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1战斗机,绰号“野马”(Mustang,美洲野马),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由美国北美航空公司研制,属轻型战斗机,功能、尺寸与当时英国的喷火、德国的BF109、日本的零式战斗机相当,P-51A型机翼长11.3米,机长9.4米,高3.5米,空重3.9吨,战斗总重4.8吨。野马的生产数量庞大,其中美国生产了15,575架、澳大利亚生产了100架,仅次于P-47雷电。美国陆军航空队型号:P-51A-36F-6英国空军型号:Mustang机型:单座战斗机/战斗轰炸机、侦察机。
简介
P-51“野马”战斗机(P-51 Mustang fighter)美国北美航空公司研制的单座单发活塞式战斗机。1941年10月26日原型机首飞,1942年开始服役。有A、B、C、D、H、K等12种型别。共生产15621架,其中D型机7956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性能最全面、最优秀的活塞式战斗机。
P-51战斗机(以D型为例),采用金属结构,上反角梯形下单翼,外观流线型。机长9.83米,机高4.20米,翼展11.28米。动力装置为帕卡德V-1650-7型12缸液冷V型发动机,1510马力。空机重量(含载荷)5262千克,最大飞行速度(高度7620米)703千米/时,实用升限12771米,最大航程1530千米。配备6挺12.7毫米口径机枪,可载炸弹907千克。
研制计划
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向美国求购适用于英国空军的作战飞机,因为美国提供的贝尔P-39空中眼镜蛇和寇蒂斯P-40战斧战斗机与德国空军的Me109相比性能已显得落后(其中一部分P-40被中国买下),而英国的喷火式生产又跟不上。英国人接触了北美航空公司,寻求一种新的战斗机。
说来不信,北美公司的野马战斗机的设计、制造、试飞是在100天内完成的!野马于1940年10月首飞,飞行测试结果很是令人满意,1940年底前飞机顺利投产。
美国陆军航空队取走了生产线上的第5和第10架飞机用于在俄亥俄代顿的怀特基地进行飞行测试,被重新赋予XP-51的编号。美国政府定购了头两批超过600架的野马式,正式编号为P-51,并依照租借法案供应给了英国空军。美国参战后,有相当一部分的P-51转交给了美军。
NA-73X机
野马的早期型号受Me109的很大,因为其设计师之一曾为梅塞施密特工作过。NA-73X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新型全金属张紧蒙皮、革命性的层流翼型、强力襟翼、宽距起落架和可收回的尾轮。滑油散热器安装在后机身,散热器进气口延伸到机腹形成了野马的识别特征。机翼内部安装了大容量的油箱。英国指定发动机为直列液冷式,艾利森V-171012缸V型是唯一适合野马使用的美国造发动机,动力稍显不足,限制了原型机的高空性能,北美甚至想加装涡轮增压器,但时间不允许。军械包括安装在发动机曲轴箱两侧的两挺12.7mm勃朗宁同步机枪、安装在机翼起落架位置的两挺12.7mm及更外侧的4挺7.62mm机枪。
P-51战斗机
本机在后世评价上被认为是二战主力战斗机中综合性能最出色的机型,采用与P-40相同的液冷发动机,但修改进气方式降低空气阻力,并纳入了层流翼设计强化高速性能。
绰号“野马”,是美国陆军航空队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有名的战斗机之一,也是美国海陆两军所使用的单引擎战斗机当中航程最长,对于欧洲与太平洋战区战略轰炸护航最重要的机种,并且一直使用到韩战为止。
光荣历史
P-51型战斗机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以惊人的速度向北欧和西欧进击,与欧陆一海之隔的英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和危机。1940年春,英国派出一个飞机采购团向美国订购战斗机。美国北美飞机制造公司答应在较短的时间内为英国生产一种新式的战斗机。经过120天的研制,10月11日样机制成,10月26日试飞成功。新机服役编号定为P-51。英国人给它取名为“野马”。
美国研制的这批“野马”在英国“骑手”的驾驭下开始竞逐蓝天。英国空军利用P—51战斗机实施“零高度攻击”(在10米高度以下飞机高度表指示为零),猛烈打击德军地面部队和运输线。1943年秋,战斗性能大大超过A型机的P-51B型机问世,它首先装备了美国陆军航空兵第354战斗机大队。1944年3月在著名的柏林大空袭中,P-51战斗机击落德机41架。6月,大批P-51战斗机参加了支援诺曼底登陆作战。1944下半年,P-51已牢牢控制了西欧大陆的制空权。
