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读dàn;tǎn;yàn)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时期文字。本义是指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也用来表示转折。
字源演变
但,形声字,《战文编》中从人,旦声。亻为形旁,旦做声旁。字型在演变过程中,无明显变化。
“但”(tǎn)的本义是指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但”表示脱衣露出上衣或身体的用例不多,古籍中一般用“袒”字表达此义。在古文字中,“人”“衣”作为形旁有时可以通转。字形采用“亻”(人)作形旁,“旦”作声旁。在现代汉语中,“但”(dàn)字作为虚词表示转折,“但”用法有很多种,不过其表意的倾向是限制性的,往小的方面说的。如作为副词,表示“空,徒”;“但”表示小的范围,相当于“只,仅”;作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不过,然而”,其实这也是对前面情况的一种否定性限制;“但”同好几个字具有通假关系。如“但”通“诞”,欺诈。又通“惮”,害怕。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但dàn(ㄉㄢˋ)
⒈只,仅,只是:但愿如此。但凡(凡是,只要是)。但分(只要)。
⒉不过,可是:工作虽辛苦,但没有叫苦的。
⒊徒然:“何但远走,亡匿于幕北苦寒无水草之地为?”
⒋姓。
详细释义
词性 | 释义 | 例句 |
动词 | 脱衣露出上身。后 “袒 ” | 今有一人於此,羊牛欃椽,维人但割而和之。——《墨子·耕柱》 |
但,或作袒。——《集韻·旱韻》 | ||
副词 |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
天下所以贵者,但以闻声。——《史记·李斯传》 | ||
只管,尽管 | 此系私室,但坐不妨。——《红楼梦》 | |
老相公有話但説不妨。——元·喬吉《金錢記》第二折 | ||
凡;凡是 |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唐·白居易《李白墓》 | |
但遇飢荒,百姓艱窘,即使賑貸。——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一 | ||
相当于“空”、“徒” | 但居者不知負載之勞。——《鹽鐵論·刺議》 | |
今必盡索歸正之人,與之則反側生變,不與則虜決不肯但已。”——《宋史·胡銓傳》 | ||
连词 | 只是;但是;不过;然而——表示转折 | 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曹丕《与吴质书》 |
安与任隗举奏诸二千石,又它所连及贬秩免官者四十余人,窦氏大恨。但安、隗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后汉书·袁张翰周列传》 | ||
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二首》 | |
但出牌呼妾,妾便出来。——《警世通言》 | ||
动词 | 通“誕”。欺诈 | 媒但者非學謾也,但成而生不信。——《淮南子·説山》 |
通“彈”。滑动 | 但,叚借為彈。——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豫部》 | |
同“憚”。害怕 | 暮省朝參莫但勞。——《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 | |
不但往來之苦。——《頻婆娑羅王后宫綵女功德意供養塔生天因緣變》 | ||
名词 | 姓 | |
名词 | 古指吹竽的人 | 但,古不知吹人。——《字彙補·人部》 |
使但吹竽,使工厭竅,雖中節而不可聽。——《淮南子·説林》 |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1、《子集中》《人字部》
2、《唐韵》徒旱切。《韵会》荡旱切。《正韵》徒亶切。?音诞。徒也,凡也。又空也。《前汉·食货志》: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入工商之贡但賖之。
又语辞。犹言特也,?也。通作亶。详前亶字注。
又与诞通。《淮南子·说山训》:媒但者,非学谩也,但成而生不信。注:但,诈也。
又但马,一名诞马。散马也。《宋书·江夏王义恭传》:平乗诞马不过二。程氏《演繁露》:诞马,犹徒马。今外官仪从,有散马前行,名坐马。亦曰引马,卽但马也。《辽史》作䩥马。
又《集韵》《韵会》徒案切。《正韵》杜晏切。?音惮。义同。
又姓。汉西域都尉但钦,济隂太守但巴。宋有进士但中庸。
又音鉏,古不知吹人。《淮南子·说林训》:使但吹竽,使氐厌窍,虽中节而不可听。注:但读鉏。
说文解字
【卷八】【人部】徒旱切
裼也。从人旦聲。 [8]
说文解字注
裼也。
衣部曰:裼者,但也。二篆爲轉注。古但裼字如此。袒則訓衣縫解,今之綻裂字也。今之經典,凡但裼字皆改爲袒裼矣。衣部又曰:赢者,但也。裎者,但也。釋訓、毛傳皆曰:袒裼,肉袒也。肉袒者,肉外見無衣也。引伸爲徒也。凡曰但,曰徒,曰唐皆一聲之轉,空也。今人但謂爲語辭,而尟知其本義,因以袒爲其本義之字,古今字之不同類如此。
从人。旦聲。
徒旱切。十四部。唐人詩多用爲平聲。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先秦 | 董同龢系統 | 元 | dʰ | ɑn |
周法高系統 | 元 | d | ɑn | |
李方桂系統 | 元 | d | ɑn | |
隋唐 | 擬音/王力系統 | d | ɑn | |
隋唐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dʰ | ɑn | |
隋唐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d | ɑn | |
隋唐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d | ân | |
隋唐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dʰ | ɑn |
韵书集成
字形 | 韻書 | 小韵 | 攝 | 聲調 | 韻目 | 字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但 | 廣韻 | 壇 | 山 | 平声 | 寒 | 定 | 開口呼 | 一 | 全濁 | 徒干切/徒旱切/徒旦切 | dʰɑn | |
但 | 山 | 上声 | 旱 | 定 | 開口呼 | 一 | 全濁 | 徒旱切/徒案切/徒干切 | dʰɑn | |||
憚 | 山 | 去声 | 翰 | 定 | 開口呼 | 一 | 全濁 | 徒案切/徒干切/徒亶切 | dʰɑn | |||
集韻 | 山 | 去声 | 換 (翰) | 定 | 開口呼 | 一 | 全濁 | 徒案切 | dɑn | |||
韻略 | 上声 | 旱 | 徒旱切 | |||||||||
增韻 | 平声 | 寒 | 唐干切 | |||||||||
上声 | 旱 | 徒旱切 | ||||||||||
去声 | 翰 | 徒案切 | ||||||||||
中原音韵 | 旦 | 去聲 | 寒山 | 端 | 全清 | tan | ||||||
中州音韵 | 去聲 | 寒山 | 唐憫切 | |||||||||
洪武正韵 | 但 | 上声 | 產 | 定 | 徒 | 全濁 | 徒亶切 | d‘an | ||||
憚 | 去声 | 諫 | 定 | 徒 | 全濁 | 杜晏切 | d‘an | |||||
分韻撮要 | 旦 | 陽去 | 端 |
该文章由作者:【乡秀树】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