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拼音:ruò、rě)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举手顺理头发的样子,其本义应为“顺”。“若”字后世多假借为“像、如”义,由“如”义又可以引申为“及、达到”。“若”字又可借为第二人称代词用,相当于“你、你的”。又可作假设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假如”。
字源演变
若最早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图1)像一个女子梳头的形状,上面中间的三竖表小长长的头发,左右双手举起,靠近头发,表示正在把头发梳理顺畅。下面弯曲线条表示坐着的身子。金文(图2)字形上半部分与甲骨文相同,下半部呈半立状;有的字形左下增加了一个“口”(图3),就变成会意字。不仅理顺头发,还用口突出表达顺应之义。秦篆字形则有很大的变化,上部表示双手和头发的构件变成了“艸”头和“又”,下面一个“口”(图6)。
大概是表示用手整理顺杂草,字形还是想表示理顺之意。汉隶字形(图7、8)在秦篆基础上进一步变化,就成为上“艸”或“艹”,下“右”的“若”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若”最初之义就是指女子梳理头发的情形,大概借此表达顺应之义。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卜辞诸若象人举手而跽足,乃象诺是巽顺之状,古诺与若为一字,故若字训为顺。古金文若字与此略同。”
“若”既然是顺从,引申就有了应允、答应的意思,即“诺”。“顺从、依从”是按照已有的规定行事,因此和“如”字类似,可以引申表示“如同、好像”的意思,例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其中的“若”都作“如同、好像”理解。同样的,和“如”一样,在这个意义上还可以引申表示“及、到、比得上”,例如《论语·学而》中所说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里的“若”作“比得上”讲。
现代释义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ruò | 动词 | 順;順從。 |
選擇。 | ||
如同;像。 | ||
及得上,比得上。 | ||
至,到。 | ||
诺;应允。后作“諾”。 | ||
践踏。也作“蹃”。 | ||
形容词 | 善;和善。 | |
等同;一致。 | ||
代词 | 你(的);你們(的)。 | |
他(的);他們(的)。 | ||
如此;這樣的。 | ||
用于近指。這;這個。 | ||
怎么;怎樣。 | ||
用同“偌”。这么;那么。 | ||
副词 | 表示不肯定,相当于“好像、似乎”。 | |
乃;就。 | ||
連詞 |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 |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或者”。 | ||
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相当于“至于”。 | ||
表示承接,相当于“和、及”。 | ||
表示承接,相当于“而、而且”。 | ||
助词 |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 | |
语气词。用于句首。 | ||
名词 | 神话中的海神名。 | |
香草名。即杜若。 | ||
神话中的神木名。 | ||
秦、汉时县名。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本为春秋国,后灭于楚。 | ||
古水名。即今雅砻江。 | ||
姓氏用字。 | ||
rě | – | 见兰若;般若;阿兰若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艸部】而灼切(ruò)
擇菜也。从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
說文解字注
擇菜也。《晉語》:“秦穆公曰:夫晉國之亂,吾誰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爲朝夕之急。”此謂使誰先擇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訓擇,擇菜引伸之義也。
从艸右;右,手也。此会意。毛傳曰:“若,順也。”於雙聲叚借也。又假借爲如也,然也,乃也,汝也。又兼及之詞。五部。
一曰:杜若,香艸。此別一義。此六字依《韵会》,恐是鉉用鍇語增,今人又用鉉本改鍇本耳。
广韵
人賒切,平麻日‖若聲魚部(ré)
若,蜀地名,出《巴中記》。人賖切。又惹、弱二音。二。
【校釋】本紐類推音為ré,而“若”字今讀ruò,來自藥韻而灼切。
人者切,上馬日‖若聲魚部(rě)
若,干草。又般若,出釋典。又虜複姓,二氏。《周書·若干惠傳》曰:“其先與魏俱起,以國爲姓。”《后燕録》有步兵校尉若久和。人者切。又人勺切。三。
而灼切,入藥日‖若聲鐸部(ruò)
若,如也。順也。汝也。辝也。又杜若,香草。亦姓,魯人也。又虜三字姓,《后魏書》:“若口引氏后改爲宼氏。”而灼切。十一。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若;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5
古文:?、?、?
