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是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由原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和重庆市中医院于2003年9月正式合并组建而成,是重庆市唯一的集中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制剂、信息研究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和中医药临床医疗科研单位。同时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国家爱婴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和省级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2012年医院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医院概述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是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由原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和重庆市中医院于2003年9月正式合并组建而成,是重庆市唯一的集中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制剂、信息研究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和中医药临床医疗科研单位,是卫生部审定的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习基地、国家中医管理局全国中医急症培训中心之一,承办了国家级中医杂志《中国中医急症》,是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市针灸学会挂靠单位,重庆市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全院占地约17亩,建筑面45746平方米,业务用房30214平方米,资产总额7769万余元,医疗设备总值1761万余元。现有在编职工704人,专业技术人员498人,高级专业人员85人,博士1人,硕士1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5人,省市级名中医30人,国家级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3人,国家级师带徒导师7人。现开设病床450张,设有一级科室20个,二级科室11个,药剂和医技科室11个,已形成由基础部(含中药制剂、药理、药化、病理、动物房等实验室)、临床研究部(含针灸研究所、骨伤研究所、中医古验方研究所和热病、针灸、妇科、脾胃、肛肠、呼吸、生化、免疫微生物等临床研究室)、中医药信息中心、《中国中医急症》编辑部等构成的科研体系,其中生化和免疫微生物实验室为国家二级实验室。国家中医管理局批准的部局级重点专科有:针灸科、妇科、脾胃病科;重庆市重点专科有:肾病科、肛肠科、骨伤科和急诊科(中医急症救治中心);院内重点特色专科有:肿瘤科、肝病科等。
医院规模
医院现分江北南桥寺院部和道门口院部,江北南桥寺院部是由渝中区一号桥和小什字院部搬迁后的新院部。南桥寺院部占地163亩,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编制床位966张,设临床科室32个,医技科室10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重点专科培育项目1个,重点研究室1个,二级实验室2个;重庆市级医学和中医药重点学(专)科9个,卫生部诊断鉴定机构2个,重庆市级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3个,重庆市级研究院所2个和重庆市级临床质控中心1个。医院设有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重庆分中心、全国针灸临床中心重庆分中心,办有《中国中医急症》杂志。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重庆市针灸学会和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均挂靠在医院。
医院现有在岗职工39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500余人,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首届全国名中医1人,国家青年岐黄学者1人,国家卫生健康行业经济管理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3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11人,重庆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8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首批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7人,市级名中医30人,国家和省级师带徒导师16人,重庆英才·名家名师1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5人,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15人,硕博士1000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68人。
医院拥有64排和16排螺旋CT、1.5T核磁共振、直接数字化放射成像系统、1000毫安多功能数字X光机、全自动生化、大型数控放疗系统、彩超等大型医疗设备200余台,医疗设备总值2亿多元。
医院以历史悠久、名医众多、中医诊疗特色突出而久享盛誉。医院前身是法国修女会于1902年创建的仁爱堂医院,1955年成为全市第一家市级中医院,因汇聚吴棹仙、文仲宣、张锡君、龚志贤、万云程等一大批中医名家和以黄星垣、郑新、李雨农等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专家而蜚声国内。医院以“弘扬传统医学,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注重传统诊疗技术推广应用,开展了针灸、火罐、平衡针等100余项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中医诊疗仪器36种,推广了小包装饮片和中药免煎颗粒等。中医特色突出的中医针灸科、中医妇科、肾病科、肛肠科、肿瘤科、脑病科、肝病科、骨伤科、四肢血管科等因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喜爱。为突出名医优势,推广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保健理念,医院开设了中医名医馆、治未病中心,给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中医特色医疗服务。
医院先后获国家各级科技成果奖130多项,其中“中医药治疗脑部胶质瘤的观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种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制备方法”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发明一等奖。医院研制了参麦注射液、丹桃合剂、降糖丸、更年宁心胶囊等多个国家新药。研制了工艺独特、安全有效的院内制剂300余种。承担省部级和重庆市卫生局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80多个。
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西医结合先进单位、卫生部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模范职工之家、重庆市最佳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标兵、重庆市首批白求恩精神示范医院等荣誉60多项。2010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了医院,对医院创先争优活动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
