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造型艺术之一。在各种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木板、石版、铜版、锌版、麻胶版等品种);可有限制地复印出多份不影响其艺术价值的原作。中外最早的版画的形式是木刻复制版画,如中国唐代咸通九年(868年)刻制的《金刚经》扉页画《说法图》等,系由技工根据画家画稿刻印的版画。十八世纪起才开始有画家自己绘稿、自己制版、自己印刷的创作版画。作为造型艺术的版画,是指创作版画。由于版材受墨部位、版材性质与制版印刷方法等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品种。在西方,版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指架上油画和壁画等大幅绘画以外的一切绘画,如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素描、速写、插图、宣传画、连环画等;狭义专指经过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图画。中国通用的版画一词多属狭义。
阶段
版画在历史上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的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西方,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伦勃朗则把铜版画从镂刻法发展到腐蚀方法,并进入到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是在19世纪。
英文翻译
printmaking; a picture printed from an engraved or etched plate; woodcut; woodblock; engraving; print; block print
详细解释
版画
[block print; picture printed from an engraved (etched) plate; woodcut; woodblock; engraving] 用雕刻或蚀刻的版印出来的画。
绘画形式的一种。用刀具或化学药品等在版上刻出或蚀出画面,再复印于纸上。有木板、石版、铜版、锌版、麻胶版等品种。鲁迅《南腔北调集·序》:“到近几年,才知道西洋还有一种由画家一手造成的版画,也就是原画,倘用木版,便叫作‘创作木刻’。”《自序》:“(鲁迅)把他珍藏的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的版画借来一同展出。”
(名)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铜版、锌版、木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出来的图画。
历史沿革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这些便是版画的起源。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刻本是我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版刻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镌刻质朴。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版画的发展始终与刻书业密切相关,宋元时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时候则转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徽派版画的兴起。自15世纪以来,徽派版画即以刻制闻名于时,高手如林,尤其以黄、汪两个家族最为突出。明清两代新安黄氏一族所刻书达200余部,能图者有100多人,成为一支阵容庞大的队伍。代表作品有《养正图解》、《古列女传》等。在徽派版画以典雅、精巧的风格畅行于世的时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苏州等地的版画插图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画不仅用作书籍插图,而且也用于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文人雅士的“笺纸”、制墨名家的“墨谱”,以及民间娱乐用的“酒牌”。画谱中的较早者是1603年杭州双桂堂所刊的《顾氏画谱》;墨谱的代表则为万历年间出版的丁云鹏参与绘制的《程氏墨苑》;热心酒牌版画创作的是著名画家陈洪绶,他和徽州黄氏高手合作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成为传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画的出现,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萝轩变古笺谱》,但影响最大的却是刊刻于1633年的《十竹斋画谱》和刊刻于1644年的《十竹斋笺谱》,它们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书画家胡正言。