(ruò)《唐韵》而灼切。《集韵》《韵会》《正韵》日灼切。并音弱。《说文》:若,择菜也。
又《玉篇》:杜若,香草。《楚辞·九歌》:采芳洲兮杜若。《梦溪笔谈》:杜若,即今之高良姜。
又顺也。《书·尧典》:钦若昊天。传:敬顺也。《诗·小雅》:曾孙是若。
又汝也。《仪礼·士昏礼》:勗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晋语》:晋文公谓勃鞮曰:尔为惠公从余于渭滨,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又如也。《书·盘庚》:若网在纲。
又乃也。《周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又语辞。《仪礼·士相见礼》:君若降送之,则不敢顾。疏:若者,不定之辞也。
又《前汉·武帝纪》:民年九十以上,为复子若孙。注:若者,豫及之辞也。
又若若,垂貌。《前汉·石显传》:印何纍纍绶若若耶。
又《庄子·秋水篇》:向若而叹。注:若,海神。
又岁名。《尔雅·释天》:太岁在丑曰赤奋若。
又若木。《淮南子·地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楚辞·天问》:若华何光。注: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华乎。
又水名。《水经注》:若水东南流,鲜水注之。
又姓。《正字通》:汉下邳相若章。
(rě)又《广韵》人者切。音惹。干草也。
又般若,梵语谓智慧也。《晋书·昙霍传》:霍持一锡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又《韵会》:浮屠所居,西域谓之兰若。柳宗元文:兰若真公。注:官赐额者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
又人赊切,音婼。蜀地名。《前汉·地理志》:若属南郡,春秋传作鄀。
《唐韵古音》读汝。《三略》:尊卑相若,强弱相虏。古人读若字为汝,故传记之文,多有以若为汝者。《史记·项羽本纪》云:吾翁即若翁,《汉书》云:吾翁即汝翁,此可据也。
字形书法
“艹”3画,首笔是长横。“艹”窄、扁,“右”宽、大。“艹”,居上居中。“右”,居下居中,长横宽于“艹”,在横中线;长撇起笔于竖中线,穿过田字格中心,收笔与横的起笔上下对齐;“口”,居下略偏右,左竖在竖中线左侧。
音韵集成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ȵ | i̯ak | |
王力系統 | 鐸 | ȵ | ǐak | |
董同龢系統 | 魚 | ȵ | jak | |
周法高系統 | 鐸 | n | jak | |
李方桂系統 | 魚 | n | jak | |
西漢 | 鐸 | |||
東漢 | 鐸 | |||
魏 | 藥 | jak | ||
晉 | 藥 | jak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藥鐸 | jɑk | |
北魏后期北齊 | 藥鐸 | jɑk | ||
齊梁陳北周隋 | 藥鐸 | jɑk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ȵʑ | i̯ak | |
擬音/王力系統 | ɽ | ǐak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ȵ | jɑk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ȵ | iɑk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ńź | jak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nʑ | ǐɑk |
韻書 | 字头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声母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廣韻 | 若 | 若 | 假 | 平聲 | 下平九麻 | 日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濁 | 人賒切/音惹/音弱 | ȵja |
若 | 假 | 上聲 | 三十五馬 | 日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濁 | 人者切/人勺切 | ȵja | ||
若 | 宕 | 入聲 | 十八藥 | 日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濁 | 而灼切 | ȵjɑk | ||
集韻 | 若 | 假 | 平聲 | 下平九麻 | 日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濁 | 人奢切 | nʑia | |
惹 | 假 | 上聲 | 三十五馬 | 日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濁 | 爾者切 | nʑia | ||
弱 | 宕 | 入聲 | 十八藥 | 日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濁 | 日灼切 | nʑiɑk | ||
礼部韻略 | 入聲 | 藥 | 日灼切 | ||||||||
增韻 | 上聲 | 馬 | 爾者切 | ||||||||
入聲 | 藥 | 日灼切 | |||||||||
中原音韵 | 若 | 入聲作去聲 | 歌戈 | 日 | 開口呼 | 次濁 | ɽiɔ | ||||
惹 | 上聲 | 車遮 | 日 | 齐齿呼 | 次濁 | ɽiɛ | |||||
中州音韵 | 入聲作去聲 | 蕭豪 | 叶饒去聲 | ||||||||
上聲 | 車遮 | 禳者切 | |||||||||
入聲作去聲 | 車遮 | 仁蔗切 | |||||||||
洪武正韵 | 惹 | 上聲 | 十六者 | 日 | 次濁 | 爾者切 | ȵiə | ||||
若 | 入聲 | 六藥 | 日 | 次濁 | 如灼切 | ȵiak | |||||
分韻撮要 | 若 | 陽入 | 第九張掌帳着 | 日 |
该文章由作者:【欧洲菊苣】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