历史沿革
重庆市中医院即重庆市中医研究院,是在市委市府的关心支持下,由原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和重庆市中医院新近合并组建而成的我市唯一的三级甲等中医院,是全市最大的集医疗、科研、制剂、教学、信息研究为一体的中医药临床医疗科研中心,是卫生部审定的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习基地、国家中医管理局全国中医急症培训中心,承办有国家级杂志《中国中医急症》,是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和重庆市针灸学会挂靠单位。
追溯历史,重庆市中医院是一家跨越三个世纪、具有107年悠久历史的知名医院。合并前的重庆中医研究所,前身是1902年法国方济各.玛利亚修女会创建的仁爱堂医院,后与1943年成立的陪都中医院、1945年成立的劳福医院合并,于1955年经重庆市政府批准成立重庆市第一中医院,196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建为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原重庆市中医院前身是1896年英国人创办的仁济医院,1950年政府接管成立重庆第三人民医院,1955年组建为重庆市第二中医院,1985年经市政府批准改名为重庆市中医院。历史的脚步跨入了二十一世纪,新时期的人们对医疗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工智能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保健的需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实现把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医学中心的宏伟目标,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发展中医事业的决定》中,做出了将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和原重庆市中医院合并组建新的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的决策。从此,一个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崭新的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为我市中医事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重点学科是皮肤科,它始建于1934年,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建设专科和重点研究室、重庆市首批医学重点学科。卫生部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机构、卫生部化妆品人体安全性与功效检验机构、重庆市皮肤病研究所、重庆市性病监测中心、重庆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防治中心均设在该科。目前正在建设西部地区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医生培训基地。
科研成果
重庆市中医院因名医荟萃和首创中医急症工作而享有盛誉,在中医学科建设、中药剂型改革、人才培养和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涌现出以吴棹仙、文仲宣、龚志贤、张锡君、史方奇、陈枢燮、黄星垣、曹良仁等为代表的中医药专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全院有70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省、市级成果奖,四个科研制剂被批准为国家级新药,6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其中参麦流向液技术被杭州正大青春宝制药集团和四川雅安制药厂采用,所生产工艺的参麦流向液年销售值达8亿多元;新药丹桃合剂转让给重庆希尔安药业,获围让费300万元,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省、市面上级重点课题40余项,协研项目12项,现有在研课题25个。在科研制剂改革方面,研制开发了一系列配方和工艺独到、疗效优良的中药制剂,如参麦注射液、三生注射液、丹桃合剂、丹栀口服液、长青胶囊、寄生乌梅片等,现有院内制剂21种,200余个品种。
专家简介
朱光德
医学硕士,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主任中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全国中医心病专委会委员,全国中医心病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出版编辑信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从医20年,擅长以中医理论辨治肺系疾病,如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和脾胃系统的胃溃疡、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均有较好疗效。参加编写医学著作四部,发表论文近20篇,获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
易南慧
生于1948年8月,安徽芜湖人,汉族。1982年1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本科,学士学位,主任中医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现为重庆市第一中医院门诊部主任。在诊治常见病、多发病方面有自己的独到经验、擅长以中医的辨证施治和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肿瘤、呼吸系疾病及内科杂病,对某些疑难危急重症有显著疗效。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业绩突出,在全市中医行业和群众中有较高声誉。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方面成绩显著,作为主研之一的“《伤寒杂病论》现代临床应用信息系统”在1997年通过省级鉴定,并获重庆市中医管理局1997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了“益气养心为主,多剂型,多途径投药,治疗心绞痛、心律失常、休克等急症的临床研究”等科研项目十项,其中。多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撰写论文10篇,参加四部著作的编写及多部书稿的校对编审。担任重庆市康复医学会理事。主持门诊部工作,使门诊部在1996、97、98、99、2000、2001年的总收入、门诊人次年年都有增加,每年都被评为先进科室。先后在急诊科,内科二病房,内科三病房及门诊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徐健众
1987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班,先后到西南医院内分泌科等单位进修学习,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两部专著的撰写工作,完成科研课题一项。通晓中医基础理论,潜心总结临床经验,熟悉本专业国内外新理论,新技术和发展动态,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特别是对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如糖尿病、痛风、甲亢、急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等病采用中西医结合多种方法抢救,收到明显的效果。
院徽介绍
设计理念
