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汉语汉字)

秀(拼音:xiù)是汉语常用字,此字最早见于春秋《石鼓文》。“秀”的本义一般认为是谷类作物抽穗开花,由此引申指事物的精华。由“精华”又引申为“灵秀”等。后多用为引申义,指美丽、茂盛的事物。如秀美、秀伟等等。也通假为“莠”等。

汉光武帝名“刘秀”,许慎为了避讳,只在《说文解字》“秀”的字条下注明“上讳”,未对此字作详解。

秀(汉语汉字)

文字溯源

“秀”的构型曾是个谜题。现发现最早的“秀”字在春秋的“石鼓文”上(图1)。上半部分是“禾”,但下半部分是什么,学者莫衷一是。许慎所处的时代为东汉,他在著《说文解字》时为了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对“秀”没作解释,只是说:“秀,上讳。”因此造成以后的文字学家对“秀”的本义其说不一。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秃”与“秀”古为一字,并同音。他在“秃”字的注中说:“其实秀与秃,古无二字,殆小篆始分之,今人秃顶亦曰秀顶是古遗语。”不过,“秃顶”写作“秀顶”只是因为“秃”“秀”二字同音所致。有学者猜测:东汉时为避刘秀的讳,“秀才”被改为“茂才”,为避讳而改的通常都是近义字,故而“秀”应与“茂”意思相近,是指植物的生长状态。

现代一些学者认为禾下部的构件是乃,“乃”就是“奶”,禾稻抽穗扬花时,谷粒中开始含浆,像奶汁。也有人认为上面是成熟了的禾,禾穗下垂;下面是一个面朝左,手臂前伸的人。两相会意,表示人的手举着成熟的、颗粒饱满的庄稼,在欣赏自己的丰收成果。也有人认为下部既不是人也不是乃,而是描摹谷穗下垂摇曳的样子。还有人认为下部是“弓”字。

有学者根据战国《睡虎地秦简》的“秀”字分析,下面的部分应该是“引”字(图3)。引即伸,所以这个字最初是指某物从禾苗上伸出,即开花之意。这也与它后来的字义发展相符:开花可延展为繁茂,再进一步便可引申出表示出色、不凡的“优秀”等词。

春秋、战国时期的“秀”字,下部一般写作“弓”。《说文解字》小篆(图4)下部似“人”形,汉代隶书有一部分沿袭战国文字,下部写作“弓”(图5、6);还有一部分写作“乃”(图7),后者为现代楷书所承袭。

现代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xiù

动词

禾类植物抽穗开花。

泛指植物开花。

〈文言〉草结籽。

〈文言〉成长。

显露;露出。

特出;高出。

展示,炫耀。英文单词“show”的音译。

名词

〈文言〉指植物开出的花朵。

〈文言〉指茂盛的草木。

指特别优异的人。

元明间对出身官僚贵族家庭,或有财有势的人的称呼。

(Xiù)姓氏用字。参看“秀姓”。

形容词

〈文言〉茂盛。

美丽而不俗气。

聪明,灵巧。

优异的;突出的。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禾部】息救切(xiù)

上①讳②。

【注释】徐锴曰:“禾,实也。有实之象,下垂也。”①上:对帝王的尊称,此处指汉光武帝刘秀。②讳:封建社会称死去了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

说文解字注

上讳。

段注:上讳二字许书原文。秀篆许本无,后人沾之,云上讳,则不书其字宜矣。不书故义形声皆不言.说详一箱示部。伏侯《古今注》曰:“讳秀之字曰茂”,盖许空其篆,而释之日:“上讳”。下文“木之秀实为稼”,则本作“茂实”也。许既不言,当补之曰:“不荣而实曰秀。从禾人。”不荣而实曰秀者《释草》《毛诗》文。按,《释草》云:“木谓之荣,草谓之华”,荣、华散文则一耳。荣而实谓之实,桃李是也:不荣而实谓之秀,禾黍是也;荣而不实谓之英,牡丹、勺药是也。凡禾黍之实皆有华,华瓣收即为稃而成实,不比华落而成实者,故谓之荣可,如黍稷方华是也,谓之不荣亦可,“实发实秀”是也。《论语》曰:“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秀则已实矣,又云实者,此实即《生民》之坚好也。秀与采义相成,采下日:“禾成秀也”,采自其垂言之,秀自其挺言之,而非实不谓之秀,非秀不谓采。《夏小正》“秀然后为萑苇”,《周礼》注:“荼,茅秀也",皆谓其采而实。引申之为俊秀、秀杰。从禾人者,人者,米也,出于稃谓之来,结于稃内谓之人。凡果实中有人,《本草》本皆作“人”,明刻,皆改作“仁”,殊谬。禾稃内有人是曰秀,《玉篇》《集韵》《类篇》皆有“秂”字,“欲结米也,而邻切”,本秀字也。隶书秀从乃,而别读矣。息救切,三部。

广韵

息救切,去宥心 ‖秀声幽1部

秀,出也。荣也。息救切。五。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秀·康熙笔画:7 ·部外笔画:2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竝息救切,音绣。荣也,茂也,美也,禾吐华也。《诗·大雅》:实发实秀。○按《尔雅》:云:禾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汉儒据此释《诗》,遂以秀为不荣而实。李巡曰:分别异名以晓人,故以英、秀对文,其实黍、稷皆先荣后实。《诗·出车篇》云:黍稷方华。《生民篇》云:实发实秀,是黍、稷有华亦称秀也。此说甚是。《论语》明言不秀不实,秀实自不容混。朱子释《论语》秀曰吐华,释《生民》秀曰始穟。足正汉儒之误。

又凡草皆得言秀。《诗·豳风》:四月秀葽。《礼·月令》:孟夏苦菜秀。

又三秀,芝草。《楚辞·九歌》:采三秀於山闲。

又秀气。《礼·礼运》:人者,五行之秀气。周子《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又秀士,秀才。《礼·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史记·贾谊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韵会》:秀才之名始此,后光武名秀,改为茂才。

又州名。汉属会稽郡,五代晋钱元瓘奏置秀州,宋庆元改嘉兴府。

又姓。

又与绣通。《石鼓文》:秀弓寺射。注:绣弓,戎弓也。

又叶思久切,音又。《诗·大雅》: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好叶讦口切。

字形书法

【笔顺】①ノ(撇)②一(横)③丨(竖)④ノ(撇)⑤㇏(捺)⑥㇡(横折折折钩)⑦丿(撇)

【规范提示】“乃”2画,一笔写成。

【写法】❶“禾”宽“乃”窄。❷“禾”,居上居中;竖短,在竖中线;撇收笔横中线下侧,捺收笔横中线。❸“乃”,居下居中;㇡(横折折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第一个左折点近竖中线;撇与㇡(横折折折钩)底部持平。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上古音

slus

广韵

去声

四十九宥

开口呼

全清

息救切

sju

集韵

去声

四十九宥

开口呼

次清

息救切

siəu

韵略

去声

息救切

增韵

去声

息救切

中原音韵

去声

尤侯

齐齿呼

全清

siəu

中州音韵

去声

尤侯

叶脩去声

洪武正韵

去声

十九宥

全清

息救切

siou

该文章由作者:【风起于青萍之末】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