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汉语汉字)

艾(ài)选自《中华字通》 (形声。字从艹,从乂(ài),乂亦声,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乂”意为“再三治理”、“反复治理”。“艹”与“乂”联合起来表示一种用于治疗或理疗的草本植“刈”。

字源演变

乂,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剪切。艾,篆文(艸,植物,借代中草药)+(乂,剪,收割),表示采集、收割中草药。/n造字本义:动词,采集、收割中草药。隶化后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艹”。

基本字义

艾ài【名】

(形声。本义:草名)

艾蒿〖Argywormwood;mugwortwormwood〗。一种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Artemisiaargyi),叶制成艾绒,供针灸用

艾,冰台也。——《说文》

削冰令圆举以向日,干艾于后,承其景则得火,故曰冰台。——《博物志》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王风·采葛》

求三年之艾也。——《孟子》。

又如:艾人(用艾草结成的草人。旧俗在端午节以艾人悬挂于门上,可以避邪除毒)

老年,老年人〖theold〗

有幼、壮、艾之期。——刘禹锡《送鸿举师游江南引》

五十曰艾,服官政。——《礼记》。郑玄注:“艾,老也。”

搜索稚与艾,惟存跛无目。——梅尧臣《田家语》。

又如:艾老(五十岁以上的老人)

漂亮的人〖handsomeman;prettygirl;beanlty〗

国君好艾(此指男色),大夫殆。——《国语·晋语》

积得些金帛,娶了些娇艾。——《桃花扇》。

又如:艾色(美丽;漂亮。多指女色)

小人〖personoflowposition〗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

艾ài【形】

老〖old〗

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左传·定公十四年》。

又如:艾孀(老寡妇);艾豭(老公猪)

艾草的颜色。即苍白色或绿色〖pale〗

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绶、玉玦各一。——《后汉书·冯鲂传》。

又如:艾绶(绿色的印绶)

艾ài【动】

终止,断绝,结束〖end;stop〗

夜如何其?夜未艾。——《诗·小雅·庭燎》

一旦运穷福艾。——明·刘基《苦斋记》。

又如:艾命(舍弃生命);方兴未艾(正在发展,一时不会停止)

艾yì【动】

通“刈”。刈割;斩除〖mow;cut;reap〗

一年不艾,而百姓饥。——《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令民毋艾蓝以染——《礼记 • 月令》

又如:艾命(舍生;捐躯)

通“乂”。治理;安定〖manage;redress;stabilize〗

或肃或艾。——《诗·小雅·小旻》

海内艾安,府库充实。——《汉书》

又如:艾安(民生安定,宇内承平)

古籍释义

《唐韵》五盖切《集韵》《韵会》《正韵》牛盖切,?音碍。

《玉篇》萧也。《诗·王风》彼采艾兮。《传》艾,所以疗疾。《急就篇注》艾,一名冰台,一名医草。《博物志》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故号冰台。《本草注》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

又《博雅》老也。《礼·曲礼》五十曰艾,服官政。《疏》发苍白,色如艾也。《扬子·方言》东齐、鲁、卫之闲,凡尊老谓之艾人。《尔雅·释诂》艾,历也。《注》长者多更历。

又《尔雅·释诂》艾,相也。《疏》谓相视也。

又美好也。《孟子》知好色则慕少艾。

又养也。《诗·小雅》保艾尔后。

又止也。《左传·哀二年》忧未艾也。《注》未绝也。

又报也。《周语》树于有礼,艾人必丰。

又《史记·历书》横艾淹茂。《索隐》横艾,壬也。

又山名。《春秋·隐六年》公会齐侯,盟于艾。《注》泰山牟县东南有艾山。

又亭名。《水经注》甘陵故淸河直东二十里有艾亭。

又姓。《通志·氏族略》春秋大夫艾孔之后。

又《正韵》倪制切,音刈。芟也。《诗·周颂》奄观铚艾。《谷梁传·庄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饥。《注》艾,获也。

又与乂通,治也。《前汉·郊祀志》天下艾安。

又张衡《东京赋》齐腾骧而沛艾。《注》沛艾,作姿容貌也。《五经文字》从义,讹。《集韵》或作㘷。㘷字原从?,作艹下?。

汉英互译

argy wormwood end stop

常用词组

艾绒 àiróng

[moxa] 中国、日本民间医药用于灸疗的艾制细丝

艾滋病 àizībìng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病者细胞免疫功能不全,很容易感染上对一般免疫系统正常的人毫无危险的疾病。病原体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性交、血液及血液制剂等途径传播。

艾灸 aijiu

艾灸是用易燃的艾绒在体表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效果。

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该文章由作者:【共产主义渠】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