1943年秋,P-51战斗机在远东和太平洋战场上参战。中印缅战区的第311战斗机大队和中国战场上的中美航空兵部队首批装备了P-51战斗机。在抗日战争最后两年中,中美飞行队的P-51战斗机以广西、湖南西南部地区为依托,发挥其作战半径大的优势,不断深入到湘北、鄂、粤及沪宁一带日军占领区,猛烈袭击日军的机场、运输船队。在P-51等飞机的冲击下,日军失去在中国的制空权。1945年春,P-51战斗机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空袭,立下了大功。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美混合团第5大队的6架P-51战斗机将1架日本百式运输机押解到湖南芷江机场。日本洽降代表、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在这里正式向中国军政当局投降。P-51战斗机与“芷江受降”一道载入了中国抗日战争史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P-51战斗机立下了显赫的战功。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欧洲战场上,P-51战斗机就出动13873架次,投弹5668吨,击落敌机4950架,击毁地面敌机4131架,被誉为“歼击机之王”。也被美军称作“守护天使”。
1945年8月14日,中美混合联队第5大队的P-51D从芷江出发,4架P-51D前往湖南醴陵轰炸敌仓库,4架P-51D出击湘潭之敌,2架P-51D前往宝庆进行气象侦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8月21日,野马负责押解日方代表乘坐的飞机到芷江投降,中国抗战获得最后胜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P-51用于国共内战,1948年9月23日一架第4大队的P-51由北平起飞到吉林四平机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之后又有两架,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在锦州找到几架,同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了第五修理厂,先后修理了36架,令解放军可用的P-51达到39架,当中大部份是P-51D,其余是P-51K。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总共有9架P-51参与开国大典。
1948年9月23日,国民党空军第4大队23中队上尉分队长杨培光驾驶1架美制P-51战斗机从北平起飞,先飞到辽源机场,遭到地面炮火猛烈射击,被迫继续北飞,后在四平机场降落。
1948年12月29日,国民党空军第4大队23中队中尉飞行员谭汉洲驾驶1架美制P-51战斗机从青岛起飞,在沈阳北陵机场降落。
1949年1月14日,国民党空军第3大队28中队中尉飞行员阎承荫驾驶1架美制P-51战斗机从南京飞机,飞抵济南张庄机场。(阎承荫的三哥就是在抗战时期发明了空中降落伞雷的著名飞行教官阎雷)。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P-51也入朝参战,成为联合国军的对地攻击机,这是螺旋桨战机最后的用途。
各型一览
MustangI
(P-51):发动机为艾利森V-1710-F3R,功率1000马力(746kW)/3660M,最大起飞功率1150马力(858kW)。军械同原型机共4X12.7mm4X7.62mm。由于艾利森发动机功率不足导致MustangI高空性能不佳,所以英国空军多把它用于低空侦察任务并配属给空军陆地协作司令部,并在飞行员座椅后的左侧座舱玻璃倾斜安装了一台照相机,右侧对应水平安装了一台照相机。1942年7月27日MustangI开始为空军陆地协作司令部执行任务。
MustangIA
(P-51):把MustangI(P-51)外翼段的4X7.62mm机枪换成20mm机炮。
MustangII
(P-51A):军械重新布置,4挺12.7mm机枪集中并列安装在机翼内。后期型换装了艾利森V-1710-81(F20R),功率1125马力(839kW)/4700M,最大起飞功率1200马力(895kW)。英国和美国同时使用此种机型,在美国的P-51A基础上发展出了A-36A俯冲轰炸机和F-6A照相侦察机。
P-51BP-51C
