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全国首批承担援外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高校、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为CDIO工程教育联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前身苏州科技学院于2001年9月由原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与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为建设部直属院校,1983年筹建(前身苏州建筑工程学校1953年成立)。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为铁道部直属院校,1980年成立(前身苏州铁路中学1951年筹建)。2000年两所学校的隶属关系同时划转到江苏省,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16年3月,学校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石湖、江枫、天平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300亩。学校设有67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60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8000人,研究生2900余人,国际硕士研究生100余人。/n
历史沿革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工部苏州建筑工程学校1932年,在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协助下,私立常州中学添设了土木科,一大批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北洋大学的高素质老师先后任教土木科,前后为国家培养了600多位建设人才。/n
1953年,建筑工程部苏州建筑工程学校诞生,成为新中国首批建立的建筑专门学校。/n
1953年,江苏省立苏州高级工业学校土木科、私立常州中学土木科整体并入。/n
1958年,电力部苏州建筑工程学校(燃料工业部苏州电业土木工程学校)整体并入。/n
1960年,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苏州城市建设学院。/n
1978年,国家建设委员会致函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拟恢复原苏州城市建设学院。/n
1979年,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江苏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和苏州市革命委员会联合发文上报国务院,提出在苏州恢复和建设苏州城市建设学院。/n
1980年,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成立苏州城市建设学院筹建处。
/n
1982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苏州设立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1983年开始筹建。/n
1984年12月,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正式成立,1985年9月开始招生,成为中国第一所环保高等学府。/n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苏州科技大学
1951年,苏州铁路中学筹建,校址在公园路,是铁道部上海铁路局创办最早、历史最长的综合性中学。/n
1960年,苏州铁道师范专科学校成立,苏州铁路中学改称苏州铁道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n
1980年,经国务院批复,铁道部直属的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诞生。/n
1981年,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正式面向全国招生,开设汉语言文学教育、数学教育两个本科专业。/n
1986年,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上方山新校区建成,实行平门本部和上方山校区两地办学。/n
1988年,苏州铁道师范学院附属木渎中学挂牌成立。/n
苏州科技学院
2001年9月,原国家建设部直属的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与原国家铁道部直属的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苏州科技学院。/n
2004年起,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n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学校以“优秀”等第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n
2008年,学校党委被授予“江苏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获“2008-2009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称号。获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国先进单位称号。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n
2011年9月,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5年9月10日,苏州科技学院拟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事项,被列入教育部专家考察高校名单进行公示。/n
苏州科技大学
2016年1月26日,教育部下达关于2016年教育部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苏州科技学院拟正式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n
2016年3月2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省政府关于苏州科技学院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的通知》(苏政发[2016]40号),决定将苏州科技学院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同时撤销苏州科技学院建制。该校参与举办的独立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同时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n
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高校。/n
2017年4月10日,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共建苏州科技大学。2020年8月27日,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12月26日,加入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n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开设14个教学单位,开办59个本科专业。
特色专业
重点专业
国家重点(1个)/n/t建筑学/n
国家品牌(2个)/n/t城乡规划/n/t土木工程/n
本科专业
艺术学(6个)/n/t数字媒体艺术/n/t环境设计/n/t视觉传达设计/n/t美术学/n/t动画/n/t音乐学/n
经济学、管理学(1个)/n/t金融工程/n
理学(2个)/n/t应用化学/n/t数学与应用数学/n
工学(1个)/n/t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n
教育学(1个)/n/t学前教育/n
法学(1个)/n/t社会工作/n
工学(20个)/n/t生物工程/n/t风景园林/n/t建筑学/n/t环境科学/n/t环境工程/n/t交通工程/n/t测绘工程/n/t建筑电气与智能化/n/t给排水科学与工程/n/t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n/t土木工程/n/t计算机科学与技术/n/t通信工程/n/t电子信息工程/n/t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n/t功能材料/n/t材料化学/n/t机械电子工程/n/t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n/t工程力学/n
历史学类(1个)/n/t历史学/n
法学(1个)/n/t思想政治教育/n
文学 2个)/n/t日语/n/t英语/n
管理学(7个)/n/t旅游管理/n/t物流管理/n/t劳动与社会保障/n/t人力资源管理/n/t市场营销/n/t工商管理/n/t工程管理/n
文化教育大类(1个)/n/t应用心理学/n