清代版画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贞的《耕织图》、1717年所刻冷枚画的《万寿盛典图》等。而1679年运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制的《芥子园画传》初集,是由金陵画家根据李流芳的稿本缯辑而成的,其后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广为流传,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部绘画教科书。
特点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 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木刻);
-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 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 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风格。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描述。版画具有可视性审美的平面性造型及其纯美术的功用。版画有艺术表现过程的间接性,艺术结果的复数,印痕艺术的审美特征。
分类
独幅版画
在不经过制版的光滑版面上绘画或刷色,后再拓印为成品的一种版画形式。
拓片
直接拓墨在覆盖于凸版版面的纸张上的一种版画形式。如石刻拓片、砖刻拓片等。
凸版型版画
受墨在版材的凸面部位,其代表是木版画。其中用油溶性墨色印刷的称“油印木版画”或“木刻”;用水溶性墨色印刷的称“水印版画”或“水印木刻”。另有取麻胶、石膏、石块、砖块等为版材而仍用木版画制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各种凸版型版画。
凹版型版画
受墨在版材的凹面部位,其代表铜版画。其中由于制版方法不同可分为“线刻铜版画”、“干刻铜版画”、“网线铜版画”和“腐蚀铜版画”等。另有取锌版或其他金属等版材而仍用铜版画制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各种凹版型版画。
平版型版画
受墨在版材的表面部位,其代表是石版画。由于制版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直接石版画”和“转写石版画”等。另有取铝版、锌版等为版材而仍用石版画制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平版型版画。
孔版型版画
又称“漏孔版”,墨色通过有孔眼的版材,漏泄到成品承受面,其代表是丝网漏印。另有以丝网漏印制版印刷方法而取尼龙网、卡普龙网、金属网及其他网料为版材的孔版型版画。
玻璃版画
在玻璃上制版后,再结合摄影技术而为成品的一种版画形式。
版画收藏
- 版画作者在业界的地位和名望是版画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著名画家或者油画家、著名版画家、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或者中国版画协会会员之类。例如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版画作品,就是目前版画中公认的收藏价值较高的。
- 画家的亲笔签名是版画增值的重要因素。一般画家都会在作品上留有自己独特的印记,最常见的就是画家的签名,多以铅笔签名居多。
- 原创和复制的区别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版画的收藏价值。原创版画是画家构图绘制并逐张套印完成的版画,复制版画是由画家或者画作的所有权者委托印制的、限定了数量的版画。一般而言,原创的收藏和增值价值都比复制的要高。
- 留意作品的发行数量编号。版画发行一般都是有发行数量编号的。如某张版画是10份里的第一张,就要标上1/10,说明它共印了10份,这是其中的第一份。分子越小,版画的价值越大;分母越大,版画的价值越小。
- 精品版画更有收藏价值,未来增值潜力更大。目前在版画收藏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些有入选过全国美展或者获得过全国大奖、得到过美术评论界一致好评的才能称为精品画,收藏价值更被看好。
著名画家
当代中国版画名家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版画家:古元,李桦,力群,马达,沙清泉,彦涵,黄新波,江丰,王琦,黄永玉,杨可扬,朱宣咸,赵延年,郑野夫,汪刃锋,王麦秆,邵克萍,陈铁耕,力扬,陈烟桥,胡一川,沃渣,荒烟,王树艺,余白墅,李少言,徐甫堡,赵志丹等。
天津美术学院版画家:陈九如,姜陆,范敏,李旺,寇疆辉
湖北美术学院版画家:张广慧,张炼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家:徐冰,苏新平
四川版画学派:牛文,丰中铁,徐匡,李焕民,阿鸽
黑龙江北大荒画派:晁楣,杜鸿年,陈玉平,张朝阳
