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俄语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俄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熟练俄语语言运用能力,并能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俄语教学和俄语教育研究的基本能力,以及胜任各种口笔语交际和翻译工作。

培养目标

俄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中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俄语专业本科学制一般为4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俄语专业本科学位为文学学士学位,对按规定修满学分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素质要求

俄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

知识要求

俄语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

能力要求

俄语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

课程设置应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外语专业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构建,特别应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

课程总学分一般为150~180学分,总学时为2400~2900学时。各高校俄语专业应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合理比例。

理论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第二外语等课程;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包括提升学生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与身心素质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各高校俄语专业应根据培养规格,有计划地充分利用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应占专业总课时的50%~85%。外语技能课程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可设置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

俄语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语法、俄语阅读、俄语视听说、俄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文学史、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

培养方向课程

培养方向课程可包括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育、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门用途外语以及相关培养方向等类别,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高校俄语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自主设置培养方向课程。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

专业实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专业应根据培养方案制订实习计划,确保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详细的内容和步骤、专业的指导和考查。

创新创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各专业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实践计划,开展学科竞赛、学习兴趣小组、学术社团、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民情和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各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制订社会实践计划,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国际交流活动旨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能力。各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自身条件,有计划地开展国际夏令营、短期留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写作应符合学术规范,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除翻译作品外,一般应使用所学外语撰写。各专业应制定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写作、指导和答辩等相关规定,明确指导教师职责、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和质量规范,指导过程应以适当形式记录。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师资结构

俄语专业应有一支合格的专任教师队伍,形成教研团队。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应合理。有条件的高校应聘请外籍教师。应用型专业应聘请行业指导教师。各专业专任教师应不少于6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非通用语种专业专任教师不少于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低于30%。各专业生师比不高于18:1。

教师素质

专任教师应: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资格和条件,履行相关义务;②具有外国语言文学类学科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学历;③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熟悉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④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以及教学反思和改革能力;⑤具有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外籍教师的聘任应根据岗位需要,达到上述条款中所有适用标准。

教师发展

各高校应制定科学的教师发展规划与制度,通过学历教育、在岗培养、国内外进修与学术交流、行业实践等方式,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教学和研究能力。教师应树立终身发展的观念,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设备资源

教学设施

教学场地和实践场所在数量和功能上应满足教学需要,并配备专职人员对教学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于9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3000元;每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每百名学生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

信息资源

图书资料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所需;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生均图书不少于100册,并有一定比例的外文图书和报刊;生均年进书量不少于4册。拥有本专业相关的电子资源;拥有覆盖学习及生活场所的网络系统;具备开发和运行网络课程的基础条件。

实践教学

各高校应具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条件;应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教学经费

教学和科研经费有保障,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根据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000元,并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

质量保障

教学要求

教学应:①遵循各专业教学大纲;②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③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④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教学效果。

评价要求

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方法,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评价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质量保障体系

(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价。

(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方案是否有效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定期评价。

(3)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应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和社会评价结果及时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地区高校俄语专业培养模式

(一)创新授课形式,培养综合素质

1.教学应摒弃“师讲生听”的死板模式,更多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授课主体,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及活跃度。作为语言专业,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能力缺一不可,课程设置应全面、连贯,尽力满足本专业全方位的需求。精读、语法、口语、听力、泛读、写作、口笔译等课程应单独设置,不应混同。

2.教学过程要因地制宜优化课程体系,应依据新疆实际情况及优势有侧重地设置培养方案,课堂上应针对所处大趋势突出重点内容,补充相关知识。如在当前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校区可整合与新疆本地的结合情况,开设新疆俄语专业就业解读、商贸口译、俄语信息检索等课程。

3.最大限度发挥校区“俄语+石油”“俄语+会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势,构建学生复合知识框架,拓展行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综合思维能力。辅修专业内容应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如石油方向课程可开设油层物理、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钻完井工程概论、石油工程专业俄语、油藏工程概论等;会计方向课程可开设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专业俄语、审计学等。具有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切勿成为外强中干的“复合型人才”。