理学(6个)/n/t生物技术/n/t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n/t化学/n/t应用物理学/n/t物理学/n/t信息与计算科学/n
文学(1个)/n/t汉语言文学/n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拥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学科方向),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获准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城乡规划等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n
师资力量
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现有教职工175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648人。教师队伍中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国家建筑设计大师等一批业绩卓著的名家名师。教师队伍中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3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长江 学者”特聘教授2人,“杰青”获得者4人,“优青”获得者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4人,以及其他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193人。
学校现有省部级科研、教学创新团队8个,6人担任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估委员会委员,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校多位教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奖项或荣誉称号。学校还聘请了包括两院院士沈世钊、陈肇元、叶可明以及著名音乐指挥家汤沐海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江苏省特色专业、8个专业(类)(含14个专业)被列为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3个专业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11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精品课程7门。近五年来,获批省(部)级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41项。/n
建设成果/n2011—2015年,学校先后获得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合唱)金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专项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比赛(专业组)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以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第三名等一批国内、国际级奖项,共有600多个学生团队、1500多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含特等奖)4项。
学校荣誉
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多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n
学术研究/n
科研平台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1个院士工作站,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0个其他市级研究机构、48个校级研究机构。/n
建设成果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近五年学校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2423项,年均科研经费1.35亿元。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258项,以及一批省部级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51项;学术论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1323篇,专利848项。/n
2011年至2014年,学校共承担国家“973”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3项,年均增长14%,省部级项目14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项,市厅级133项。2014年学校科研项目到帐经费达到3813万元,年均增长达12%;2014年三大检索学校署名的科技论文收录226篇,年均增长达25%。/n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n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藏书179.4万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33个,电子图书282.5万种;涵盖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领域,尤以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历史学等省级重点专业以及校级重点专业的文献收藏为丰富。/n
图书馆参加全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江苏省高校文献保障系统(JALIS),并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上海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及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协作关系。/t
学术刊物/n《苏州科技大学学报》是由苏州科技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分为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和工程技术版三种,分别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以及工程技术应用学科的专业研究、学术评论以及学术动态等方面的论文。/n
该刊由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和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科版)合并组成。主要栏目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等。
合作交流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4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和科研合作等活动,邀请众多国际知名学者到校学术访问。/n2010年开始,学校先后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合作举办了工程管理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承办了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环保技术培训班和物流优化技术培训班共计28期,为亚太地区、非洲等100余个国家培训学员近600人。
文化传统
校徽
学校校徽由双环组成,外环上半部是大写的英文校名,下半部为中文校名,内环为学校英文简称的字母组合,呈活泼上升的造型。校徽主色调为蓝色,中文校名为黑色毛体。
校徽以学校英文字母为元素,将字母图形化的设计方法运用其中,追求简洁、高雅的视觉效果。
整体造型上平下圆,外部规整、内部变化,产生视觉上的愉悦;字母S的抽象图形使人产生丰富联想,似鸟在理想的天空翱翔,如鱼在知识的海洋穿行。校徽造型富有上升态势,催人上进。
蓝色象征着理性与科技,灰色象征着苏州,整体视觉效果和谐且淡雅,与学校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办学目标相吻合。
校训
致远至恒、务学悟真/n
校歌
《苏州科技大学校歌》/n
现任领导
张庆奎 党委书记
姜朋明 党委副书记、校长
王荣庆 党委副书记
田晓明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崔志明 党委常委、副校长
吴健荣 党委常委、副校长
沈耀良 党委常委、副校长
陈焕娣 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施亚东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张新亚 党委常委、副校长
施琴芬 副校长/n
/n
该文章由作者:【恒河猴】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