又将校名调整为“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7月,学校划转至重庆市,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重庆市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1999年2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同意并报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1951年9月,建立“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校址选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现渝中区)化龙桥。当年招收专科生,与重庆大学合作办学。
1953年,由专科改为中专,更名为“重庆石油工业学校”。
1955年,石油工业部成立后,更名为“石油工业部重庆石油学校”,校址由化龙桥迁到大坪(北校区)。
1978年9月,学校领导体制改为部、省双重领导,以石油工业部为主,校名为“重庆石油学校”。
1980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
1994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由中专升格为专科,更名为“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2003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转重庆市人民政府管理,实行重庆市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共建,以重庆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合并组建
2004年5月18日,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重庆科技学院。
2005年5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大学城划拨1500亩土地用于重庆科技学院新(虎溪)校区建设。
2006年1月,重庆科技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开工,同年10月入住首批学生,并逐渐发展成为主校区。
2007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7年8月,重庆科技学院顺利出让南北(老)校区。
2008年3月,留在老校区的学生完成搬迁,入驻大学城新校区。
2011年5月,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共建重庆科技学院的协议。
2011年9月,成为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同年10月,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工程两个领域获得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
2013年,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6月,当选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014年4月,当选为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同年11月,当选为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018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获得工程硕士专业授予权,可直接开展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工作;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1月,重庆科技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联合开办重庆中科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
2019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获得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获得公共管理与旅游管理两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2020年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学校设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等16个学院(部)。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化学等7个领域专业硕士点和学术硕士点,有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67个本科专业。其中,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是国家级一流专业,油气储运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安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7个专业是重庆市一流专业。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6个市级特色专业。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所属院系 | 专业名称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 石油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
海洋油气工程 | |
地质学 | |
地球物理学 | |
资源勘查工程 |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 冶金工程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矿物加工工程 | |
材料物理 | |
功能材料 |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
金属材料工程 |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电子工程 | |
汽车服务工程 |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智能制造工程 | |
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自动化 |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 |
应用化学 | |
环境工程 | |
能源化学工程 | |
制药工程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建筑工程学院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土木工程 |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
工程管理 | |
工程造价 | |
建筑学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
安全工程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 安全工程 |
消防工程 | |
化工安全工程 | |
工商管理学院 | 会计学 |
人力资源管理 | |
市场营销 | |
物流管理 | |
酒店管理 | |
供应链管理 | |
法政与经贸学院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社会工作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
数理与大数据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应用统计学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西班牙语 | |
人文艺术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环境设计 | |
艺术与科技 | |
视觉传达设计 | |
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
物联网工程 | |
软件工程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体育部 | / |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办) | / |
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15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院士5人,高级职称610人,博士500余人,硕士及以上比例93.51%;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国家技术能手、重庆英才、巴渝学者、学术(产业)技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120余人。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获批年份 |
石油工程教学团队 | 范军 | 2007年 |
控制工程教学团队 | 施金良 | 2012年 |
土木工程教学团队 | 刘冬燕 | 2012年 |
油气储运工程教学团队 | 李文华 | 2012年 |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已建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等3门。
学校以工为主,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特色,理、工、经、管、法、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群,有省部共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协同创新中心1个,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纳微复合材料与器件、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工业发酵微生物、能源工程力学与防灾减灾、纳微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稠油开采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田开发、工业过程在线分析与控制、复杂金属矿产资源增值处理与清洁提取等3个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社科研究中心2个,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科建设
据2021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化学等7个领域专业硕士点和学术硕士点。有65个本科专业。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群。
市级重点(建设)学科: | ||
序号 | 一级学科 | 所在学院 |
1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
2 | 安全科学与技术 | 安全工程学院 |
3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4 | 机械工程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2022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专业 | 学院 | 研究方向 |
70300 | 205化学化工学院 | 01无机化学 |
化学(学术学位) | 02有机化学 | |
03油气田化学 | ||
202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 04材料化学 | |
85701 | 205化学化工学院 | 不区分研究方向 |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 | ||
85702 | 207安全工程学院 | 不区分研究方向 |
安全工程(专业学位) | ||
85703 | 20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 不区分研究方向 |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 | ||
85706 | 20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 01油气井工程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 | 02油气田开发工程 | |
03油气储运工程 | ||
85700 | 202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 01环境新材料与应用 |