4.积极推行复语教育。俄语虽为新疆多数接壤国家的官方语言,但近年来中亚各国的民族语言意识逐渐增强,本民族传统语言代替俄语成为该国唯一官方语言的趋势明显。因此,推进“俄语+中亚小语种”的复语教育势在必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及上海外国语大学近年已开设复语班,推行双小语种教育模式,因此,复语毕业生的就业是具有绝对优势的。

(二)强化师资力量,充分利用俄语国家教育资源

1.及时补充校区俄语专业教师数量,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积极进行“银龄讲学”计划,返聘中国国内知名高校退休教师,增强校区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2.校区现已与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及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选派优秀本科生赴俄交流学习一年。校区应继续推进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不仅局限于俄罗斯,并扩大涉及范围到中亚俄语国家的知名高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俄语听说能力,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北京校本部资源,与周边院校积极合作

与北京校本部积极沟通、深入交流,利用校本部优势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俄语平台;与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周边院校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俄语专业培养体系,实现人才流通,加强人才培养。

代表院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师范院校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1.科学设定培养目标

师范院校俄语专业要设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要体现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即与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着眼于全局与未来,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俄语专业学科发展要紧密围绕学校发展规划,明确长期规划与近期计划,对学科发展工作做出整体考量。人才培养目标须突出国际化意识,结合学校与学科传统,科学定位,联动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要切实可行,考虑全局原则、层次原则、可靠原则、具体原则和稳定原则,具有方向性、现实性、社会性。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学科发展定位,制定特色化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打造特色化外语人才培养品牌。

2.改革课程设置

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这是考量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的重要指标。师范院校必须坚持俄语或俄语教育这个主打专业,这是师范院校赖以生存的根本。此外,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课程模块的设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改革必须厘清语言知识与翻译能力、语言与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专业能力与思想觉悟之间的关系。在开设语言基础课的同时,要设置语言能力培养课程、俄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俄罗斯文化课程、营销俄语课程、旅游俄语课程、经贸俄语课程、财会俄语课程、法律俄语课程等。师范院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要做到五点:公共基础课程要“升位”;专业核心课程要守位;专业方向课程要补位;实践课要占位;思政教育课要上位。

3.改革教育教学手段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师范院校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要与时俱进。制定人才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突发的情况,改革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构建线上教学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开展“网络慕课”“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师范院校俄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科学安排实践环节。具体而言,俄语专业的实践环节应包括:

(1)课堂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应用型俄语人才,推行“精讲多练”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

(2)课外实践环节,主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俄语书法比赛、俄文歌曲大赛、演讲大赛、戏剧大赛、俄罗斯国情知识大赛以及俄语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

(3)毕业论文撰写,提倡采取多元化的论文写作形式,如参与教师的教、科研项目,主持和参与大创项目、撰写契合专业特点的调研报告以及翻译实践报告等。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毕业论文考核体系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专业实习和见习活动,通过集中实习检验俄语教学效果,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和实践能力。

数据统计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普通高校俄语专业毕业生规模为6000-7000人。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俄语专业毕业生考研方向有法律(非法学)、汉语国际教育、外国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等。

就业方向

俄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有俄语翻译、公务员、考研、外贸/贸易专员/助理、销售代表、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大学教师、事业单位人员等。

开设院校

地区

院校名录

北京

北京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天津

南开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上海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杉达学院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

重庆

西南大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

河北

河北大学

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北北方学院

石家庄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

燕山大学

河南

河南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郑州师范学院

新乡学院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山东

山东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女子学院

德州学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交通学院

青岛城市学院

青岛滨海学院

山西

山西大学

山西大同大学

安徽

安徽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外国语学院

江西

南昌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苏州大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海洋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浙江外国语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台州学院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

中山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贵州

贵州师范大学

四川

四川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陕西

西北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外事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

西安翻译学院

宁夏

宁夏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工业学院

大庆师范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黑河学院

绥化学院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工程学院

哈尔滨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佳木斯大学

哈尔滨华德学院

黑龙江东方学院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石油学院

吉林

吉林大学

长春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北华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人文学院

吉林外国语大学

长春科技学院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长春光华学院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大学

沈阳大学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新疆

新疆大学

伊犁师范大学

喀什大学

石河子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呼伦贝尔学院

海南

海南大学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三亚学院

福建

厦门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西北民族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日期:2022年1月15日)

该文章由作者:【青海青】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