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简单地说就是玩创新的一群人。创客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Fab Lab及其触发的以创客为代表的创新2.0模式,基于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创意、设计到制造的用户创新环境。

创客(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创客缘起

应对信息通讯技术发展以及知识社会来临的机遇与挑战,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对以用户参与为中心的创新2.0模式进行探索。中国正通过体验、试验、检验这“三验”机制的建设,探索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应用创新园区(AIP)模式,完善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中应用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双螺旋”驱动。欧盟各国则斥巨资建设Living Lab让用户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参与共同创新,并将欧洲Living Lab网络的建设作为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条件下重塑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e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CBA)发起的Fab Lab则基于对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及文档管理各个环节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2006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对MIT研究人员围绕Fab Lab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努力和尝试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讨论。发明创造将不只发生在拥有昂贵实验设备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也将不仅仅属于少数专业科研人员,而有机会在任何地方由任何人完成,这就是Fab Lab的核心理念。

Fab Lab是一个快速建立原型的平台,用户通过Fab Lab提供的硬件设施以及材料,开放源代码软件和由MIT的研究人员开发的程序等电子工具来实现他们想象中产品的创意、设计和制造。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CBA)发起Fab Lab,希望通过用户的参与来缩短从技术研发到应用需求的链条的。Fab Lab的最初灵感来源于Gershenfeld教授于1998年在MIT开设的一门课程“如何能够创造任何东西”,这很快成为他最受欢迎的一门课。没有技术经验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创造出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这种可以实现随心所欲的个性化需求的目标,也逐渐成为Fab Lab萌芽的创新研究理念。学生们的创新活动的热情使Gershenfeld教授受到了鼓舞。Gershenfeld教授认为与其让人们接受科学知识,不如给他们装备、相关的知识以及工具让他们自己来发现科学。随后,第一个Fab Lab于2001年在波士顿建立。第一间Fab Lab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拨款建造,旨在提供完成低成本制造实验的所需环境。

Gershenfeld并不仅仅想在美国实践Fab Lab的理念。实际上,Fab Lab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技术成熟度下特定需求碰撞出的火花可能更具价值。截止2008年12月,全球已经建立了30余家家遵循类似理念和原则的实验室。第一家国际Fab Lab建立在哥斯达黎加。挪威、印度、加纳、南非、肯尼亚、冰岛、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家也陆续建立了Fab Lab,开始个人创意、设计到制造的实践。在Fab Lab中,创造自己想象中实物的渴望激发着用户。这种用户也被称之为“领导者用户(Lead user)”, Eric von Hippel教授曾指出,“领导者用户”领先于用户总体的主流,而且他们为了自己所遇到的需求,期望从一个解决方案中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领导者用户”在Fab Lab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随着MIT的Fab Lab网络的逐渐延伸,创新2.0时代的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激发了全球的创客实践。创客空间的延伸则使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Fab Lab探索真正从MIT的实验室网络脱胎走向了大众。MIT的Neil Gershenfeld教授指出,前两次数字革命推动了“个人通讯”和“个人计算”的发展,而Fab Lab通过让普通人实现制造的梦想,预示着第三次数字化革命浪潮——“个人制造”时代的到来,为普通公众参与创新提供了条件。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的Gershenfeld教授也因此在2005年被评为全球百名公共知识分子。

创客举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创客英雄,但是创客更大意义上来讲是一种信仰,我们应当以结果为导向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创客精神。

孔子

孔子开创了中国的平民教育模式,创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使得教育由少数特权者手中的玩物,变成了普惠大众,开蒙启智的工具。把他放到这里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为了强调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事,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时候,哲学、文化艺术上的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加深远;第二,为了给现行教育体制一点借鉴,当今,我们在各种“重点院校”中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使得教育越来越贵族化和八股化(重点院校就那么几个,不发扬八股精神,怎么可能刷下去那么多人呢),与其让那些享受完“昂贵教育”的高才生一毕业就出国,不如花些钱多投一些类似创客空间的平民化教育组织,鼓励那些扎根于这片土地,踏踏实实为社会进步在努力的人们。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