浙江版画家:赵宗藻,王公懿
南京版画家:杨春华,黄丕谟,陈琦
其他版画家:方力钧
旅日版画家:陈贵平
江苏水印版画:吴俊发、黄丕谟、张新予、朱琴葆、杨明义
陕西版画家:以刘旷、修军、李习勤等
安徽版画家:赖少其、郑震、师松龄,张国琳
广东版画家:杨讷维、蔡迪支、王立、林仰铮等
上海版画家:沈柔坚、杨可扬、邵克萍等
北京版画家:莫测、梁栋、宋源文、谭权书、温泉源、廖开明等
发展历程
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这两个发展阶段。
早期的版画是为印刷与出版而制作,画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画者的画稿刻版,称作复制版画。后来版画在艺术上赢得了独立的地位,画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画家一人自任,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作创作版画。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能发生于隋唐之际。现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刚经》木刻卷首画,说明在9世纪中叶,中国的木刻复制版画己经达到相当熟练的水平。
创作版画
创作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欧洲,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刻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的伦勃朗,铜版画已从镂刻发展到腐蚀,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则由19世纪的比维克创造以白线为主的阴刻法,而摆脱了复制的羁绊,进入创作版画的领域。中国的创作版画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中国)谭权书《蒙根其其格》刻凸版版画时所用的刻刀有各种大组的三角刀、圆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圆口刀和平口刀则称凿,凿是在刀柄后加力敲击用的工具。至于刻木口木刻,则要用一种特制的实心钢条,造成各种不同形的刀锋。刻木口木刻多须借助放大镜进行。
创作木刻以刀代笔,不似复制木刻那样照刻笔画的画稿,所以要讲究刀法,恰如书画讲究笔法一样。刻画和画画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线(或块),版画家应掌握这个特点来产生与笔画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锋利的刀刻在质硬的木上,自然产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则称作刀味与木味。木刻家善于运用和发挥木刻的特色,才能称得上是创作木刻版画。至于版画还必须经过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画又有多种印刷技巧,成为版画家艺术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说来木刻的印刷有油印与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后者用水性颜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难。套色木刻亦然。
传统的中国水印套色法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明末胡正言发明饾版,是传统水印套色法的开端。现代创作木刻的水印套色法与传统不同,不再用饾版,而将各种色版刻在几个同样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个相同的套色标记,然后对标记逐版套印。这种作法可使版画家心中有掌握全局(整个画面),布置色版和创造套印最后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画家设计套版时需要考虑到套印的一切条件,而不能分别只看到一块块的版。印刷时须选用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纸。先将纸用水潮湿,这要由版画家靠自己的经验去掌握,水分过多与过干都不好。
纸潮湿至何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印出的效果。颜色可用透明的与不透明的,又可由于用色的厚薄而加减其透明度。至于一色可在一个版上印成浓淡的变化,又可两色叠印产生第3种色,变化十分丰富。
制作方法
有干刻法,腐蚀法,飞尘法等,以腐蚀法较为普遍。
飞尘法:铜版面的一种制版方法。将防酸的材料如沥青、松香等制成粉末,盛在小布袋里,或放在小铜丝筛里,在版面上方轻敲,使粉末均匀地落在版面上,并把版加热,使粉末点子熔化粘着版面。然后将版放入硝酸溶液中。凡未粘上防酸粉点的地方均被腐蚀形成凹洞,除去防酸粉点后,上油墨印刷,即成一片黑底白点的灰色。腐蚀时间长,灰色就深,反之就浅,以防腐漆控制画面各部分腐蚀时间,就可得到许多层次的灰色。再因版面上防酸粉点的粗细、疏密,可使画面变化更为丰富多彩。另有用一种特制的飞尘箱,进行飞尘的,即在一密闭箱内置防酸粉末,摇动风扇后,使粉末飞扬,然后将版放入,粉末即均匀落在版面上,根据需要的厚薄取出。此法可使飞尘细而匀,但不能根据画面需要来安排各部分点子的疏密和粗细。
