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罗霄(198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浴血罗霄》是198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萧克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被评为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小说描写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罗霄纵队为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决策北进,以罗霄纵队司令郭楚松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内容梗概

1933年,国民党五十万军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罗霄山脉中段湘赣苏区的主力红军罗霄纵队按照中央的指示,向北挺进,去新的苏区。罗霄纵队一举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攻克、火攻敌人的堡垒。一路上在敌人天上飞机、地上步兵追击的情况下,罗霄纵队一次次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但在艰苦、残酷的环境下,罗霄纵队损失很大,不少战士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两个多月的征战,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情况更加复杂,环境更加恶劣,部队从各方面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向北挺进已经没有意义。为了保存部队实力,中央同意罗霄纵队返回罗霄山脉根据地的计划。

罗霄纵队的战士们知道要打回自己的根据地,个个情绪高涨,克服了边急行军边连打恶仗的巨大困难,甩掉了追赶的敌人,终于回到离开近三个月的家乡。

作品目录

人物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创作历程

刚刚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当编辑的时候,就听老同志说,萧克将军手里有一部长篇小说。我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直接找到了将军家里。得到的回答是:首长现在还很忙,等空下来再和你们联系。过了不久,我就接到首长秘书的电话,说可以去谈一谈。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我如约来到萧老的家里。老将军和我说起了这部书稿的来历——

长征结束后,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苏区党代会。会后返回部队的路上,他和战友们策马扬鞭,畅谈革命的前途和对未来的憧憬。路旁耸峙的高山,勾起了他对血与火的红军生活的追忆,激起了他的创作冲动,他决定要写一部苏联《铁流》那样的小说。

长期担任军事指挥员的他,怎么突然有了创作的冲动呢?

他感慨万端地对笔者说:“你不知道哇,我读完《铁流》,心里很不平静。我们经历的战争,远比《铁流》里写的要复杂得多,精彩得多。所以我要写出来。”

搞创作,仅仅有冲动是不行的。他能完成这部小说,与他的文学基础分不开。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喜欢读书看报。他喜欢的作家很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的作品曾使他废寝忘食。参加革命后,又读到了不少文学作品,有不少还是打土豪抄出来的。他不光读,自己有了感受就写。写诗歌,也写散文。当年的《湘赣红旗》上就发表过他的作品。

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镇原的小城外,他开始了《浴血罗霄》的创作。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他身为120师的副师长,和贺龙、关向应同志一起,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战事繁忙,小说创作自然中断了。

1938年8月,我军收复晋西北7城之后,部队有段短暂的休整,他又重新执笔,利用夜晚的时间写起小说来。每天晚饭后,他在小饭桌上点一支洋蜡,放一摞白纸,一写就到深夜。关向应政委打趣地说:“老萧,你要不当兵,准会去搞文艺工作。”

《浴血罗霄》完成初稿,是在京西的百花山里,那时,他是冀热察挺进军的司令员。每天的工作都是很紧张的,但是他会见缝插针,利用躲敌机的时间,在膝头上奋笔疾书。当时躲敌机没有像样的防空洞,多是在老乡挖煤的洞子里。所以有人说,这是完成于煤洞子里的小说。

司令员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在那时也是绝无仅有的。他的部下中不乏作家、评论家,他们对《浴血罗霄》都很关注。《晋察冀日报》的主编邓拓同志看了初稿,对萧克说,还可以再充实一些,多了可以删。由少变多难,由多变少易。萧克将军虚心听取了意见,又作了两次修改。初稿的添补却在病床上——他得了严重的肺结核,不得不静下心来养病。

他没料到从此再也没有时间动它了。这部用毛边纸、粉连纸等杂七杂八的纸写成的小说交给了他的夫人蹇先佛同志。此后,行军的路上,转移的途中,蹇先佛除了照顾他们的孩子,还要特别留心这部稿子。这是萧克同志心血的结晶啊!

全国解放了,按说这部小说可以送到出版社了。萧克将军没有送出去,他还想修改一遍,只是苦于没有时间。那时候,百废待兴,他主管部队的教育训练工作,实在无暇将它修改出来。到了1958年,这部还没有出版的书就开始遭厄运了。有人打电话给萧克,要他把书稿拿出来。他说,拿就拿,我的小说能有什么问题!书稿被打印出来,供批判用。在批判会上,有个同志居然指着书中国民党士兵的一句口号说:“你居然喊打倒共产党!”真叫将军哭笑不得。翻来覆去的批判气得他吐血。

到了“文化大革命”,对这部书稿的批判也逐渐升级。“为错误路线歌功颂德”、“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蹇先佛同志说:“要早知道这样,不如把稿子烧了!”

为了改好这部书,我们随同萧克将军回到了他当年浴血苦战的罗霄山脉,到当年的战地考察,和老红军、老乡亲交谈。萧克将军改稿,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可以接受的,都会接受,他认为不可接受的,也要说出为什么不能那样改动。稿子他先后改了四遍,从近40万字删到25万字,又增加了不少情节、细节。直到二校时,他还逐字逐句推敲了一遍,才在校样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浴血罗霄》出版了,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浴血罗霄》是一部真实再现红军生活的小说,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这种韵味。

1991年的春天,被誉为当今最高文学奖的茅盾文学奖梅开三度,《浴血罗霄》被评为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八十高龄的将军和当代作家刘白羽、路遥等一起走上了文学的领奖台,此事被列为当时文坛一大盛事。

成就与影响

这是一部真实再现红军生活的小说,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本书曾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浴血罗霄》出版了,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浴血罗霄》是一部真实再现红军生活的小说,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这种韵味。《浴血罗霄》反映的红六军团的军事动作是红军长征的前奏。

胡耀邦在读完小说《浴血罗霄》后,曾经赋诗:

寂寞沙场百战身,

青史盛留李广名。

夜度将军罗霄曲,

清香伴我到天明。

作者简介

萧克(1907.07.14~2008.10.24),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名武毅,字子敬。乳名克忠。1907年7月14日生于湖南省嘉禾县泮头乡小街田村。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08年10月24日12时51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萧克将军爱好文学,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无论是在运筹帷幄的指挥间隙,还是在关山飞渡的行军路上,他经常抽空读书,先后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如《战争与和平》、《少年维特之烦恼》、《阿Q正传》等作品。

晚年致力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朱毛红军侧记》,发表多篇文章。著有《浴血罗霄》,获1988年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主编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出版《萧克回忆录》、《萧克诗稿》。

该文章由作者:【冯诺依曼】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