暇(汉语汉字)

暇是一个汉字,读音是xiá,是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如:得~,闲~,无~,应接不~,目不~接。通“夏”,“夏、暇——《尚书·多方》。

详细释义

意思:空闲时间

组词:应接不暇,无暇,暇晷,暇时,暇景,目不暇接,无暇及此

xiá

<名>没有事的时候;空闲:无暇兼顾、自顾不暇

(形声。从日,从叚(xiá),叚亦声。“日”指“时光”。“叚”意为“非原本的”、“借来的”。“日”与“叚”联合起来表示“借来的空闲时光”。本义:忙里偷闲。挤出来的空闲时光)

1.同本义[freetime;leisure time]

暇,闲也。——《说文》

不敢自暇自逸。——《书·无逸》

好以暇。——《左传·成公十六年》

救亡不暇,安得王哉?——《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

——龚自珍《病梅馆记》

将吊不暇。——《国语·晋语》

炊不暇熟。——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明·宋濂《看松庵记》

又如:暇时;暇刻(空闲的时间);暇晷(空闲的时日);暇景(空闲的时光)

造句:花店里美丽的鲜花,使我们应接不暇。

暇xiá <形>

2.悠闲[leisurely and carefree]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暇裕(悠闲不迫);暇适(闲暇舒适)

3.从容,不慌不忙,大方自如[unhurried]

于是公(袁可立)之整暇再见之矣。──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谢便起舞,神意甚暇。——清·魏源《默觚下》

通假字

通“夏”

“夏、暇——《尚书·多方》:‘天唯五年,须暇之子孙。’暇即‘夏’字。联系上下文意谓:天既降丧于殷,以夏后氏,大有功德于民,故以五年,须待夏后氏之子孙,冀其克念作圣,而作民主也。《诗经·皇矣》郑注:引此经,正作须‘夏’之子孙。《尚书》以‘殷’代‘夏’。按《毛诗古音考》卷三,暇字音甫,夏字音虎,虎、甫一音之转,故夏、暇可以通假。”(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案:“须暇之子孙”应理解为“把时间留给子孙”,即让子孙后代去解决问题。

常用词组

假剑齿虎

暇日

xiárì

[days of leisure;leisure time]闲暇的时日

安得使予多暇日。——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暇逸

xiáyì

[leisurely]悠闲逸乐

臣以菲才适逢圣代,致位通显,未得报称,敢图暇逸?——《醒世恒言》

应接不暇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暇·康熙笔画:13·部外笔画:9

《唐韵》《正韵》胡驾切《集韵》《韵会》亥驾切,?音夏。《说文》闲也。《书·酒诰》不敢自暇自逸。《传》不敢自宽暇自逸豫。

又《扬子·方言》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周郑之闲谓之暇。《注》暇音贾。

又与假同。《王粲·登楼赋》聊暇日以销忧。《注》暇,古雅反。或作假。

又《韵补》叶後五切。《诗·小雅》迨我暇矣,飮此湑矣。《毛诗·古音考》暇音甫。

又叶胡故切。《张衡·东京赋》因秦宫室,据其府库。作洛之制,我则未暇。

说文解字

【卷七】【日部】暇

闲也。从日叚声。胡嫁切

说文解字注

(暇)闲也。各本作闲。俗字也。今正。酒诰曰。不敢自暇自逸。古多借假为暇。周书多方。天惟须夏之子孙。郑云。夏之言假。大雅皇矣、周颂武二笺皆作须假。而孔本作暇。孙卿子。其为人也多假日。其出人不远也。贾逵国语注。假、闲也。登楼赋。?假日以销忧。李善云。假或为暇。引楚辞?暇日以消时。可见古假暇通用。假训大。故包闲暇之义。匡谬正俗似未识此意。从日。叚声。胡嫁切。古音在五部。

英文翻译

free time; leisure; spare time

该文章由作者:【加菲盐】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