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5日在瑞典上映的《呼喊与细语》是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丽芙·乌曼、英格里德·图林、哈里特·安德森主演的情感电影。
影片主要讲述了身患不治之症的艾格尼丝自知时日无多,她希望在临死之前让关系紧张的两个妹妹学会珍爱彼此的故事。
剧情简介
艾格尼丝(哈里特·安德森饰)、玛丽亚(丽芙·乌曼饰)和卡琳(英格里德·图林饰)虽然是三姐妹,她们的内心却有着积重难返的隔膜与疏离感。当艾格尼丝身患绝症,生命将近,守护在她身边的只有女仆安娜(卡莉·塞尔万饰)。艾格尼丝从来没有得到过母亲完整的爱,临死前她妄想让关系紧张的姐妹变得珍爱彼此,却一再事与愿违。玛丽亚是最得母亲宠爱的孩子,因此遭到姐妹的嫉妒,而她自己的感情生活也处理的一塌糊涂,在丈夫和情人之间徘徊周旋。卡琳的生活更是充满压抑,和丈夫的关系陷入僵局,令她沉沦于自虐。姐妹三人想摆脱生活的阴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却发现和解的愿望太过遥远,隔膜似乎已不可打破。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艾格尼丝 | 哈里特·安德森 |
玛丽亚 | 丽芙·乌曼 |
卡琳 | 英格里德·图林 |
安娜 | 卡莉·塞尔万 |
大卫 | 厄兰·约瑟夫森 |
Isak | 安德斯·埃克 |
Joakim | Henning Moritzen |
Fredrik | Georg Årlin |
Story teller | Inga Gill |
Maria as a child | Lena Bergman |
Spectator | 英格莉·冯·罗森 |
Anna's daughter | Malin Gjörup |
Undertaker | Greta Johansson |
Spectator | Ann-Christin |
Agnes as a child | Rosanna Mariano |
Karin as a child | Monika Priede |
Maria's daughter | 琳·乌尔曼 |
职员表
制作人 | 英格玛·伯格曼、Lars-Owe Carlberg |
导演 | 英格玛·伯格曼 |
副导演(助理) | Arne Carlsson |
编剧 | 英格玛·伯格曼 |
摄影 | 斯文·尼科维斯特 |
剪辑 | Siv Lundgren |
艺术指导 | Marik Vos-Lundh、Britt Falkemo 、Börje Lundh |
造型设计 | Cecilia Drott |
服装设计 | Marik Vos-Lundh |
录音 | Sven Fahlén 、Tommy Persson、Owe Svensson |
角色介绍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于
获奖记录
奖项类型 | 奖项名称 | 获奖者 |
1974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 最佳摄影 | 斯文·尼科维斯特 |
最佳影片 | 《呼喊与细语》 | |
最佳导演 | 英格玛·伯格曼 | |
最佳原创剧本 | ||
最佳服装设计 | Marik Vos-Lundh | |
1974第18届意大利大卫奖(获奖) | 特别奖 | 哈里特·安德森、卡莉·塞尔万、英格里德·图林、丽芙·乌曼 |
最佳外国导演 | 英格玛·伯格曼 | |
1974第2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提名) | 最佳女演员 | 英格里德·图林 |
最佳摄影 | 斯文·尼科维斯特 | |
1973第2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奖) | 技术大奖 | 英格玛·伯格曼 |
1973第30届美国金球奖(提名) | 电影类-最佳外语片 | 《呼喊与细语》 |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 SvenskaFilminstitutet (SFI) [瑞典] Cinematograph AB [瑞典] |
发行公司 | Reserva Especial [巴西] 标准收藏 [美国] (DVD) New WorldPictures [美国] Continental HomeVídeo [巴西] (2001) (DVD) Kinowelt HomeEntertainment [德国] (2006) (DVD) Home VisionEntertainment (HVE) [美国] (2000)(DVD) CriterionCollection (2001) (美国)(DVD) Moskwood Media (2005) (荷兰)(DVD) Gutek Film [波兰] (2007)(all media) Palisades-TartanAcquisitions (2008) (英国) (DVD) |
幕后花絮
英格玛·伯格曼解释这部电影中红色的运用:“哭泣和低语”是一种对心灵的探索。从孩提时候开始,我就想象灵魂应该是一个潮湿的膜,是形状不断变化的红色。
电影中用于拍摄的房子Taxinge-Nasby,已经很多年没有人居住了。要用光滑的红色油漆把墙面重新漆一遍,过半的地方已经破旧不堪,这就意味着电影结束拍摄后,它将被夷为平地。
·伯格曼用自己的钱制作了此片,但在美国,却没有一个发行商愿代理发行此片,他们一致认为此片很难盈利。当时离开了美国环球的罗杰•考曼成立了自己的新世界发行公司,正是通过发行这部著名的影片,他才着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
伯格曼在此片的一些场景中运用了宗教式的隐喻,如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母题从对安妮的尸体的一个大角度的镜头得到呈现。在这个近乎垂直的镜头中,安妮搁在右腿上的左脚被拉直,然后是白色的床单被拉下来覆盖安妮的全身。在这个镜头中,行动着的人物一直被挡在外面,观众看到的只有安妮光溜溜的腿,以及随后的往下拉的床单。毫无疑问,这一组镜头完全来自“基督下十字架”的母题。比这组镜头更富有高度戏剧性的是,安娜怀抱安妮的姿势是受到了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圣母怜子》的启发。
摄影机使用的方式也很突出。远镜头被用于冷漠与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姐姐卡琳,而强烈的近镜头被用于十分热情的妹妹玛丽亚,中距离的镜头被用于这两个极端达成某种妥协的时候。
影片评价
《呼喊与细语》沿用伯格曼前作《沉默》的方式,在钟表的滴答声中开始,用五种不同的钟表声音配以指针和钟摆的特写,时间在片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钟表的特写画面被穿插在影片的各个部分。尼克维斯特的摄影让影片散发出了全部的魅力,在银幕上创造出了“油画般的质感”。不过实际上片中的色彩运用是“不自然”的,红色为基调的大色块过于浓烈,然而这一“缺点”却正好符合影片的内在需要。色彩是与角色的心理与情感相联系,因此那些通常会显得做作和生硬的画面,在片中却显得格外贴切。伯格曼近乎自然主义地描写了晚期癌症病人在衰弱和剧痛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结,为此他必须用唯美的画面和鲜艳的色彩来加以调和,才不至于让人彻底堕入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绝望。死去的艾格尼丝和她的日记述说着理想生活的美好,使得影片结尾三姐妹与安娜在铺满金黄落叶的林间散步的画面更加感人。(《外滩画报》评)
该文章由作者:【光辉道路】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