本案以中医针灸的腧穴、经络、子午流注环周图等为核心元素,通过腧穴的巧妙排列,与子午流注环周图的抽象圆形构成外圆内方的基本图形,图标中间通过点线联结而构成“中”字形状,内涵丰富,富有个性,避免与国内大多数中医院以简单的“中”字为设计元素的标志的雷同。而子午流注环周图不仅体现经络气血运行时辰,也与我院有着一段深厚渊源。1956年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我院首任院长吴棹仙向毛主席敬献子午流注环周图,成为毛主席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的一大标志性事件,载入史册。
院徽释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是中医文化的瑰宝。
以中医经络穴位作为创作元素,穴位以圆点表示,排列成一个方阵,寓意“地方”;中间十二个点通过线条联结,融汇贯通,构成双钩线的“中”字,也是医学符号“十”字的构型。用短线联结的“中”字包括了十二个点,相互流通,代表中医的十二条经脉和在经脉中运行的气血,四周的四个点代表经络学说中的奇经八脉,也寓意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从而完美地诠释了中医经络学说内涵和中医诊断学的博大精深。
以腧穴构成的“中”字核心标志外是一个虚线构成的圆圈,取意于子午流注环周图的十二个经络气血运行时辰,与“中”字的方形整体构成一个外圆内方的图形,体现了中医传统文化阴阳学说的哲学理念,即天圆代表“阳”,是积极主动的象征;地方代表“阴”,是消极被动的象征。天圆地方是中医天人合一、效法自然健康理念的注解,表现为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
核心标志外围是重庆市中医院的汉字与英文。
整个标志以绿色为主色调,体现中医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天然药物、非药物治疗方式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健康理念,充满活力,是生命的象征。
整个构图外圈宁静,内圈灵动,看似在不停转动,二者动静结合,既符合中医动静相宜的养生观念,又寓意祖国医学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循环不断,无穷无尽,充满无限生命力。
文化传统
愿景
誉满杏林 西部领先 全国一流
使命
弘扬传统医学 发挥中医特色/n/n提高综合实力 服务百姓健康
理念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医疗质量与安全为基石,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综合救治能力和增强学术科教水平为抓手
院歌
静静的山城之麓 悠悠的长江之滨 重庆市中医院 默默奉献人群 /n/n以服务为理念 以医术为根本 为爱济世 为仁济人 /n/n以病人为中心 以天下为己任 /n/n我们要传承发展 更需要开拓创新 推进医院现代化 与时俱进
院部荣誉
医院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结合中医药行业特色,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积极开展以服务人民群众,创建和谐医院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系列成效。先后荣获人文爱心医院、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争先创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卫生部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国家卫计委雅安芦山抗震救灾工作突出单位、重庆市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重庆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等荣誉80多项。
医疗成就
重庆市中医院因名医荟萃和首创中医急症工作而享有盛誉,在中医学科建设、中药剂型改革、人才培养和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涌现出以吴棹仙、龚志贤、张锡君、史方奇、陈枢燮、黄星垣、曹良仁等为代表的中医药专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全院有70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省、市级成果奖,四个科研制剂被批准为国家级新药,6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其中参麦流向液技术被杭州正大青春宝制药集团和四川雅安制药厂采用,所生产工艺的参麦流向液年销售值达8亿多载凶;新药丹桃合剂转让给重庆希尔安药业,获围让费300万元,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近10年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省、市面上级重点课题40余项,协研项目12项,现有在研课题25个。在科研制剂改革方面,研制开发了一系列配方和工艺独到、疗效优良的中药制剂,如参麦注射液、三生注射液、丹桃合剂、丹栀口服液、长青胶囊、寄生乌梅片等,现有院内制剂21种,200余个品种。
医疗教学
全国中医急症培训中心和重庆市中医药临床培训中心,先后举办全国性、地区性中医急症学习班24期,各种专科学习班14期,培训学员2640余人次。接纳进修人员677人次,实习生3000余人次。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多次派学者或医疗队赴法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罗尔他、马来西亚等国进行学校交流和开展中医医疗工作,并主办了两期美国西雅图留学生针灸培训班,多次接待国内外学术团体来院参观访问。
重庆市中医院信息中心是全市最大的中医信息中心,拥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医药文献、中国中医报刊、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等14种数据库,专业藏书18084余册,期刊986种,期刊合订本1200多册,为重庆中医药科研查新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资源
医院宗旨
近年来,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中医院党、政领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兴院为第一要务,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规范化管理,注重培育特色专科,医疗业务有了新的发展,两个效益显著增加,医院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医院多次被评为市卫生局目标管理先进集体和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是局文明单位和全市价格计量信得过单位。按照规划,合并后的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将迁建我市北部新区,拟建设成为西部一流的集中医药临床医疗和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和中医临床科研中心,辐射和带动全市中医事业的发展。新中医院迁建工作已经启动,迁建工程的资金在市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部分落实。相信几年之后,一所占地150余亩、拥有600张病床和较完善的配套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药临床医疗科研中心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先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奉献给山城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医院地址
重庆市江北区盘溪支路6号
重庆市渝中区道门口40号
该文章由作者:【达达尼昂】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