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 | 02资源循环工程 | |
203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03环保装备设计及理论 | |
04智能制造装备工程 | ||
204电气工程学院 | 05油气在线分析与控制工程 | |
206建筑工程学院 | 06建筑工程安全技术 | |
07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 ||
208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 | 08智慧安全 | |
125400 | 209工商管理学院 | 01酒店管理 |
旅游管理(专业学位) | 02旅游规划 | |
125200 | 210法政与经贸学院 | 01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 |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 | 02公共政策与风险管理 | |
03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 |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200余项国家级课题,获授权专利1000余件。2012年以来,年科研经费均超过亿元。学校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80余项。其中,参与完成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机械炉排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关键技术及应用”被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群,有省部共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协同创新中心1个,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纳微复合材料与器件、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工业发酵微生物、能源工程力学与防灾减灾、纳微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稠油开采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田开发、工业过程在线分析与控制、复杂金属矿产资源增值处理与清洁提取等3个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社科研究中心2个,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术资源
重庆科技学院学术刊物有《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和《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报社科版主要报道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设置哲学·政治、法制·社会、经济·管理、文学·语言、文化·历史、教育·教学等栏目。学报自科版主要报道石油、地质、化工、冶金、材料、机械、建筑、计算机等行业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两刊自创刊起即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自科版自2012年第1期开始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重庆科技学院建筑面积4.4万多平方米,现有纸质图书194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万余册,并拥有大批数字化信息资源。
合作交流
校际合作
截至2020年6月,学校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美国伯特利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芬兰哈格赫利尔应用科技大学、荷兰格罗宁根汉斯应用科技大学、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韩国国立庆北大学、韩国国立昌原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等60余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
截至2020年6月,学校与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武钢铁、西南铝、重钢、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美国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等3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的战略协议。
文化传统
校徽
学校校徽外形取材于重庆市市花山茶花、长江滚滚的波涛和重庆连绵起伏的山丘,围绕中心标志的108颗小圆点象征学校的人才源源不断、桃李满天下。/n校徽的中心主体标志形象取材于初升太阳映照下挺拔的油井、钢厂、城市的剪影。/n校徽标志的圆形底色部分以初升的太阳和经纬线的构成,寓意学校处于新时代、新起点、新校区和新的发展坐标;两组对称的、向上生长的碑柱,寓意1951年建立的石油、钢铁学科在新的起点上齐头并进、蓬勃发展、奔向新的高峰。/t
校训
厚德、博学、砺志、笃行:八字校训从品德、学业、精神、实践等四个方面对重庆科技学院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其释义如下:
厚德: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出自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博学: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兼纳,专业领域游刃有余,高质量、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出自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和《论语》:“君子博学于文”。
砺志:磨砺意志,志向专一,坚韧不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要求师生注重陶冶坚强意志和人文精神。出自于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笃行:实事求是,崇尚实干,忠贞不渝,执着追求,身体力行,学问思辨贵在笃行,要求师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出自于《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t
办学宗旨
立德立人、求是求新、载文载道、为国为民
办学宗旨是大学的功能职责、目标导向、责任担当。学校办学宗旨释义如下:
立德立人:“立德”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人”语出《易·说卦》:“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立德立人”是对大学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体现,大学既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建设者,也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立德立人”将成人与成才相结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思想、方法和能力上的准备,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
求是求新:“求是”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求新”语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在此意为真理、规律、科学知识。“新”在此意为创新、创造、技术发明。大学承担着传播、引领、建设、发展先进科学的历史使命,其核心准则和实现途径是求是求新。
载文载道:“道”指道德、科学真理等。高等教育是继承与创新优秀文化的主阵地,大学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弘扬高尚道德的重要使命。
为国为民:“为国为民”是成语,体现出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即通过大学教育、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作贡献,体现作为大学的责任担当。
现任领导
职位 | 姓名 |
党委书记 | 黎德龙 |
校长 | 尹华川 |
党委副书记 | 干勤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施金良 |
副校长 | 吴松 |
副校长 | 肖大志 |
副校长 | 刘德绍 |
纪委书记 | 贺吉胜 |
副校长 | 刘上海 |
副校长 | 朱永利 |
知名校友
周寿桓,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1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技委主任,兼任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秘书长。
唐代治,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84届地质26班毕业生。
吴洪奎,现任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钻34班)。
冷潜,现任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1983年毕业于重庆石油学校钻井专业。
杨秀东,曾任青海石油管理局局长。
张培平,现任中国石油青海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安全总监。
周荣学,现任现任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安全总监。
焦向民,现任中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副总经理。
冯京海,现任中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副总工程师。
颜明友,现任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辽兴油气开发公司党委书记。
肖仁斌,现任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党委书记。
李卫东,现任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党委书记。
毛箭,现任中国石油川庆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川东钻探公司党委书记。
殷百寿,现任中国石油吐哈分公司勘探设计院副院长。
张恩慧,现任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副厂长。
杨志伦,现任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气四厂厂长。
史建刚,现任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钻井工程技术公司经理。
曾洪图,现任中国石化河南油田钻井工程公司副经理。
金鑫,现任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团委书记。
谢银球,现任中海油服务公司综合事业部部长。
唐登平,现任陕西延长油田生产计划部部长。
范永洪,现任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李懂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毕业于重庆石油学校86届地质专业。
赵世庆,现任重庆市长寿区委副书记、区长。1982年7月毕业于原重庆钢铁工业学校自动化专业。
潘向宇,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1982年毕业于重庆钢校数师大专班。
邹继新,高级工程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钢铁8601班学生。
陈琳,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轧钢26班。
张利明,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200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张六喜,南京钢铁联合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铁15班)。
王丁子,河南安钢集团信阳钢铁公司党委书记(铁19班)。
该文章由作者:【沙文主义者】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