MustangIII):这是首次使用英国罗罗公司灰背隼(Merlin)发动机的机型,与美国发动机相比,体积更小、功率更大。安装了新型四叶螺旋桨。英国人在MustangII上安装Merlin61发动机的测试成功后,北美公司立即重新修改了P-51的设计,安装了PackardV-1650-3发动机(Packard公司生产的Merlin68型两速二级增压二次冷却发动机。注:Packard-普惠的前身),机身也作了结构上的加强,重新设计散热器和副翼。机翼下安装了流线型挂架,可挂远程副油箱和500磅炸弹,后期型可挂1000磅炸弹。新的设计起初编号为XP-78,后来改成P-51B。
P-51B和P-51C于1943年投产,P-51C由北美达拉斯工厂生产。同年12月1日开始交付给驻英国第8航空队,装有可抛式副油箱的P-51B是第一种可以深入德境为第8航空队轰炸机群护航的战斗机。
XP-51D
装备Merlin发动机的P-51B/C由于传统设计,座舱向后视界极差,另外在侧面轮廓线上与Me109极为相似。于是想在野马上改装气泡式座舱盖,在P-51B生产线上抽出两架用于测试,重编号为XP-51D。
P-51D
MustangIV):P-51B的改进型,也是野马家族中产量最大、名气最大的一位。军械增加到6挺12.7mm机枪,全布置在机翼内。最显眼的改进是换装了气泡式座舱盖,极大地扩展了飞行员的视界,特别是向后视界。后机身也做了修改,P-51D后期型在垂尾前增加了延长段,这一改动后来又用来改装P-51B/C和早期的P-51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也曾接受了蒋家军馈赠的P51D,1949年开国大典时就有9架解放军P51D作为受阅空中梯队成员接受检阅,其中2架为带弹受阅;志愿军空军在朝鲜空战中共击落12架P51,击伤2架;前苏联空军在朝鲜空战中的第一个战果也是P51D。1954年,前苏联援华空军曾用拉11在浙江上空击落台独叛军1架P51D。
XP-51F
作为纯粹的截击机来研发,并重新设计了整个机身结构,甚至没有一处结构可以与早期的P-51互换。机翼采用新的低阻层流翼型,平面形状也有所不同。优化了机身和散热器整流罩轮廓,减轻了发动机基座和起落架。更换了滑油散热器,简化了液压系统和座舱布局。经过这些改进,机身减重726kg,军械减少到6挺12。7mm机枪(与P-51B/C相同),甚至减少了油箱容积。总之是架全新的野马。由于与P-51D相比改进很大而性能提高甚小,所以未生产。
XP-51G
也叫XP-51H,是一种远程护航战斗机,发动机为高功率的PackardMerlinV-1650-9,新发动机使机身加长12英寸,缩减了尾翼面积并改变了尾翼长宽比。军械为6挺12.7mm机枪,在飞行员座椅后增加了燃油箱,可以装更多的燃料。
XP-51J
也是P-51的轻量化原型机,使用艾利森V-1710发动机,与以前的艾利森发动机不同,V-1710有上吸式汽化器,功率增强。机鼻部作了仔细的修形以减小阻力。
P-51H
XP-51G的生产型,又作了若干改进:发动机是MerlinV-1650-11,注水时的爆发动力为1495kW,改进了操纵舵面。机身重量比P-51D轻318kg。军械为6挺12。7mm机枪,可外挂10枚5寸火箭弹,和两枚1000磅炸弹或两枚1000加仑可抛式副油箱。
二战结束后,P-51H成为机队主力。
P-51K
与P-51D很相似,只是液压自动变距四叶螺旋桨换了厂牌(用Aeroproducts替换Hamilton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也曾少量装备该机,后P51-K与P51D于1950年代中期从中国空军中退役。
A-36A
绰号APACHE。P-51A的俯冲轰炸机型别。1942年开始研制,同年9月首飞。发动机换成艾利森V-1710-87(F21R),功率988kW。加装了液压操作的俯冲减速板,每侧机翼下的挂加可挂炸弹或可抛式副油箱。军械为6挺12.7mm机枪,与P-51A一样,两挺在机头,四挺载机翼外段内。A-36A在美军登陆西西里之前服役,生产一直延续到1943年3月。
F-6
P-51的侦察型,没有武器,只装备了侦察照相机。F-6A的发动机为艾利森V-1710-81(F20R),功率895kW。为了增加视界,早期型安装的是英国式气泡舱盖。F-6D与P-51D相似
,F-6K则是P-51K改进的。
设计特点
气动布局
P-51战斗机
P-51“野马”战斗机
P-51“野马”战斗机
布局没有特别之处,但采用先进的层流翼型,高度简洁的机身设计,合理的机内设备布局,这使它的气动阻力大大下降,并且在尺寸和重量与同类飞机相当的情况下,载油量增加了3倍。这使它的航程达到1370千米,足以掩护B-17轰炸机进行最远距离的攻击。
早期虽然在动力上只能采取和P-40相同的仅搭配一级增压器的亚利森液冷发动机,但相较于P-40,该机以更先进的进气配置与总体布局使冷却和空气动力效率大为提高,并纳入层流翼设计进一步强化高速性能。之后改装搭配有二级二速的机械增压器的英国梅林发动机,使其高空性能突飞猛进,北美公司还针对新发动机带来的问题逐一修改,进一步提升其飞行性能。
