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汉语汉字)

宦(拼音:huà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另有学者认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宦的古字形从宀(mián),从臣,本义为在帝王或贵族家里做奴仆。引申有官职、学习官吏的事务、做贵族的奴仆、太监等意义。

文字溯源

会意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据图1字形释为“宦”。这个字外部像宫室的轮廓,与“宀”表意相同,尽管它的下部是封闭的。内部是“目”,“目”“臣”最早为同一字,故此字当为“宦”字。金文作图2,小篆则由金文演变而来,隶书、楷书整齐化,由半包围结构变为上下结构。“宦”字由“宀”和“臣”组成,“宀”本指房屋,这里指官府;“臣”本像竖立的眼睛,后作为奴仆的代称,合起来的意思是:在官府里当奴仆。也有人理解为“宀”内有“臣”,其字形表示的意思是:在室内劳动且又听话的奴隶。顺从主子的奴隶才可以委以官职,所以“宦”字又用于指称小官吏。“宦”的造形,反映了古代选拔官吏不是任能为贤,而是任人为“亲”,专用听话的。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例句

动词

〈文言〉做奴隶主或帝王的奴仆。

《国语·越语下》:“越王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文言〉学习官吏的事务。

《左传·宣公二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文言〉做官。

《韩非子·诡使》:“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女妹私义之门不待次而宦。”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文言〉指授官。

《左传·宣公二年》:“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

名词

指宦官。古时在宫内侍奉的官员,也叫太监。

官;官职。

谢惠连《秋怀》诗:“颇悦郑生偃,无取白衣宦。”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Huàn)姓氏用字,参看“宦姓”。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宀部】胡惯切(huàn)

宦①,仕②也。从宀从臣③。

〖注释〗①宦: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犹今试用学习之官也。”②仕:人部:“仕,学也。”③从宀从臣: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执事于中也。”

说文解字注

仕也。

段注:人部曰:仕者,学也。《左传》:宦三年矣。服虔云:宦,学也。《曲礼》:宦学事师。注云:宦,仕也。熊氏云:宦谓学官事,学谓习六艺。二者俱是事师。《杂记》:宦於大夫。《左传》:妾为宦女。按仕者,习所事也。古事士仕通用,贯宦通用,故魏风三岁贯女,鲁诗作宦女。

为官。《说文解字.宀部》:「宦,仕也。」《左传.宣公二年》:「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年二十八,始宦。」

从宀臣。

段注:胡惯切。十四部。

广韵

胡惯切,去谏匣‖宦声元1部(huàn)

宦,仕宦。亦阉宦。又学也。《左传》云:“宦三年矣。”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宦·康熙笔画:9·部外笔画:6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胡惯切,音患。《说文》:仕也。《礼·曲礼》:宦学事师,非礼不亲。注:仕与学皆有师,以明道也。《左传·宣二年》:晋成公卽位,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

又《左传·宣二年》:宦三年矣。注:宦,学也,学职事为官也。

又凡事人者皆曰宦。《越语》:勾践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左传·僖十七年》:子圉西质,妾为宦女焉。注:妾,晋惠公女名。宦谓宦事於秦为妾也。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陈情表》

又奄宦,中官也。《宋史·宦者传》:太宗不欲除王继恩宣徽使,曰:朕读前代史,不欲令宦官预政。宣徽使,执政之渐,止可授以他官。

又姓。

又叶胡玩切,音换。谢惠连《秋怀》诗:颇说郑生偃,无取白衣宦。未知古人心,且从性所翫。

又叶于眷切,音院。欧阳修《读书》诗:念昔始从书,力学希仕宦。岂敢欺声名,惟期脱贫贱。

该文章由作者:【百乐宝】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