为什么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而不是与他一同创建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后者在商业上不是更成功吗?乔布斯在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上做得堪称完美,属于创客中的精灵类,遗憾的是,他在乐于分享上面,落后沃兹甚多。

Adrian Bowyer博士

没有英国巴斯大学的机械工程高级讲师Adrian Bowyer博士创建的RepRap开源项目,就没有如今方兴未艾的3D打印机家庭化运动,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创客的名字吧—Adrian Bowyer。当然,还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他们提供了部分起动资金给RepRap开源项目,正是因为有这些可敬的组织,那些起初看起来有些可笑和不值的项目才得以生存,而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很多项目,恰恰孕育在这些当初看起来相当可笑的项目之中。

Chris Anderson(克里斯·安德森)

也许你还没有读过他刚出版的新书《创客:新工业革命》,但只要你对企业管理稍微有点了解,一定听说过他的另一本书《长尾理论》,这位可敬的创客辞去了世人瞩目的美国《连线》杂志(Wired)总编职务,专注于他的开源项目以及机器人创业公司,对此他解释道:“对我而言,这是一次追求创业梦想的机会,《连线》的使命是影响和记录数字革命,这种使命将会继续延续和扩展。”—–向这位追求本心的创客致敬!

现状

创客是一群喜欢或者享受创新的人,追求自身创意的实现,至于是否实现商业价值、对他人是否有帮助等,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而创客空间就是为这些创客们提供实现创意和交流创意思路及产品的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创新和交友相结合的社区平台。

创客最早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BA)发起的FabLab(个人制造实验室)。FabLab基于对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创意、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及文档管理各个环节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发明创造将不只发生在拥有昂贵实验设备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也将不仅仅属于少数专业科研人员,而有机会在任何地方由任何人完成,这就是FabLab的核心理念。FabLab网络的广泛发展带动了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的浪潮,创客空间应运而生。

国内创客空间属于初创阶段,创意来源也主要来自国外的开源网站,还没有形成有显着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除了个别创客空间属于综合性平台之外,今后创客空间的专业化趋势在所难免。创客空间本身的商业模式和运行模式也是值得探讨和摸索的。

2015年,因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关注,“创客”进入大众视野,并被赋予了代表创新前沿的标签。在深圳视察的过程中,李克强特意强调,“全民创新,万众创业,深圳能不能起一个表率作用!”并建议科研机构不要闭门造车,学习民间创新,聆听市场需求。这一番话对于当下中国来说,有着极为深刻的背景。李克强总理关心的创新,与大多城市正在试图构建的创新体系还是有所不同的,区别正在于“创客”一词。因为创客是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在中国,“创新”一词基本与“改革”等量齐观,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创新的因素自然也是至关重要。

在创新2.0时代,因为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结构和协作方式带来的深层变革,引发了创新模式的更新,创新从专业科技人员的实验室走出来,呈现出用户直接或通过共同创新平台,参与创新全过程的新面貌。这也意味着,原来那些通过资本或权力组织起来的协作体,那些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将不再独享创新的殊荣,大量的个体借助于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在无需过多协作配合的情况下,即可以完成独立的创新产品。这样的创新,依赖于一套能够支持创新的完备的生态系统。在培育创新2.0时代的创新生态系统方面,创客的崛起让深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很多年前,人们谈起深圳的创新,也一样会聚焦于那些耀眼的企业,中兴、华为、腾讯、比亚迪等等,对活跃在华强北市场的那些小创业者们,往往会不屑一顾。而在未来,他们或许才是驱动这个城市创新的底层动力。

《咬文嚼字》编辑部2015年十大流行语之一

“创”指创造,“客”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创客”本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这个词译自英文单词“Maker”,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微观装配实验室的实验课题。此课题以创新为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内容,参与实验课题的学生即“创客”。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双引擎”之一。随后国家又陆续出台了若干政策措施,给“创业”“创新”以具体支持。“创客”于是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系在了一起,特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

该文章由作者:【一本通】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