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伐陈》选自《吕氏春秋》(吕不韦编写)。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疲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翻译
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气用到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字词翻译
伐:讨伐,攻打。
使:派遣,让。
视:侦察。
陈:国名。
故:缘故,原因。
城郭:城墙。城:内城,郭:外城。
洫(xu第四声):护城河。
沟洫:壕沟。
宁国:人名。楚国大臣。
罢:通“疲”,疲惫。又,《论积贮疏》:“……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听:听从。
上:统治者,即陈国国君。
遂:于是,就。
赋敛:赋税。
夫(fú):语气词
导航
作者运用“目不见睫”的历史传说比喻诠释了一个哲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先有自知之明,然后才有知人之智,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一个为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
感悟
1.同一种现象,“使者”和“宁国”却做出了不同的判断。这启发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
陈可伐的原因:
宁国从“城郭高,沟壑深,畜积多”的现象,看到了陈国赋敛沉重、欺压百姓的本质,从而得出了“陈可伐”的原因
荆庄王伐陈中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相反?
回答:因为使者只是看到了陈国看似强大的外表,而宁国则看到了陈国腐败必亡的实质。
句式
判断句:夫陈,小国也。
被动句:陈可取也。
该文章由作者:【过河卒子】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