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工程”的创意来自50年代初人类对核战争这一新型厮杀方式的探索。1953年苏军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同时在爆心放置了很多经过改装的坦克。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区进行了一次有步兵参加的特种核试验,军方发现靠近核爆中心的坦克全部被冲击波掀翻,这显然不合当时苏联领导人大打核战争的想法。
研制背景
1956年伊始,苏联国防部准备在56-60年代期间发展新一代重型坦克。新坦克重量在56-60吨左右,基本防护力要达到130毫米。这项新计划交给了列宁格勒基洛夫和车里雅宾斯克制.造厂竞争来选择最优的方案。
50年代的苏军重型坦克研发呈现出一番复杂的景象:四种原型车同时被考核。二战后遗留下来的IS-2坦克虽然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装,但还是无法满足当时年代的要求(特别是在主要防护方面),超长服役的IS-2最后也逃不过拆解,将火炮用于钢筋混凝土碉堡之内的命运;而IS-3因为可靠性低,装甲防护和中型坦克T-54相当,所以也不受到坦克部队的青睐。
新型坦克,就是要全面替代上述提到的旧型坦克。1957-1959年间,有三种原型车出现:车里雅宾斯克的770工程,列宁格勒基洛夫的277和279工程。不同于770工程,未来的重型坦克-279工程是一种全新的创造,亦成为坦克历史上最不寻常,最大胆的工程之一。
简介
“279工程”的创意来自50年代初人类对核战争这一新型厮杀方式的探索。1953年苏军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同时在爆心放置了很多经过改装的坦克。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区进行了一次有步兵参加的特种核试验,军方发现靠近核爆中心的坦克全部被冲击波掀翻,这显然不合当时苏联领导人大打核战争的想法。
于是由天才科学家L·S·托洛亚诺夫领导的小组开始研制“战术核爆区用试验性车辆结构279工程”,它也被当作和“277工程”竞争下一代重型坦克的样品。托洛亚诺夫面临着对抗核子风暴的难题,他在设计图上尽量加大履带接地面并考虑了一种完全不合规范的可以防止暴风侵害乘员的车体形状。
由于四条履带集中并且均匀分布60吨重的车身以及炮塔,以致于279坦克的接地压力居然不可思议地“不超过每平方厘米0.6公斤”(M1艾布兰坦克的接地压力还高达每平方厘米1.06公斤),而且平整非舟状(也就是惰轮与动轮的位置不高于路轮的意思)的履带设计让整体重量均匀地分摊在各种地面,就连沼泽也能陷而不溺。甚至不要说是树桩,就连类似齐格菲防线上的“龙牙桩”也能如履平地般地辗过去。
于是“279工程”装备了4条履带,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英国早在1916年就研制过4条履带的“飞象”超重型坦克。但是“279工程”采用了当时很难想象的油压悬挂,使得在核爆来临时整车可以象螃蟹一样趴在地上以使自己不至于倾复。接地面的面积增加则使整车的重心更低,每侧2条履带的给油是从车体中部的主油箱连接。
车体呈椭圆型,考虑到中子弹这一新式武器的出现,“279工程”车体外圈内部设计了很多夹层用来填充防辐射物质(在中子弹爆炸区,可以将杀伤力很大的快中子转化为慢中子)。铸造车体平均厚度达到269毫米。使用1000hp的12筒柴油发动机,可以使60吨的坦克达到50公里的时速,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它使用和“277工程”一样的炮塔但炮弹减少到24枚。
“279工程”于1957年造出了样车。这辆“外星坦克”在试验场顺利通过了技术审查,但是由于结构复杂造价昂贵,没有投产。另外加之赫鲁晓夫认为未来的战争只需要导弹和核武器,重型坦克应该被“扔进垃圾堆再跺跺平”,于是“279工程”于1960年被下令停止研制。(当年7月22日,赫鲁晓夫取消了一切超过37吨的重型坦克计划,苏联重型坦克发展戛然而止。)它现在保存在库宾卡博物馆,虽然作为一种坦克它没能登上战争的舞台,但其惊人的创造性让人赞叹不已。
279工程防护性能极出色,车体分为4个装甲隔舱,车首前上装甲厚192毫米,倾角60度,将近T-10M重型坦克2倍;侧面装甲厚182毫米,倾角60度,比T-54/55坦克正面装甲还要厚的多;炮塔前装甲305毫米,倾角30度,这可能是坦克安装最厚的均制钢装甲板。
这在当时是可以毫不在乎的面对一切反坦克火力的。当然作为要在核条件下作战的坦克,279工程具备完善的三防系统。279工程还装备了潜渡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战斗室加温系统等特殊设备。279坦克是个巨炮主义的代表,采用130毫米60倍径的M-65主炮。
发射脱壳穿甲弹/APDS时弹头初速高达每秒1000米,搭配14.5毫米KPVT同轴重机枪并装置在"Groza"(斯拉夫语“暴风”之意)稳定器上。M-65主炮同时还搭配一个半自动装填器,毕竟130毫米炮弹的重量不是开玩笑的;同时也能精简人力;更重要是在半自动装填器协助下M-65主炮射速可高达5-7发(T-28超重型坦克105毫米主炮依靠人力只能维持每分钟四发)。整体大致上来说,279坦克似乎一时之间是全世界最优良坦克之一,除了它可怜的载弹量(备弹24发)之外。
但事实不是这样,1959年279工程在库宾卡全面试验。在试验中,279缺点暴露无缺:战斗全重达60吨;动力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可靠性不能让人满意;行走装置过于复杂,零件是其他坦克2倍,乘员保障工作负担太大;维护更换内侧负重轮和履带非常麻烦;以至于最后没有正式的批量生产。
性能数据
战斗全重60吨
乘员4人
全长(炮向前)10238毫米
车宽3400毫米
车高2475毫米
主武器1门M—65型130毫米炮(还有一门130毫米的主炮没有正式装上去,因为是试验性样车所以研发的时候只装了一门主炮)
弹药基数24发
辅助武器1挺ΚΠΒΤ14.5毫米并列机枪
弹药基数300发
装甲防护
车首前上装甲厚度192毫米倾角60度
车体侧面厚度182毫米倾角45度
炮塔正面厚度305毫米倾角30度
动力1台柴油机
功率1000马力
该文章由作者:【巴弗灭】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