软蜡法:铜版画的一种制版方法。在防府蜡(或防腐剂)中加上油脂(一般宜使用较硬的动物蜡,如牛脂、羊脂等),使软而粘。涂布版面后,上覆一层纸纹较明显的纸,再在纸上用铅笔或刻针作画。凡画过之处,蜡即被粘在纸上。用力重,蜡被粘去多,反之则少。画完揭纸,放入酸中腐蚀,被蜡粘去多的版面,先被腐蚀,因而腐蚀较深;蜡被粘去少的版面,酸须透过一层薄蜡才能受到腐蚀,因而较浅;未画之处,则不被腐蚀。去防腐蜡之后,即可上墨印刷。由于作画用笔的轻重,画面上产生了浓淡层次的变化。如用铅笔作画,则有铅笔的效果。此外,在软蜡上还可压印麻布、丝绸、特殊纸纹等不同的花纹,增加版面艺术效果。
干刻:铜版面的一种制版方法。用刻针直接在铜版或锌版面上刻画,不经过腐蚀,即可上油墨印刷。刻针需是很硬的钢针,或笔端装有硬宝石(或钻石)的针笔。在版面上刻画时,铜刺向线的二面或一面翻起,如犁田时翻起泥土。印刷时这些铜刺滞带着油墨,使每根线都形成一种渗化的柔和感觉。因线是在铜版上用力刻画出来,往往刚直有力,从而呈现不同于腐蚀的特殊艺术效果。
腐蚀法:铜版面的一种制版方法。是以防腐蜡或防腐剂(一般以黄蜡、松香、沥青等抗酸材料制成)涂布版面,形成一层防腐膜,用刻针在版面上作画,然后放在腐蚀液(常用硝酸溶液)中腐蚀。凡被刻针刮去防腐膜之处,即被腐蚀,形成凹线,腐蚀时间越长,凹线也越深。除去防腐膜后版即形成。印刷时先用油墨涂布版面,使所有凹线都填满油墨,然后揩去凹线以外的油墨,使所有凹线都填满油墨,然后揩去凹线以外的油墨,放在铜版机上压印,纸受压,凹线内油墨吸于纸上而形成凸起的线条,由于线有粗细、深浅、疏密,再加上线外揩去的油墨有多有少,就形成一幅多层次的、调子变化复杂的画面。
国际规范
创作版画的标准
在1960年维也纳举行的国际造型美术协会会议中,决定了国际间通用的版画定义,作为创作版画的标准是:
Ⅰ为了创作版画,画家本人曾利用石、木、金属和丝网版材参与制版,使自己心中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图画。
Ⅱ艺术家自己,或在其本人监督指导下,在原版直接印刷所得的作品。
Ⅲ艺术家须附有在前述画作上签署的责任,并要标明试作或套版编号。
版画是可以复制出多份相同内容的作品的绘画形式,由作者限量印制,通常印数较为靠前的画印制的质量也比较高,印数靠后的画会因为翻制时的磨损而较难掌握。在完成作品预定的数量后,一般会把母版毁弃。
这项决议可以视为现代版画国际规范的总纲。在决议中首先规定了版画的范畴。严格地说,凡归属未定或被否定的版画.都不应视为正式版画,即没有参加国际专业性版画展览等活动的资格。
这里就谈到版画原作与印刷复制品的重要区别,首先是看在版画制作过程中艺术家是不是亲自或在其监督指导下进行制版和印刷以使作品体现艺术家意图的,其次是看版画原作的下沿有否符合规范的编号和艺术家的亲笔签名。否则,就是没有版画原作艺术价值的印刷复制品。
规范化称谓
主要的版画类别、品种及其英汉规范化称谓是:
Ⅰ凸版(relief)中的
木刻(wood cut一般指木面木刻)
木口木刻(wood engravjng)
水印木刻(wood block print一般指中国,日本的古代木刻)
Ⅱ凹版(intaglio)中的
线蚀铜(锌)版画(etching)
尘蚀铜(锌)版画(aquatint)
网点铜(锌)版画或美柔汀(mezzotint)
干刻铜(锌)版画(drg-point)
Ⅲ平版(planography)中的
石版画(Lithography其中包括用金属版代石版的平版画)
Ⅳ孔版(stencil print)中的
丝网版画(silk-screen或serigraphy)
照相丝网版画(photo-serigraphy)
版画规范化
Ⅰ签名格式的规范化
版画因为复制的特点,在签名时有一定的格式。
版画原作作品左下角标明印数与印张,印数编号(edition number)一般是用阿拉伯数字的分数形式写成的,如32/99,即此画共印制了99张,这一张是第32张。右下角是作者的签名和制作年代。
另外有些版画左下角没有注明印数与印张,而是写上A.P、P.P、H.C等字样的缩写:
A.P. = Artist Proof, 艺术家自存(作者自己保留的试印作品,法语缩写为E.A.)
P.P. = Printer’s Proof, 技师保存(请技师制作的作品,印制完成后移居一定的比例留给技师的)
H.C.= Hors Commerce(法语)印制样本(技师制作前用来对版或试版的作品)
B.N.即法文bibliothque natioale是艺术家存放于国家档案室的作品。
L.C.即Library of cong ress是艺术家存放在图书机构的作品。
ATL.即法文ateIier画室、版画工场的缩略语,是留在版画工场的版样。
版画作者可以亲自制作,也可以雇用技师制作,有时候一个好的技师在技术上比画家要强很多,可以完全依据画家的要求制作出品质优良的作品,只要是画家本人签名就是有价值的。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版画的工作室已经兴起,一些艺术家也委托工作室制作版画作品。
Ⅱ版画用纸的规范化
选择版画用纸一直是国际版画界所重视的。版画用纸除了纸质坚韧、承墨性强、表面纹理适宜、符合不同版种的印刷工艺要求外.还得讲究版芯用纸的边缘外部形状。纸张的厚度(重量)
及纸张pH值所显示的含酸量程度。
