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汉语汉字)

隐(拼音:yǐn、yì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体为战国文字。“隐”的原义是筑墙掩蔽,延伸泛指藏匿、掩蔽。也引申指隐瞒,瞒着不让人知道。进而延伸指深藏的、潜伏的。还延伸指秘藏的事情。如“难言之隐”。“隐”也引伸指怜悯、同情。

隐(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关于“隐”的构型,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从?(“阜”的异体字)㥯声”,就是说这个字是以“阜”为形旁表义,以“㥯”为声旁表音的一个形声字。从“阜”的字大都与地形地貌以及建筑有关,“隐”就可以理解为被土山所挡,前面的景物不能看见 [18]  。许慎说“隐”的声旁是“㥯”。值得注意的是,秦汉以前的文字中有“隐”而没有“㥯” [16]  。有论文显示,“隐”字右半边原来写作“〔⿱衣又〕”,如图A,“〔⿱衣又〕”是“牵”的异体字,在此是声旁,表示读音。秦汉文字中“衣”和“心”的写法相近,加之“隐”又常表示“隐忧”“恻隐”一类的意思,所以秦汉文字中的“衣”便无意或有意地改造成了“心”旁。“㥯”糅合了从“爫”與从“又”兩類异体,原本属于“衣”上部的筆畫訛變離析成爲“工”形,遂成爲现代繁体的“隱”字。现代汉字简化时又根据草书将右部简化为“急”。《説文》中的“㥯”“?”都是從訛變后的“隐”字截取出來的偏旁,同時兼具了“隐”的讀音。后世的“濦”“穩”“㡥”等字都是在“㥯”字的基礎上新産生的形声字。

“隐”由本义“隔山看不见”引申为“隐蔽”“隐藏”。“隐身”“隐形”中的“隐”取的都是这个义项。山林湖泽,人迹罕至,与世隔绝,于是一些想逃避社会、远离政治、寻求精神解脱的士人便常常选择青山绿水把自己隐藏起来,“隐”于是又有了“隐居”的意思。“隐者”就是隐居的人。“隐”又引申为掩盖真相,也就是“隐瞒”。又由“隐藏”引申出“潜伏的”“藏在深处的”,如“隐患”,意思是潜藏着的祸患。“隐”还可以引申指“不清楚”或“不明显”,如“隐晦”。“隐”也可用作名词,指“秘密的事”,如“难言之隐”。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yǐn

动词

藏起来不外露。

隐瞒,不让人知道。

燈或火熄滅。

憂傷;哀伤。

哀憐;同情。

審核;審度。

指用隱語暗示。

堵塞。

通“殷”。震動。

形容词

精深;微妙。

深藏的;潜伏的。

用同“穩”。安穩,穩定。

穷困。

威重的样子。

宏大。

名词

指隱居的人。

隐秘的事。

隱語,謎語。

矮墻。

疾苦;痛苦。

琴上之飾。

yìn

动词

依據;憑依。

筑。

yǎn

通“偃”。仰臥。

yīn

形容词

通“殷”。盛多。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部】於謹切(yǐn)

蔽也。从?㥯聲。

說文解字注

蔽也。艸部曰:“蔽茀,小皃也。”小則不可見,故隱之訓曰蔽。若《孟子》“隱几”,字則當爲?。?部曰:“?,有所據也。”

从?,㥯聲。於謹切,十三部。

广韵

於謹切,上隱影‖隱聲文1部(yǐn)

隱,藏也。痛也。私也。安也。定也。又微也。又姓,《吳志》有廷尉左監隱蕃。於謹切。十一。

於靳切,去焮影‖隱聲文1部(yìn)

隱,隈隱之皃。又於謹切。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 隱;康熙筆画:22;部外筆画:14

古文:?、?

