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在篆文中是会意字,由四个止组成。止指脚,四只脚相对,顶在一起,表示哪只脚也不动的意思。涩的本意是不滑,引申指使舌头感到麻木、不滑润的滋味。又引申指说话迟缓、困难、不顺畅,再引申指文字诘屈聱牙,令人无法顺利地读懂。
现代释义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涩(澀)sè(ㄙㄜˋ)
⒈不光滑,不滑溜:轮轴发涩。
⒉一种使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苦涩。这个柿子很涩。
⒊文字难读难懂,不流畅:晦涩。生涩。涩讷。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涩
澀、濇、澁sè
〈形〉
(1)(形声。从水,歰声。声符(歰sè)为本字,象四只脚两两相抵,表示不滑,是会意字。本义:不滑溜)
(2)同本义[unsmooth]
濇,不滑也。——《说文》
短而濇。——《素问·至真要大论》
濇,文歰,今作澀,不滑也。——《一切经音义》
始余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刘禹锡《砥石赋·序》
(3)又如:涩噎(因不滑润而梗噎);涩道(刻有花纹的倾斜石砌);涩巴巴(形容不滑润);涩浪(古代宫墙基垒石凹入,作文纹状);涩脉(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
(4)味不甘滑[puckery;astringent]
酸涩如棠梨。——杜甫《病桔》
(5)又如:涩苦(又涩又苦);涩赤(干涩发红);涩重(干涩沉重)
(6)说话、写文章迟钝艰难、生硬、不流畅[obscure]
生而舌短,涩于言论。——《宋书·南郡王(刘)义宣传》
(7)又如:生涩(言词、文字等不流畅);文句艰涩;涩笔(看似拟古不流利,实则庄茂而沉着有力的笔法);涩僻(文词生涩冷僻);涩辞(言语迟钝);涩体(艰涩难读、自成一格的文章体式)
(8)道路险阻;不通畅的[difficult]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9)又如:涩难(险阻);涩道(无级次的石砌陡斜小路);涩滞(险阻;不通畅)
(10)急[fast]。如:涩奈(涩耐。心意不安,羞渐,差涩)
常用词组
涩剌剌、涩滞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澀【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韻會》色立切《集韻》《正韻》色入切,音濇。與歰同。《說文》不滑也。《風俗通·十反篇》冷澀比干寒蜒。
又牆叠石作水文爲澀浪。《溫庭筠詩》澀浪浮瓊砌。
又竹名。《范成大·桂海草木志》澀竹,膚麤澀如砂紙。《集韻》或作瀒澁。字原作刃下止。
说文解字
濇【卷十一】【水部】
不滑也。从水嗇聲。色立切
说文解字注
(濇)不滑也。止部曰。歰、不滑也。然則二字雙聲同義。七發。邪氣襲逆。中若結轖。此假轖爲濇也。从水。聲。色立切。按當依職韵所力切。一部。
该文章由作者:【我和我最后的倔强】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