该机起落架的轮距适中,在整备不良的地面降落时较以往的同级战斗机来得稳定,在地面滑行时具备一定程度安定性的同时亦有理想的操控性,所以获得必须经常在战地机场上起降的前线飞行员们好评。
动力系统
美军二战时期主力战斗机无论是液冷或气冷发动机都倾向采用涡轮增压器以强化高空性能的方针,但P-51由于非美军内定机种,设计初期无法取得涡轮增压器配额;故早期野马(P-51A、A-36A)采用与P-40相同、仅搭配一级一速机械增压器的亚利森V-1710液冷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当飞行高度超过12000英呎之后,输出功率下降很快,使得高空性能不佳。
1942年,北美航空公司和英国劳斯莱斯公司合作,将P-51的发动机改装成由英国劳斯莱斯公司授权美国派卡德公司生产的的梅林发动机(V-1650)。该发动机装有两级两速的机械增压器,充分改善15000英呎以上的功率输出,P-51B/C/D战斗机使用该型发动机。
经过这项杂交,P-51“野马”战斗机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其高空最大速度由原型机的614千米提高到709千米。
武器系统
野马在不同型号中采用过不同的武器装备:
NA-73构型的P-51(美式称呼)或“野马Mk.I”(英式称呼)采用4挺12.7mm勃朗宁重机枪及4挺7.62mm勃朗宁轻机枪。NA-83构型的P-51采用2挺12.7毫米重机枪及4挺7.62毫米轻机枪。英国皇家空军的NA-91构型“野马Mk.IA”部份采用过4门20毫米希斯潘诺机炮。NA-87/NA-97构型的A-36A为俯冲轰炸机型,有6挺12.7毫米重机枪。机鼻下方两挺,左右两翼各两挺。NA-99构型的P-51A取消了A-36独特的机鼻下方机枪,故只有4挺12.7毫米重机枪。美国陆航的P-51B/C亦采用4挺12.7毫米重机枪。(此时期的野马型号因弹链供弹角度设计问题,经常卡弹。此问题在D型之后解决)。
航电系统
二战时期,Mustang I多用于低空侦察任务并配属给英国空军
战机仪表设计
战机仪表设计
陆地协作司令部,并在飞行员座椅后的左侧座舱玻璃倾斜安装了一台照相机,右侧对应水平安装了一台照相机。
2010年,美国空军重新购置100架P-51战斗机,从美军拟装备的战机性能来看,所购买的P-51战斗机均经过一定的改装,成为“新野马”。其中机载设备使用先进的综合显示器;安装了自动驾驶仪和卫星导航系统等。
生产情况
参考资料:美国军方飞机生产资料(自1909起)
NA.73X原型机:1架
P-51:150架
P-51A:310架于加州英格坞生产
P-51B:1,988架于加州英格坞生产
P-51C:1,750架于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生产
P-51D:总生产量8,156架:6,502架于加州英格坞生产,1,454架于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生产,另外还有200架于澳大利亚的Fisherman's Bend生产
XP-51F:3架
XP-51G:2架
P-51H:555架于加州英格坞生产
XP-51J:2架
P-51K:1,500架
P-51L:无生产 – 计划遭取消
P-51M:1架于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生产
野马I:620架
野马III:852架
野马IV:281架
野马IVA:595架
总生产数量:15,875架(二战美国战斗机总生产量第二名,仅次于P-47战斗机)
使用国家
使用国家 | |||||
美国(生产国) | 玻利维亚 | 加拿大 | 阿根廷 | 海地 | 尼加拉瓜 |
洪都拉斯 | 哥斯达黎加 | 古巴 | 乌拉圭 | 委内瑞拉 | 危地马拉 |
萨尔瓦多 | 多米尼加 | 英国 | 波兰 | 意大利 | 瑞士 |
法国 | 新西兰 | 瑞典 | 荷兰 | 澳大利亚 | 索马里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日本(掳获一架P-51C) | 韩国 | 印尼 | 菲律宾 | 斯里兰卡 |
以色列 | 前苏联 |
|
总体评价
由于P-51在盟军最高防御力代表的P-47与盟军最高综合机动性代表的喷火式之间取得了向来难以两全的最佳折衷,而又能以远低于前两者的生产与后勤成本供应前线,同时还具备盟军中最高水平的高速巡航性能与高速操控性,在盟军迫切需要高空高速护航机种以图反攻的重大时间点上在众多竞争者之中率先达成此等均衡性,因此拔得头筹成为后期欧陆空战中的主角 并获得"最优秀战斗机"之名。
该文章由作者:【越前南次郎】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