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是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即是一个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NAIRU),由以M.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提出。从整个经济看来,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把在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率,所以,经济学家对自然失业率的定义,有时被称作"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有时也被称作无加速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时,工资有下降压力;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工资有上升压力。
简介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因而又称均衡的失业率。
提出
自然失业率由以M.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提出。
他们认为:只要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工资就是有伸缩性的,劳动力的活动性也比较大,而且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的信息能 较普遍、较容易地被获得。这样,一切有就业技能而愿意工作的人迟早都会有就业机会,而一切缺乏就业技能又不被雇主需要的人不管产量如何变动,他们也不会得到就业机会的。
概率特性
自然失业率为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
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正常的劳动力流动所引起的失业,也称工作转换中的失业。
特点: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失业期限较短,失业与空位并存。
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的不充分及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政府的有些政策,如就业保障制度有时会加剧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适应所引起的失业。其显着特点是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一方面存在着大量失业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新行业的工作岗位空缺,找不到适合的劳动者。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劳动力需求不足,其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是由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难以改变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职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
影响因素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偏好改变等等因素,社会上总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就长期而言,景气循环带来的失业情形常会消弭无踪,社会上只留下自然失业现象,"自然"的定义并不明确,没有人能明确的指出一个社会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它会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而变化,以台湾地区而言,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是介于1.5%~2.5%之间。但其能够反映出市场的结构性问题,比如说市场的缺陷,调整速度,信息汇集成本,可用劳动力的量,流动性花费。
原因
1、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2、劳动力市场不完善;3、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调整。
最新资讯
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用城镇调查失业率替代城镇登记失业率,提出去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今年的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该文章由作者:【红迷】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