近代,欧、美、日相继生产专业版画用纸,这些纸采用棉、麻为原料;重量约为每平方米150克到350克左右,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厚度;纸面由不同质的毡压成不同的纹理,以适应不同版种的要求;每张纸的四边保持手工制作时产生的不规则毛边(称为4deckles);纸张的pH值的数据在5.0一7.0之间,纸质不易变,宜长期存放。(pH值的0-14是显示强酸到强碱的不同值,pH7代表无酸碱的最佳中性值)
目前,国际上通常使用的版画用纸有二十来种,其中数法国生产的Rives BFK和Arches二种牌号最受欢迎。凡专业版画用纸都有水印图案标记,以便于人们识别纸的牌号和型号。
一般工业用纸是由强酸腐烂木质材料的纸浆来生产纸张的,这些纸的pH值所示的含酸量都偏高,易泛黄和破坏画面色泽,不宜久藏,故不宜作版画用纸。我国的宣纸,用料讲究,承墨性好,宜于保存,但太薄太脆、应用面窄,若予以改进,也能成为优质的版画用纸。
为了保持手工造纸天然的外形美,一般版画用纸是不将四周用刀切得丰精光的。版画家尽量选用比画面四周各宽6公分左右的版画专业用纸为宜。若要进行裁剪,则是用尺压住纸张准备裁开的一边,用手掀、拉纸,以裁成小幅面的纸张,这样被裁开的一边也呈毛边状。在印刷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纸面印刷部分和四周空白部分的干净,并保持纸张的平整、挺括、避免任何轻微的折皱。
Ⅲ版画装裱的规范化
版画的规范化装裱不是用托裱办法的,而是前后各衬一硬纸。画幅前的衬纸,挖去画面大小的孔窗,使画面和作者的签名等能全部显露,然后,用韧性大的薄纸条、涂上非化学性的浆糊,在版画背面的一边中粘两小段于后纸上,使版画在衬纸间的位置固定,最后将两张衬纸粘牢,就完成了装裱。
Ⅳ版画邮寄等的规范化
版画的携带、寄运、陈列都应是连同衬纸的,避免卷成筒状及版画承墨面的磨损。
铜版画
起源
铜版画起源于欧洲,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历代大师都曾热衷于铜版画创作。从德国的丢勒、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戈雅,法国印象派的马奈、莫奈、西斯莱、德加等直至现代的毕加索、马蒂斯,诸大师都留下了十分精美的铜版画作品。
铜版画在乾隆时代就已传入中国。乾隆皇帝就曾经下令为征战有功的将领和有名的战役制作铜版画。其中有些铜版画已成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的珍藏。
中国解放以后,各美术学院的版画系大都设有铜版画专业。然而,铜版画制作需要有一个作坊式的场地,多数学生毕业后都不具备这样的工作条件,久而久之,铜版画这个画种渐渐式微。在上海,也只剩极个别的画家还坚守在铜版画的园地里。其中一位就是上海油雕院的卢治平。
五十年代,中国各大美术院校,相继建立版画系,开设了铜版画专业的课程,培养出中国一批从事铜版创作和教学的专业人才,他们陆续创作出许多精美的作品,从而为中国的艺苑填补了空白。六、七十年代中国铜版画一度处于低谷,八十年代初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近20年来,展览、出版、专业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中国铜版画得到了国内外艺术家的好评,并被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收藏。
可以预见具有中国气魄的铜版画随着整个世界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将以自身独特的风采与其他画种并驾齐驱,中国铜版画必在国际上赢得更高声誉。
标牌及运用
铜版画标牌艺术、典雅、庄重,在国际上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名贵的艺术画种,历代大师都曾热衷于铜版画的艺术创作。从德国的丢勒、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戈雅、法国印象派的马奈、莫奈、西斯兰、德加等,真到现代的毕加索、马蒂斯诸大师都留下了十分精美的铜版画作品。
以标牌的形式复制、收藏大师名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重大历史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欣赏、艺术品收藏的需求会越来越广,铜版画标牌的市场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红火,早一步进入,就会早一步获得主动权,领先一步,你的面前就是一片“蓝海”。
铜版画标牌采用本技术制作的铜版画厚度在0.2-1.0mm之间,采用高档材料防腐,画面永久不褪色、不变色,可保持画面历久如新。画框采用优质硬木(如东北楸木、椴木),高温蒸煮,不易变形、开裂。画框漆面采用韩国技术,逼真的仿红木效果,更加衬托出铜版画的高贵豪华、大气之感。该技术具体有艺术法独特,做工精细、立体感强、形象逼真、豪华典雅色彩艳丽、质感细腻等特点。
铜版画标牌产品广泛适用于机关、部队、学校、医院、银行、保险、证券及其它金融机构、写字楼、办公室、家居装饰、摆设等。
该文章由作者:【洪向阳】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