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汉语汉字)

脍,中国汉字,读音kuài,会声字,意思是指细切的肉、鱼,出自《说文》、《礼记·内则》、《汉书·东方朔传》、《旧唐书》。

基本释义

脍、鲙

kuài

<名>

脍,细切肉也。——《说文》

肉腥细者为脍。——《礼记·内则》

生肉为脍。——《汉书·东方朔传》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

又如:脍切(切细的肉或鱼)

<动>

把鱼、肉切成薄片[cut]

飞刀脍鲤。——张昭远《旧唐书》

又如:脍鲤;脍刀(切肉的刀);脍截(割切)

脍炙人口

kuàizhì-rénkǒu

[be much relished;enjoy great popularity]

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诗文或其它事物受到人们的广为称赞和传颂。

一篇一咏,脍炙人口。——林嵩《周朴诗集》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n《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外切,音侩。《说文》细切肉也。《玉篇》肉细切者为脍。《释名》脍,会也。细切肉令散,分其赤白异切之,已,乃会合和之也。《韵会》肉腥细者为脍,大者为轩。《礼·曲礼》脍炙处外。/n又《博雅》脍,割也。/n又《广韵》鱼脍。《诗·小雅》炰龞脍鲤。/n又《韵会》国名。尧欲伐宗脍。宗脍,小蕃国。

《集韵》或从鱼。鱠。

该文章由作者:【异次元空间】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