(yǐn)《唐韵》《正韵》於谨切。《集韵》《韵会》倚谨切。并音櫽。《尔雅·释诂》:隐,微也。注:微谓逃藏也。《易·乾卦》:龙德而隐者也。

又《礼·礼运》:大道既隐。注:隐犹去也。

又《说文》:蔽也。《玉篇》:匿也。《论语》: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礼·檀弓》:事亲有隐而无犯。《鲁语》:刑五而已,无有隐者,隐乃讳也。

又《广韵》:私也。《论语》:吾无隐乎尔。疏:孔子敎人无所隐惜。

又《玉篇》:不见也。《易·系辞》:巽称而隐。注:称扬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记·韩安国传》:壶遂之深中隐厚。

又《礼·曲礼》:不以隐疾。注:隐疾,衣中之疾也。

又《史记·秦始皇纪》: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注:宫刑,一百日隐於阴室养之,故曰隐宫。

又《史记·滑稽传》:齐威王之时喜隐。《前汉·艺文志》:隐书十八篇。注:刘向《别录》:云:《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喻。

又《礼·玉藻》:隐辟而后屦。注:隐辟,俛逡巡而退著屦也。

又《尔雅·释言》:隐,占也。注:隐度。疏:占者,视兆以知吉凶,必先隐度。《礼·少仪》:军旅思险,隐情以虞。注:隐,意也,思也。《后汉·安帝纪》:隐亲悉心,勿取浮华。注:皆隐审尽心,勿取浮华不实者。

又扬子《方言》:隐,定也。

又《玉篇》:安也。

又痛也。《诗·邶风》:如有隐忧。传:痛也。《礼·檀弓》:拜稽颡,哀戚之至隐也。稽颡,隐之甚也。《孟子》: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又: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前汉·韩安国传》:此仁人之所隐也。

又《左传·昭二十五年》:隐民皆取食焉。注:隐约穷困。又《定三年》:君以弄马之故,隐君身。注:隐,忧约也。《荀子·儒效篇》: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注:隐隐,忧戚貌。

又司马相如《上林赋》:湛湛隐隐。注:隐隐,盛貌。又《前汉·郊祀歌》:休嘉砰隐溢四方。注:砰隐,盛意。

又《左传·襄二十三年》:逾隐而待之。注:隐,短墙也。

又《谥法》: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

又姓。《吴志》:有廷尉左监隐蕃。

又《尔雅·释草》:蒡,隐葱。注:似蘇,有毛,江东呼为隐葱,藏以为葅。

(yìn)又《广韵》《集韵》并於靳切,音檼。《广韵》:隈隐之貌。

又《孟子》:隐几而卧。注:隐,倚也。於靳反。

又《集韵》:筑也。《前汉·贾山传》:厚筑其外,隐以金椎。

(yìn)又《集韵》於刃切。駰去声。《礼·檀弓》:既葬而封,广轮揜坎,其高可隐也。注:隐,据也。封可手据,谓高四尺所。《释文》:隐,於刃反。

《集韵》:俗作?、㥯、隐。

字形书法

“阝”2画,㇌(横撇弯钩)一笔写成。右旁中部是“彐”,中间横笔两端不出头。“阝”窄“急”宽,顶部“阝”低,底部左右旁齐平。“阝”,㇌(横撇弯钩)的钩部在横中线下侧。“急”,“刍”窄“心”宽;“刍”的多笔左侧都过竖中线;第四笔短横在横中线,“心”,左点在竖中线左方,起笔“刍”左下侧;中间点在㇃(卧钩)上方,右点在㇃(卧钩)右上方。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ən

王力系統

0

iən

董同龢系統

ʔ

jə̆n

周法高系統

ʔ

jən

李方桂系統

·

jənx

西漢

東漢

j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文欣

jen

北魏后期北齊

文欣

jen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e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ən

擬音/王力系統

0

ǐən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jən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ən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ən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ən

韻書

字头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声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十九隱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於謹切/於靳切

ʔjən

去聲

二十四焮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靳切/於謹切

ʔjən

集韻

上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倚謹切

ʔi–ən

去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刃切

ʔien

去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靳切

ʔi–ən

礼部韻略

上聲

於謹切

去聲

於靳切

增韻

上聲

於謹切

去聲

於靳切

中原音韵

上聲

真文

齐齿呼

全清

iən

中州音韵

上聲

真文

叶因上聲

洪武正韵

上聲

八軫

全清

於謹切

ʔiən

去聲

八震

全清

衣刃切

ʔiən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八賓禀嬪毕

该文章由作者:【阿克琉斯之踵】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